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有一种智慧叫做忍耐的句子 > 第七章 忍是一种大智若愚的睿智(第4页)

第七章 忍是一种大智若愚的睿智(第4页)

所以聪明不露,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人们不管本身是机巧奸猾还是忠直厚道,几乎都喜欢傻呵呵不会弄巧的人,这并不以人的性情为转移,所以,要达到自己的目标没有机巧权变是不行的,要学会装傻、懂得藏巧,不为人所识破,也就是大智若愚。

把聪明转化为智慧

郑板桥说:“聪明有大小之分,糊涂有真假之分,所谓小聪明大糊涂是真糊涂假智慧,而大聪明小糊涂乃假糊涂真智慧。所谓做人难得糊涂,正是大智慧隐藏于难得的糊涂之中。”

从理论上讲,一个人的智商高出普通人的正常值,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聪明人。然而,顺着这个逻辑,我们会发现很多成功的人物并不聪明绝顶,相反,他们可能还曾有些笨。有个统计数字显示,成功的人物中最多只有不超过10%的人智商超群,其余90%的智商绝对只是普通人水平。但是,他们成功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成功的人物更重视智慧。

大凡立身处世,是最需要聪明和智慧的,但聪明与智慧有时候却依赖糊涂才得以体现。

生活中,聪明与智慧实在是两回事,聪明是一种先天的东西,总令人感到聪明人的光辉,但往往这种表面的光芒,不能令聪明人成功,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被认为聪明的人往往一事无成。

而智慧就不同了,有智慧的人未必聪明,如寓言塞翁失马中的塞翁,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他们眼里看见的不是即时的利益,而是日后的好处,因为日后的大利,他们肯去吃眼前的苦。这样的人肯定不是聪明人,但却是有智慧的人。

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小时候比较木讷,镇上很多人都喜欢和他开玩笑,或者戏弄他。一天,他的一个同学一手拿着一美元,一手拿着五荚分,问小威尔逊选择拿哪一个。

威尔逊回答:“我要五美分。”

“哈哈,他放着一美元不要,却要五美分。”同伴们哈哈大笑,四处传说着这个笑话。

许多人不信小威尔逊竟有这么傻,纷纷拿着钱来试。居然屡试不爽,每次小威尔逊都回答“我要五美分。”整个学校都传遍了这个笑话,每天都有人用同样的方法愚弄他,然后笑呵呵地走开。

终于,他的老师有一天忍不住了,当面询问小威尔逊:“难道你连一美元和五美分都分不清大小吗?”

“我当然知道。可是,我如果要了一荚元的话,就没人愿意再来试了,我以后就连五美分也赚不到了。”

威尔逊只是不愿把心思放在贪图小利的小聪明上,而只着眼于智慧。

生活中,智慧和聪明就像主人和仆人的关系。主人没有仆人的协助不行,会显得非常笨拙狼狈,缺乏效率。但再聪明的仆人都还是仆人,他不可能是主人。仆人需要主人的方向,没有主人的仆人,等于失去了用处。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实践去把聪明转变成智慧,在智慧的基础上行动,从而能够事半功倍。智慧可以成就大事业,能经受时间考验;聪明虽能带来一时的成功,但总有机关算尽的时候。当然,聪明不是错,更不是罪,关键是要用好自己的聪明,把聪明转化为智慧。这样,才能为自己的人生锦上添花,而不会让它成为美丽的泡沫。

水至清则无鱼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一句至理名言。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有两面。人生不会如我们议想的那样竞美,我们可以有一个完美的期待,但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因此我们而不能求全责备,而要面对现实,坦然地度过每一天。

水至清则无鱼,需要从生态学角度分析食物链:大鱼需要吃小鱼,小鱼需要吃更小的动物,最小的水生物需要吃水藻,而水藻类的微生物的存在是不会让水非常清的,也就是说如果水非常清了,就没有水藻,就没有食物喂养上级食物链的鱼。人至察则无徒,需要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不能追究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做的所有事,是不是都是对你有利的,是不是都符合你的心意。做人如果过于苛刻,就容易失去人缘。与人相处时,难免会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会有一些小矛盾,对别人的小缺点不要太在意,千万不要做一个小肚鸡肠、神经过敏的人,否则即使是本来很亲近的人,也不会喜欢和你携手共事的。映射到万物,就是大家说的,对于所有事情都不要太斤斤计较。放眼于未来,不但要谨慎、周全也要宽容,才能成大事。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人总有缺点,对人才求全责备,即使有大才在身边也会视而不见。他认为用人要像木匠用木一样,“取其所长,去其所短”。合抱的大木,烂了几尺,木匠也不会扔掉它。今处于战国之世,正需要军事人才,怎能因白吃两个鸡蛋的小事而弃用一员大将呢?因子思的话说得恳切,卫侯的思想终于转过弯来,同意用苟变为将。如果没有子思的推荐和教导,有大将之才的苟变会因为白吃了两个鸡蛋而被卫侯弃置不用了。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一只猴子生活在一座美丽的花园中,那里绿树成荫,芳草鲜荚,瓜果飘香,是猴子生活的乐园。花园里有一块巨大的石头,那是猴子最喜欢玩耍的地方,它经常调皮地在石头上窜上跳下。有一天,猴子忽然心生好奇,它想,这块石头下面藏着什么东西呢?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它不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掀翻了这块石头。结果,它在石头下面发现了一条蛇。猴子很害怕,它急忙把石头放回原处。然而,那条蛇在它心里已经投下了阴影,从此,它再也不敢去石头附近玩耍了。渐渐地,它对整座花园都不再喜欢,终于有一天,它离开了这里。

