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有一种智慧叫做忍耐的句子 > 第七章 忍是一种大智若愚的睿智(第1页)

第七章 忍是一种大智若愚的睿智(第1页)

掌握忍的哲学,需要在为人处世上做到大智若愚,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人生在世,如果我们处处精明强出头,事事过于计较,就有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使自己陷入无穷的是非纷争之中。而如果我们能掌握得忍的智慧,在生活和工作中忍住想表现的欲望,忍让他人,小事糊涂而大事明智,就能够妥善地处理好与世间的人和事物的关系,摆脱是非纷争的困扰,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谐,保全自身的利益,并让自己的心情泰然平和,做到无往而不利,无事而不顺。

聪明而愚为大智

明代大作家吕坤写道:“愚者人笑之,聪明者人疑之。聪明而愚,其大智也。夫《诗》云‘靡哲不愚’,则知不愚非哲也。”其意思是:愚蠢的人,别人会讥笑他;聪明的人,别人会怀疑他。只有既聪明但是看起来又愚笨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者。

照字面解释,“大智若愚”的意思就是有大智大慧大觉大悟的人不显露才华,外表上好像很愚呆。事实上,这既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又是人生大谋的回答。就前者而言,大智的人如同风一样自由,无牵无挂,无拘无束,俗世的一切都在身外。就后者而言,是在人前收敛自己的智慧,一种混混沌沌的样子,在小事上常常不如一般人精明,应变能力好像差一些。这正是城府很深的表现。假装愚钝,让人以为自己无能,让人忽视自己的存在,而在必要时,可以不动声色,先发制人,让别人失败了还不知是怎么回事。做人应尽量避免显山露水,不要成为别人妒忌的目标;愚蠢而危险的虚荣心满足之日,就是一个人失败之时。

另外,“大智若愚”,并非故意装疯卖傻,并非故意装腔作势,也不是故作深沉,故弄玄虚,而是待人处事的一种方式,一种态度,即:心平气和,遇乱不惧,受宠不惊,受辱不躁,含而不露,隐而不显,自自然然,平平淡淡,普普通通,从从容容,看透而不说透,知根而不亮底,凡事心里都清清楚楚,明镜儿似的,而表面上却显得不知、不懂、不明、不晰。大智若愚既表现在人的面部表情上,也表现在人的行为举止上。大智若愚的人给别人的印象是,即:时常笑容满面,宽厚敦和,平易近人,虚怀若谷,不露锋芒,有时甚至显得有点木讷,有点迟钝,有点迂腐。但我们需要切记:若愚者,即似愚也,而非愚也。因此“若愚”只是一种表象,只是一种策略,而不是真正的愚笨。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大学问。而只要是真正具有大智慧大聪明大学问的人往往给人的印象总是显得有点愚钝。因此,中国才有了“大智若愚”这个含有很深哲理意义的成语,从而也丰富了中国的人生哲学。

大智若愚,这的确是中国人五千年文明智慧的一大结晶啊!

小事愚则大事明

人一生不应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该糊涂时糊涂,该聪明时聪明。有句成语“吕端大事不糊涂”,说的正是小事装糊涂,而在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中国古代这样的大智若愚者是很多的。

宋代宰相韩琦以品性端庄著称,遵循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生活准则,从来不曾因为有胆量而被人称许过,可是在下面两件事上的神通广大,实在是没有第二个人可比。这才是“真人不露相”的注脚。对于这样的老好人谁会防范呢?他因此而得以在无声无息中做了这两件大事:

当宋英宗刚死的时候,朝臣急忙召太子进宫,太子还没到,英宗的手又动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吓了一跳,急忙告诉宰相韩琦,想停下来不再去召太子进宫。韩琦拒绝说:“先帝要是再活过来,就是一位太上皇。”韩琦越发催促人们召太子,从而避免了权力之争。

担任大内都知职务的任守忠很奸邪,反复无常,秘密探听东西宫的情况,在皇帝和太后间进行离间。韩琦有一天出了一道空头敕书,参政欧阳修已经签了字,参政赵概感到很为难,不知怎么办才好。欧阳修说:“只要写出来,韩琦一定有自己的说法。”韩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经中书省而直接下达的文书把任守忠传来,让他站在庭中,指责他说:“你的罪过应当判死刑,现在贬官为蕲州团练副使,由蕲州安置。”韩琦拿出了空头敕书填写上,派使臣当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要是换上另外的爱耍弄权术的人,任守忠会轻易就范吗?显然不会,因为他也相信一贯诚实的韩琦的说法,不会怀疑其中有诈。这样,韩琦轻易除了蠧虫,而仍然不失忠厚。所以大智若愚实在是一种人生的最高修养,也是一种做人的谋略。大智若愚的人总有更多的成功的机会。

