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基础,以美德为本,人的生命才会绽放出最艳丽的花朵,结出最丰硕的果实。拥有了广结良缘的禅德,我们就能做到做人做事心怀善念,走向生命的正途。
一休的修养
一天,一个脾气暴躁的年轻人来到大德寺,找一休和尚。
他冲着一休和尚说:“禅师,我下定决心,从今天开始,决不跟任何人吵架或打架。就算有人向我吐痰,我也会默默地把它擦掉,决不揍那个人。”
一休和尚说:“不,不,别人向你吐了痰,你可别擦掉,任它在身上自干好了。”
年轻人有点不服气:“这,未免太强人所难了,让吐到身上的痰自干,我的耐心可没那么大。”
一休和尚劝说:“这有什么难?你不跟他发生任何纠纷,他却向你吐痰,这种人简直就是一只苍蝇。要知道,苍蝇会停在粪便上,也会停在贵人或美人身上,它可是肆无忌惮、目无法纪的。抓住这种苍蝇,骂它可恶,又有什么用?给类似苍蝇的人吐了痰,对你决不造成什么耻辱,何必为它而大怒?你不但不要发脾气,大可嘲笑他呀。”
年轻人还是一肚子疑问:“那,要是有人挥拳揍我呢?”
一休和尚答说:“以同样的态度对付他。”
话刚说完,年轻人就握紧拳头,朝着一休和尚光秃秃的头,猛然打了一拳。
他瞪着一休和尚,问:“怎么样?我这样揍您,难道您不生气?”
一休和尚若无其事地笑了笑,说:“哈,我的头硬如石头,你那么用力一揍,恐怕伤了手了吧?痛不痛呀?”
年轻人见他不恼不怒,态度从容,一时说不出话来,他从一休和尚的修养中,重新体认了一休和尚的伟大。
年轻人从一休和尚的修养上明白了真正有修养的人都是放弃了人世间的名利得失,在高层次上看问题的。一般人无法理解他们的思想与行为,那是因为思想境界相差太远。而一个人只有走上修炼的道路,才能认识高层次上的真理,真正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更为重要的是他明白了人有宽容品自高,一个人的心性或修养与他的宽容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能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他的思想境界就已经很高了,人也只有通过修炼才能达到高尚的思想境界。
【一日一悟】
修道如同爬山,过程的甘苦只有自己知道,是否已经到达过山顶、山顶上的风光感受如何,也只有自己知道。
还心灵本色
有一个皇帝想要整修在京城里的一座寺庙,于是他就派人去找技艺高超的设计师,希望能够将寺庙整修得美丽而又庄严。后来有两组人员被找来了,其中一组是京城里很有名的工匠与画师,另外一组是几个和尚。
皇帝无法判断到底哪一组人员的手艺比较好,更不能决定用他们中的哪一组。皇帝想出了一个主意,就是给他们一次机会,作一次全面的比较。于是,皇帝要求这两组人员,各自去整修一座小寺庙,而这两座庙互相面对面。三天之后,皇帝要来验收成果。
工匠们向皇帝要了一百多种颜色的颜料及油漆,又要了很多雕刻的工具;而让皇帝很奇怪的是,和尚们居然只要了一些抹布与水桶等简单的清洁用具。
三天之后,皇帝来验收。他首先看了工匠们所装饰的寺庙,工匠们敲锣打鼓地庆祝工程的完成,他们用了非常多的颜料,以非常精巧的手艺把寺庙装饰得五颜六色,皇帝很满意地点点头。接着回过头来看看和尚们负责整修的寺庙,他一看之下就愣住了,和尚们所整修的寺庙没有涂上任何颜料,他们只是把所有的墙壁、桌椅、窗户等都擦拭得非常干净,寺庙中所有的物品都显出了它们原来的颜色,而它们光泽的表面就像镜子一般,无瑕地反射出从外面而来的色彩,那天边多变的云彩、随风摇曳的树影,甚至是对面五颜六色的寺庙,都变成了这个寺庙美丽色彩的一部分,而这座寺庙只是宁静地接受这一切。
皇帝被这庄严的寺庙深深地感动了,当然我们也知道最后的胜负了。
我们的心就像是一座寺庙,我们不需要用各种精巧的装饰来美化我们的心灵,我们需要的只是让内在的原有的美,无瑕地显现出来。
如果你珍爱生命,请你修养自己的心灵。人总有一天会走到生命的终点,金钱散尽,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只有精神长存世间,所以人生的追求应该是一种境界。
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上,心灵当似高山不动,不能如流水不安。居住在闹市,在嘈杂的环境之中,不必关闭门窗,任它潮起潮落,风来浪涌,我自悠然如局外之人,没有什么能破坏心中的凝重。身在红尘中,而心早已出世,在白云之上。又何必“入山唯恐不深”呢?关键是你的心。
心灵是智慧之根,要用知识去浇灌。胸中贮书万卷,不必人前卖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让知识真正成为心灵的一部分,成为内在的涵养,成为包藏宇宙、吞吐天地的大气魄。只有这样,才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才能有指挥若定的挥挥洒洒。如范仲淹“胸中自有十万甲兵”,如诸葛孔明悠然抚琴退强兵。
修养心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用一生去琢磨。心灵的宁静,是一种超然的境界!高朋满座,不会昏眩;曲终人散,不会孤独;成功,不会欣喜若狂;失败,不会心灰意冷。坦然迎接生活的鲜花美酒,洒脱面对生活的刀风剑雨。还心灵以本色。
【一日一悟】
所谓佛法、禅心,都应该不离生活。吃饭吃得合味是禅,睡觉睡得安然也是禅。离开生活,要佛法何用?
智慧就在生活中
“持平常心,参生活佛”,定能放下心中所有的烦恼事。佛的智慧就在现实生活中——
僧人紫磷是寺庙的供奉(僧官职称),有一次,慧忠国师问他:“你学佛的时间不短了,我问你,‘佛’到底是什么意思?”
紫磷不假思索地回答:“佛,就是‘觉悟’的意思。”
慧忠又问:“佛也会迷吗?”
紫磷肯定地说:“不会!已经成佛,怎会迷呢?”
慧忠反问道:“既然不迷,觉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