新凤霞
中国人讲究节气。一年三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十二月三十春节过年,实际都是讲吃讲喝的日子。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春节吃的更多了。小时候我们家孩子多,住的大杂院有几十户人家。那时在天津过新年,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团圆转,初四大米饭,初五要包饺子吃素馅,初六初七要吃鸡,初八吃鱼,初九炖大肉,初十吃顿棒子粥,十一吃鸡鸭,十二吃对虾,十三十四吃打卤面,十五花灯好热闹,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正月打春那天要吃春饼卷鸡蛋。哪家吃什么都看得见,特别是多嘴的胖二婶,抱着孩子挨门串。那个社会气人有笑人无。我父亲成日走街串巷,院里邻居都是社会最底层卖破烂的、拉排子车的、团煤球的、当妓女的。我们家可吃不起节气饭。吃粽子是我去财主陆家当小工挣来的,在五月一、二日我就去当小工,在厨房干活,泡粽叶子,洗小枣,煮红豆,炒豆沙,洗江米。他家粽子有黄江米的,有白江米的。黄江米要放大芸豆,把芸豆先煮八分熟,包粽子时放进江米,再放煮过的大芸豆;白江米放豆沙,也放红枣。同样是包粽子时,先放江米再放红枣豆沙。在陆家干几天活,给几个大铜子,送十个粽子。回到家里把钱向炕上一撒,把粽子向娘怀里一放,全家能吃上高级粽子,我吃不上也是高兴的。多嘴的胖二婶用手拍着我的头说:“小凤可是好闺女呀!是养家的好孩子……”
八月十五中秋节前我就更忙了。要去帮着陆家做月饼。先是砸核桃,炒芝麻,把核桃剥开,冰糖擀碎了,小红枣煮好去皮剥去核,放冰糖,用大油炒成枣泥,还有油面,加糖再加咸盐,跟炒好的油面和在一起做馅,这是甜咸馅吃起来不腻。油面像包包子一样,包好了各种馅,再用模子扣出兔捣碓、桂花树等花纹,放进平底锅烤,先烤反正面,再转圈烤边。陆家大户人多,要做出大量的月饼,我在他家得干三天三夜,才能给我几个铜子和十个月饼。在我们大杂院里,我们家吃的月饼是最好的。我不为挣多少钱,只是为了给家人挣月饼吃。
小时家住天津南市贫民区,大杂院里都是穷苦人。大人为了过年发愁,家里孩子们懂事知道看大人脸色、观察父母情绪,总想着如何能替父母解难分忧。家家都是日挣日吃。
我父亲是卖糖葫芦的,母亲是家庭妇女,我们姐弟七人,我是家里顶事的大女儿,看到父亲为这一家九张嘴,累得日夜咳嗽,吐血,得了痨病。冬天犯病更厉害了!我从懂事就立志要替父亲担起这付重担子。记得一年腊月初八离年近了,家家都睁着眼发愁,哪有钱用来煮腊八粥哇。可是每人也能喝上腊八粥,吃上腊八豆。我们胡同有几家“八大祥”的有钱善人。八大祥是谦祥益、瑞蚨祥、祥庆龙、祥德有……每年腊月初八搭起大席棚,大柴锅煮粥,施舍腊八粥。腊八粥是红豆、绿豆、白江米、黄黏米、薏仁米、小米、红枣、莲子混杂在一起煮成。有腊月初八前准备好了搭大棚亮场,一口袋一口袋的各种米和青丝玫瑰、腊八豆,都摆得整整齐齐;人们随便来参观,负责人介绍施舍善人的名字,宣传这粥是真正好料绝不搀假。来看的大都是这一带的穷苦人,准备腊月初八一早来领粥。