另一个晋代人谢万,是谢安的弟弟。曾经和蔡系争一个座位,蔡系把谢万从位子上推了下去。谢万慢慢站起来,拍拍衣服,边坐回座位上,边说:“你差点儿弄伤我的脸。”蔡系说:“本来就没有考虑到你的脸。”后来两人都没有把这件事挂在心上,当时人们都称赞他们。

这些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忍让的故事,受侮受损的一方都没有为自己的难堪和损失而大发其怒,记恨于心,相反地,都表现出宽宏大量、毫不计较的美德和风度。结果得到了大家的敬重,也使伤人者感到无地自容。

大智若愚,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可理解为小事愚,大事明。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很高的修养。所谓愚,是指有意糊涂。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势,一定要糊涂。而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则一定要聪明。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你也必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客观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交际方面不要过于“精明”。交际应是人与人情感的沟通和交流。只要诚恳待人就足够了,难道还需要什么别的东西去掺杂么?对人,不必精明;对朋友,傻点更好。交际中的“精明”容易把应该纯朴真挚的关系,人为地弄复杂,使人感到刁钻奸猾,敬而远之。这样精明的结果,只能以自己成为孤家寡人而告终。

有一种情况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自逞聪明,引火烧身。三国中的杨修,可谓绝顶聪明吧,他的几次“聪明”过了头,才智太显露,结果引起了曹操的嫉恨,将他杀掉。

人和人的正常交往是平等的,如果你举止不讲究,言辞不考究,居高临下,只能孤立自己,招致他人的“不屑一顾”。

在朋友中间装一装糊涂,别人不会把你当成傻瓜廉价处理掉的。

糊涂,是维护人际关系的一种质量颇高的黏合剂。

糊涂的核心是:外表糊涂,内心不糊涂。这种糊涂,只是装糊涂,并不是真糊涂。

装糊涂本身,是一种大智慧。

善吃小亏得大便宜

你爱吃亏吗?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每个人的回答应该都相同,那就是“NO”。人生几十年,谁不曾吃过亏,但谁都不爱吃亏。不过,忍学则认为吃亏是福。

赫蒙是美国有名的矿冶工程师,毕业于美国的耶鲁大学,又在德国的佛莱堡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可是当赫蒙带齐了所有的文凭去找美国西部的大矿主霍斯特的时候,却遇到了麻烦。那位大矿主是个脾气古怪又很固执的人,他自己没有文凭,所以就不相信有文凭的人,更不喜欢那些文质彬彬又专爱讲理论的工程师。

当赫蒙前去应聘递上文凭时,满以为老板会乐不可支,没想到霍斯特很不礼貌地对赫蒙说:“我之所以不想用你就是因为你曾经是德国佛莱堡大学的硕士,你的脑子里装满了一大堆没有用的理论,我可不需要什么文绉绉的工程师。”

聪明的赫蒙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回答说:“假如你答应不告诉我父亲的话,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霍斯特表示同意,于是赫蒙对霍斯特小声说:“其实我在德国的佛莱堡并没有学到什么,那三年就好像是稀里糊涂地混过来一样。”

想不到霍斯特听了笑嘻嘻地说:“好,那明天你就来上班吧。”

就这样,赫蒙在必要时退让了一把,轻易地在一个非常顽固的人面前通过了面试。

也许有人认为赫蒙那样做不十分合适,问题是能不能做到既没有伤害别人又能把问题解决。就拿赫蒙来说,他贬低的是自己,他自己的学识如何,当然不在于他自己的评价,就是把自己的学识抬得再高,也不会使自己真正的学识增加一分一毫,反过来贬得再低也不会使自己的学识减少一分一毫。

人们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往往喜欢尽量表现出自己比别人强,或者努力地证明自己是有特殊才干的人,然而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不会自吹自擂的,所谓“自谦则人必服,自夸则人必疑”就是这个道理。

让步其实只是暂时的退却,为了进一尺有时候就必须先做出退一寸的忍让,为了避免吃大亏就不应计较吃点小亏。美国第一届总统华盛顿在任时,身边的副总统是德雷斯顿,这是个闲差,可是德雷斯顿却把它变成具有实权的职位,他常常在演说时讲一些他做副总统闹出的笑话,这样做的结果非但没有降低自己,反而赢得了敬佩和拥护。

在我们的工作环境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大家的尊重,无疑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而且有一个愉快的工作氛围,可以使我们忘记工作的单调和疲倦,也使我们对生活能有一个美好的心态。遗憾的是,我们常常听到不少人对怎样处理好办公室里的人际关系感到棘手,抱怨甚多。其实,只要我们为人正直,用心并努力,肯于吃亏,做个受人喜爱的同事并不是很难的事。

许多人在单位里、在同事中,考虑的问题通常就是:“他得到了什么?他得到了多少?”“他做了什么?他做了多少?”“他为什么得到的比我多?”“为什么我干的活比他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