那以后,猴子经过了许多地方,但是,它再也没有找到像从前的花园那样令它开心、愉快的地方了。它流离失所,浪迹天涯,直到最后孤独地死去。

那么,这只猴子不幸的根由在哪里呢?试想,如果它不去搬那块石头,它就可能永远快乐地居住在花园里。然而,一时的好奇摧毁了它一生的幸福。

有些事情,“不知道”远比“知道”要快活得多。“水至清则无鱼”,这世上原本没有完美无缺的东西。所以,面对好奇,我们应该有选择地绕行,否则,它将可能成为我们解不开的心结,成为一切“不愉快”的根源。

同样,如果一个人太自负,大事不糊涂,小事也精明,事事都按照自己的方式算计,就不可能拥有很多朋友,也不可能发现和培养更多的人才。

不要计较被管理者的缺点和小错。企业用人,不是在寻求圣人、贤人,而是寻求对企业有用的人。被管理者中尽管有的人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只要不危害企业的利益,不必过分关注和追究。

作为一个管理者,在管理别人的时候,也要审时度势,宽严有度。该管的要管、不该管的事就不要管。要“一半清醒一半醉”。要知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舍弃小利,有大作为

有一次,某营销咨询机构应邀为一家颇有名气的生产冻鸡半成品中外合资企业搞企业营销策划。当时,他们依据对市场大量的调查作业,发现商家将各种品牌的冻鸡全部散放在大冰柜里,任由顾客翻捡;久而久之,由于翻捡次数过多,再加上冰霜褪色作用,塑料食品包装袋上的品牌大多数都模糊不清,而顾客大都只凭外观感觉去挑选,而不是指名购买。针对这一特点,他们在为企业提呈的策划案中,特别向生产家建议:企业免费为商家设计一种可折叠在冰柜中的冻鸡陈列架,在陈列架上镶嵌企业的产品商标,提醒顾客认知。而且,还可以为顾客提供带有企业产品商标的塑胶手套,以方便顾客挑捡。同时,还向厂家提出为烤鸡店更换招牌的策划作业。结果,他们的工程部把没计好的折叠展示架图纸的预算,拿给那位外国董事看了后,他觉得花几万元干这个事不合算、划不来,后来,这个企业在电视广告上做了几个月的品牌广告,之后就销声匿迹了。

这个企业,很显然没有仔细分析一下去购买半成品冻鸡的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是怎样产生的:顾客决不会看了你的冻鸡宣传广告,就马上乐颠颠地去商店,满冰柜去翻你的冻鸡,他要在有需求时,才会发生购买行为。专业上称这种消费行为是“周期需求限制”购买行为,等他有了购买需求时,或者你的广告停播了,或者他没有再看到你的广告,结果到了商场后,他还是在冰柜里翻捡。有可能买了你的,也有可能买了其他品牌的。对这种“周期需求限制”购买行为,而又没有指名购买要求的行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现场即时发布信息,可做到有效提醒,促使消费者恢复记忆,发生指名购买行为。看似花了几万元为商家换了货架,暂时亏了一点,但是,吃了这个小亏,就会占到大便宜。

当初,可口可乐公司“慷慨”地向中国捐赠了两条生产线,名日,为各驻华使馆人员提供他们早已喝得习惯了的可口可乐。看似白白投入了百万美元,实际上,现在遍布中国的可口可乐生产线,可都是花钱买来的。

说到生意经,做艺术品生意的白祖金提到最多的词就是为客户着想和诚信守时。有一次,一位顾客觉得画的调子太深,与房子整体风格不配,就问能否再做淡一些。因为画是按顾客的要求来做的,现在再重做,这单生意根本就赚不到钱。即便如此,白祖金二话没说,按照顾客的新要求免费重新做了一幅。这位顾客很是感谢,后来带来了不少朋友过来买画。“做生意有时‘吃点亏’并不全是坏事。”白祖金说。

2003年的一天,有位客户来到艺术行订了一批画,但急着第二天要货。按常规,这批画要三四天才能准备好,为了能够按时交货,白祖金立刻组织人员加工。因为需要的艺术画得放大尺寸,加上确定色调等还要拉到关外加工,全部完成再运回来时已是深夜,这时白祖金才意识到竟然一天都没吃饭。第二天交货时客户非常满意,说白祖金帮了他一个大忙。还有一次,一个客户上午10点订了30幅画,要求下午3点提货,白祖金午饭都顾不上吃,终于在下午l点半赶了出来,并且没加任何赶工费,客户很感动,又追加100多幅订单。

做生意,无人不晓“先赔后赚”是至理名言,但是,一到需要拿出勇气赔上一点时,大多数人往往畏缩不前,困于投足。说到底,有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胆怯心理,主要是缘于决策人缺乏对市场前景的战略分析,没有对整个市场的发展进行科学的缜密地分析,只看到了无垠的海水和自己手中的蚯蚓,而没有看到随着暗潮涌动的鱼群,才不敢把鱼饵扔出去。不敢先去吃这个亏,当然也就钓不上大鱼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