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谦让是职场合作最容易的 > 第一章 忍是一种大智慧(第1页)

第一章 忍是一种大智慧(第1页)

忍是中国传统智慧最集中的体现,是现代人必须拥有一种智慧。它是成就大业的利器,安身立命的法宝,修身养性的要务,人际和谐的根本,职场成功的要求,处世通达的前提,医治痛苦的良方,人生幸福的保证。总之,忍耐是生活和工作的一堂必修课,我们必须学会做好“忍”字的文章,掌握“忍”这门至高明的人生艺术。

忍是成事者的必备素质

对于做大事者来说,忍辱负重是成就事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能在各种困境中忍受屈辱是一种能力,而能在忍受屈辱中负重拼搏更是一种本领。不忍小则不能成大谋,凡成就大业者莫不明白此理。

“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事情面前不能忍让,便会败坏大事业。《论语·颜渊篇》中有这么一句话:“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俗语中说:“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这种匹夫之勇,坏就坏在无“忍”字功夫。《水浒传》中的李逵,闯祸极多,就是因其性情暴躁、头脑简单,不能忍小辱。例如他在浔阳江被浪里白条张顺灌了一肚子水,就是由于一味逞凶无忍劲。真正的大丈夫、大英雄就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帮助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

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前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产生了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隐忍等待。于是,他故意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这样,才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王朝的建立。

正如苏洵所说,要真正做到“忘其小丧而志于大得”,将帅“必有取天下之才,有取天下之虑,有取天下之量”。“量”是指用人、容人的气量,即俗话说的“宰相肚里可撑船”的宽宏大量。勇有余而谋不足,或谋有余而量不足,或量有余而谋不足都是不行的。将帅只有在哲学世界观方法论指引下,才能懂得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理解大与小、多与少的关系。

我们应该知道,战略制定与执行的全局性原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从事物的横向联系,从空间方面考虑,必须从全局的、整体的观点出发,正确地处理全局与局部、大局与小局之间的关系,时时事事要着眼于全局与整体,用全局、整体统率局部与小局,特别要注意不犯因小失大、“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错误;同时又要充分注意与抓好对全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局部,防止出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错误。其二是从事物的纵向联系、从时间方面考虑,必须考虑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一开始就要考虑到结局,要正确处理不同阶段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之间的关系,眼前利益服从长远的终极的利益,要防止只顾目前、忘了长远、鼠目寸光、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的错误,也要防止把下一阶段的任务提到条件尚不具备的当前阶段而犯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急性病错误。

历史上最有名的能“忍”之例就是韩信忍受的胯下之辱,当时韩信落魄潦倒,无心也无力与恶少相争,只好忍辱从恶少胯下爬过。孙膑忍庞涓之辱在历史上也很有名,装疯卖傻,就怕庞涓把他杀了。这二位忍受大辱,其结果如何?韩信留下有用之身,终于成为大将,如果他当时斗气,恐怕要被恶少打死了;孙膑保住一命,终于收拾了庞涓!如果他当时不能忍,早就没命了。

韩信也好,孙膑也好,都是“忍一时之气,争千秋之利”,这一点值得当今那些年轻气盛者好好学习一番。

当你处于弱势时,就很难有施展自己的空间,犹如困兽一般。

有些人碰到这种情形,常常任凭自己的性情,顺着自己的情绪行事,如被人羞辱了,干脆就和他们干一架;被老板骂了,干脆就拍他桌子,丢他东西,然后自动走路!不敢说这么做就会毁了你的一生,因为人生的事很难说,有时甚至会“因祸得福”。但没有忍性,绝对会给你的事业造成负面的影响,而且不能忍的人“因祸得福”者并不多,大部分人都不甚如意,总是到了中年才会感叹地说:“那时真是年轻气盛啊!”这里倒不是说不能忍的人命运就不好,而是不能忍的人走到哪里都不能忍,不能忍气、忍苦、忍怨、忍骂,而总是要发作、要逃避、要抗拒。