我们大杂院很少烟筒里冒出青烟,大都是挣钱困难揭不开锅。院里的双目失明的瞎大爷是孩子们最尊重的老人,另几家老人也都是我喜欢关心的。我在腊八这天早上一两点钟就挨家找领粥的老小,小朋友们都愿意去领粥替父母全家解决困难。我们早就准备好了领粥的家伙。我是用父亲洗山楂的铁桶。舍粥棚顶上有很多竹竿,挑着红黄绿的布,上边写着字,都是王善人粥棚、李善人粥棚……“开门了,粥厂门开了……”有人叫喊着。一个粥棚有四个大灶,灶上有大铁筒。掌灶师傅头戴皮帽子,手戴着大棉布手套,一手拿着大铁舀,另一只手扶着锅沿,大声吆喝:“来呀!别挤,人人有份!吃不完喝不尽啊!”我挤在大人孩子中间,一会儿来了带白条的管理人,轰赶着领粥人。一会儿又来了两个警察,他看着拥挤的人群,两手揣着不管;眼看着挤得人山人海要挤死人了,实在没法控制了,出来一个穿长袍马褂的人递给警察一个包;那警察看看包掂量了一下,立即积极起来,手里拿着指挥棍,大声喊叫:“排队排队,都拿好家伙,一个个地挨着领粥!挤出去,不许领了,快快排好了,别乱……”我个子小,一个好心人让我在前边,后边排的人很多,不时听见互相吵骂声,“你挤了我!”“你抢孝帽子啊!”“你饿疯了!”“你拼命也吃不饱,饱不了一辈子,还得受罪!”“混蛋”、“哎呀,鞋掉了”……这些人都是为了领一份粥,也都是受苦人还这么吵,我心里不明白。看见那些扶着拐,双目失明的老弱病残人,我就让他们过来先领。这么一来不想把称粥的师傅感动了,他说:“这小闺女很仁义,还很会疼人,多给你称点……”我看又轮到我了,双手把桶递上去,师傅本来是一人给两舀,他对我特别照顾,咚咚咚连舀了几舀,满满一桶粥。还给了一大包腊八豆。回到家里,父亲、母亲、弟弟、妹妹都乐坏了!父亲接过大桶高兴地说:“小凤这孩子真是会办事。”我从怀里掏出腊八豆交给弟弟、妹妹。母亲给一家人盛粥,每人都能吃上,听见呼噜呼噜的喝粥声,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我看着大伙都添了一次,我才再去添,怕父亲吃不饱。
腊月二十三这天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天津人在这一天也很热闹,家家买糖瓜,夜里十二点祭灶王爷。那时天津烧柴锅,糖瓜是为给灶王爷封嘴的,我们小孩在这天都一起念顺口溜:
腊月二十三
灶王爷要上天,好话多说随风推船。
灶王爷腾云前边走,灶王奶奶紧跟在后颠。
灶王爷点起一把火,灶王奶奶用小扇子扇。
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灶王爷回宫降吉言。
糖瓜很讲究,是麦芽糖做的。形状也多种多样:有元宝形,有瓜形,有圆形,大小都有,还有带芝麻的;圆形叫金豆子,长条形叫金条。这种麦芽糖做的糖瓜在腊月初八这天满街铺面摊贩都有卖的,还有的沾上青丝、玫瑰,红红绿绿可好看了。祭灶把灶王从灶板上请下来,就是取下来烧香磕了头,把灶王图点火烧了。年三十再买来新的换上,灶王爷习惯叫“灶王码子”,年年都是这样烧了旧的再换上新的,一年到头灶王爷被烟熏得黑黑的。
父亲是做小买卖的商贩,走街串巷,到了腊月是穷人挣钱的忙日子。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要赶这日子卖糖瓜;年三十供神了,要赶做糖葫芦。我们全家大小都为父亲在这个日子忙活着。腊月二十三夜里祭灶王爷,父亲总是舍不得把大糖瓜拿来祭灶,拿几个小球球和几根小条条。但他说的好听:“小凤,快拿金豆子来,再取几根金条……”父母烧香磕头,我们一群孩子一个不少也都要跪地磕头,父亲念一句我们也学念一句:“灶王爷上天,好话多说,求神保佑……”把祭灶的那套话一句不落都说完。我们看着父亲用一个小圆糖瓜在火上烤烤,沾在灶膛嘴上,我们孩子们就想着分糖瓜吃了,可是父亲总是说:“过几天吧。咱们做小买卖的,哪能老想着自己吃呀。如果货存在手里了再分给你们吃……”所谓存在手里,就是没有卖完剩下了。但剩下的父亲也舍不得分给我们吃,还要想尽办法甩出去。父亲挎着小篮出门叫卖,回来看见篮子空了,我们就敢大声说话;看见父亲回来篮子里有剩货,就小心翼翼的。小本生意剩了货就难了,日挣日吃,日卖日空才能天天上新货。我们都知道父亲的甘苦!