因此,我们要想成就事业,就必须练就自己的忍功,不要让自己的美好前程败在一些无谓的细节上。

忍是一种至高明的修养

如果你几乎总是急躁不安,你也许是觉得自己太重要了,等待不了任何人或任何事。你当然没有这么重要,我们谁也没有这么重要。如果我们能够接受这一点,即这个世界是供我们去体会的,而不是为我们提供方便的,我们就会过得更平和些,就会更耐心地对待生活中的变迁。

人生需要沉稳与忍耐,爱因斯坦认为自己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够把散落在草垛里的针全部找出来,这是一种何等的耐性啊!

诚然,忍耐的人生有时不免要甘于寂寞,好在寂寞是生命的多数事实之一,是提升自己的源泉,而成功者正是在此种忍耐寂寞的跋涉中走出了平凡的世界,让自己最终接近于不平凡的世界。

正所谓“忍得过,看得破;提得起,放得下”。凡事“静观皆自得”,因为忍得一时之气海阔天空,既是海阔天空,就能从从容容,那么,又有什么事可以困得住自己呢?

忍耐也是一种至高至明的修养。我们常说用人要德才兼备。所谓德才兼备,也包括了忍耐。人说,有才必须忍耐,忍耐才能有德。这句话很有道理。

汉初名臣张良外出求学时曾遇到一件事。一天,他走到下邳桥上遇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服,在那里坐着,见张良过来,故意将鞋子掉到桥下,冲着张良说:“小子,去给我把鞋捡上来!”张良听了一愣,本想发怒,因为看他是个老年人,就强忍着到桥下把鞋子捡了上来。

谁知老人反而得寸进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捡了鞋,好事做到底吧,就跪下来给老人穿鞋。

老人穿上后笑着离去了。一会儿又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小伙子可以教导。”老人后来将《太公兵法》传授给张良,使张良最终成为一代良臣。

老人考察张良,就是看他有没有遇辱能忍、自我克制的修养,有了这种修养,“孺子可教也”,今后才能担当大任,才能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艰巨的事情,才能遇事冷静,知道祸福所在,不意气用事。

忍耐不仅是一种处世的策略,更是一种艺术。大忍者,大智也。忍耐能够达到貌似愚蠢的程度,是谓大智若愚。而最能忍耐、最有耐心的人,也是比较容易成功的人。

忍是一种强者的风格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进入竞争的时代,就连小学生也懂得树立竞争意识,凡事当仁不让。何况作为一向以能忍而著称的中国人,刚刚迎来一个破除精神束缚,大胆解放思想的新时期,何以又搬出古老的“忍”经,弹奏起“不谐和音”?

不错,越是竞争的时代,这“忍”字经就越难念;但越是竞争的时代,“忍”字经越得念,而且还得常念,方能确保竞争状态始终旺盛不衰。今天,如果一个人只懂得竞争、进取;冲击,却不懂得忍耐、克制,甚至退让,那他就只能算一个没有头脑的“勇夫”。处在这个彰显自我的时代浪潮之中,人人都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危机感,拼搏、进取、竞争都是正常的。不堪寂寞、焦躁不安、跃跃欲试,成为一种传染病。于是,改行的、跳槽的,下海经商的,出国“洋插队”的,干什么的都有;人心思变,人心思动,人心思钱,大家都想趁此良机,干大事,挣大钱,成大器,重新显示自己的人生价值,寻找自己的社会位置。然而时代只提供了机遇,却无法保证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甚至一举成功。凡事均有长有短、有阴有阳、有圆有缺、有利有弊、有胜有败,何况人生,从生命的孕育期就充满了矛盾,遍布坎坷和曲折。要想经受人生的种种磨难和时代的考验,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承受挫折、失败和痛苦的心理素质,“忍”字经在这期间将是你胜不骄,败不馁,能进能退,能屈能伸的“良师益友”。“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一切诸烦恼,皆从不忍生。莫之大祸,起于斯须之不忍。”宋朝王安石之语,可谓真知灼见。