一次,父亲篮里剩了不少糖瓜,母亲说:“都甩出吧,反正哪家不祭灶哇,就在街坊邻居中甩个方便。”父亲是忠厚老实人,甩货贱卖他不好意思,母亲说:“这事你就是不好意思,你又没那么阔气,要不就都送了!这么吧,叫小凤去,她是小闺女,好歹把这一篮子货都甩出去,不能窝在手里呀!”父亲把剩下的这些糖瓜都包成了包,分成了大的小的,金豆子,金条子,甩货贱卖,让我跟街坊邻居亲朋们面带笑容说话,和气生财,叫人高兴。我答应着提起小篮,照父母的嘱咐先到二伯母家,进门先笑着问:“二娘,您家买了糖瓜吗?”我故意把篮子挎在背后。二伯母说:“还是小凤惦记着我们,你二伯穷忙了一天,他呀都忘了。”我说:“给您。”就把一包糖瓜放在炕上,二伯母高兴地笑着说:“太好了,那就谢谢,我们小凤啊,可真想的周到……”二伯母最喜欢占小便宜,她接过糖瓜包就说声谢谢,没给钱。我也不好说是爸爸让我卖钱的,二伯母一串话我也插不进一句。因为还有半篮子得去卖,我就赶快走出了门。我们胡同的大杂院都是老街坊旧邻居,我去一家家问:“大娘二婶,您家买了糖瓜吗?”对方都说:“还没买。”我拿出一包,人家说:“谢谢,太好了还没买。”我拿出一包,人家说:“谢谢,太好了,我们可省事了……”结果这样没有一家给钱的,怎么能找人家要钱呢。最后我把几包小的送给了实在穷困的瞎大爷和守寡的五婶。回到家篮子空了,我手也是空的,母亲生气爸爸叹气,母亲大骂:“小凤就是太不懂事,谁让你去做人情啊?可倒好都送了!”我看篮子里还丢下一个小球球,赶快拾起拿在手里,怕叫父母看见又要因这件事挨骂,我偷偷把这个小球球递给小弟弟,他也舍不得吃,用小手攥着。他一直攥了一天一夜,糖化满被子,母亲生气地说:“看看,你们都骂小凤吧!她干的好事!”
过了小年过大年,鸡鸭鱼肉都吃全,不能不给孩子们留好压岁钱。迎来新春又一年,只盼一年四季保平安,大年初一去拜年。
有一年二伯父说:“小凤呀,给你找到了一个好差事,挣钱得红包,还有吃有喝!”我高兴地跳起来。二伯说:“咱们天津有个吉祥规矩,过了大年三十,初一讲究开市大吉!有钱的主儿,都要请开市的女孩儿。还有咱们天津‘八大祥’谦祥益、瑞蚨祥……这些大买卖家也都请开市的小女孩儿。因大年三十夜间十二点全神下了界,就接财神守岁忌人了,更不许女人进门。大年初一开了市,才许女人进门。”我听了高兴,问:“开市要说什么话呀?”二伯教了我一段歌,我从腊月初八就开始背会了。
母亲这回给我用染红的面口袋布做衣服。衣服做好了,又买了一朵大红聚宝盆花儿。但必须在年三十夜十二点请财神爷守夜后才许穿上。我把这身红罩衫放在枕头下边,一会儿用手摸摸,一会儿拿出来看看,就盼着天亮了跟二伯父去开市。二伯穿着长袍马褂,我穿上一身红,头当中一朵大红花。二伯拉着我走出家门,我让娘等着我,一会儿挣钱带吃的回来,我一跳一蹦跟着二伯父走在街上看着热闹,心里背着二伯教的喜歌儿,甭提多高兴了。走进一家大宅门,我照二伯教的进门行礼,先对神像磕头,站起来走了个小圈,嘴里就念:“开门大吉,吉庆有余;开市先道喜,您有财又有米,有猪又有鸡;开市我就来,祝您大发财;开市满堂红,您官运往上升!开市不生气,您大吉又大利;开市亲又亲,祝您进斗金!开市我就走,元宝到您手!”开完了市,爷爷、奶奶、少爷、小姐们都看我不怕羞不胆怯,声音洪亮,喜欢问我,问这问那,我都答对出来。但我一心想着二伯说的红包,还有吃有喝。可是二伯领着我给每一位都磕头拜了年,祝了吉祥,却没有一家给红包和吃的。最后直进一家大宅门,看见两位老人活像灶王爷和灶王奶奶一样,并排坐在红木大椅子上,二伯让我给他们磕头拜年,我就照他说的做了,心想他们一定得给我个红包吧,哪怕一个铜子也好哇!可是没有给。老奶奶顺手拿起早就准备好的一个纸包,伸手递给我说:“给你,这是喜包,拿着,孩子……”二伯父让我磕头谢了奶奶,我高兴地跟着二伯父出了门,打开一看,啊,原来是包发了霉的点心渣子!我转过身向他们的过道用力扔去,心想:“还得长本事!再不干这丢人的事了!”那年月是越富越方便,越穷越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