有时,我们之所以需要“忍”,倒不在于单单积蓄力量、掌握主动权。为了真正地在某一事件中弄清真相,了解实情,而不莽撞贸然地凭着一时的冲动和义气办事,也需要“忍”。记得有这样一位小伙子;干事的确有一股子闯劲。敢说敢做,而且,也敢于承担责任。然而,这样一种本来非常好的性格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一次,他的一位同事在厂外与人打架,衣服撕破了,身上也打出了血。跑到车间上晚班时,简直就不像个样子。这位小伙子一见,也吃了一惊。这位同事本来吃了亏就心里不服气、想报复,捞回面子。见小伙子问起此事,便添油加醋地大大夸张了一番,并且还把这位小伙子也扯了进来,说是对方也要“治他”,叫他“别神气”。这位小伙子不听则罢,一听便火冒三丈,当即便抄起一根木棍,跑去找人算账。结果,不分青红皂白地将那人打了一顿。后来;他为此受到了十分严厉的批评,赔偿了对方的医疗费和营养费。事后,据调查,对方根本就未曾提起他。尽管两人彼此也认识,但与那位同事的打架仅仅是他们俩人之间的私事。这位小伙子懊恼不迭,直埋怨自己太冲动,头脑简单,以至犯下了大错。

显然,在自己受到攻击、侮辱、谩骂等等之后,首先“忍”下来,认真地、仔细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再作判断,无疑是一种强者的风格和心态。真正有本事回击自己的对手,又何必一朝一夕呢?只有充分相信自己能力的人,才能够处变不惊。先“忍”住,把事情搞清楚,再做决断不迟。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一类事情。它可能是一种平白无故的批评,也可能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指责;它可能来自于同事和朋友们的误解,也可能是出于某些不安好心的人的唆使和阴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明察事理,则很容易把事情弄坏。甚至把好事办成坏事。而“忍”则有助于我们推迟判断,获得时间和机会去把事情弄清楚。而一旦了解了事情的真相,掌握了充分的证据和理由,岂不是更有力量去应付人生的种种挑战,解决存在于生活中扑面而来的困难吗?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强者吗?相反,毛草轻率,感情用事,必然会在无理的情况下落败而逃。尽管威武有力,又怎么能对付得了人世间的扑朔迷离,纷繁复杂呢?

忍是一种强者的风格(2)

具体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忍”功的修炼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吃亏而不慌。人们通常总是非常害怕吃亏,把这看成是一种人生的倒霉事。究竟什么是“吃亏”呢?究其根底,无非是个人的某些利益受到了损害。于是,一旦感到自己吃了亏,便慌张起来,赶紧采取一些什么补救措施,力求把受损的利益补回来。而这样一慌,便非常容易出乱,一出乱,灾难随之来矣;因此,“吃亏而不慌”,也是“忍”的一种常见的形式。

在这种形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便是“不慌”。吃亏是经常的事,而且它本身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就一般人而言,吃了亏,心里总是不好受的,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失落感,这是不奇怪的,在心里也不必一定要阿Q式地自我解脱。关键在于不能为此而慌张起来,急于要把损失夺回来、补上去。“忍”就是“忍”在这里。必须看到,自己吃了亏,实际上也是自己得了一个教训,学聪明了一些,为人生交了一次“学费”,以后,便可以在生活中更机警、更聪明一些。如果急于想要去做就事论事的补救,可能会略有微薄的效益,但却常常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自己认为是吃了亏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切不可事事过于功利。“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多想一想,先别慌,“忍”下来,总归是有好处的。

其次,“上当”就“上当”。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把误信了某人的话、某件事、某个消息,而采取了错误的决策,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实施了错误的行动,而导致某种不利的结果,称之为“上当”。很多人一旦“上当”之后,往往恼羞成怒,一味地指责那些促成自己上当的当事者。这显然是不理智的。“上当”就“上当”,则是“忍”的又一种形式。既然已经上了当,又怎么办呢?你接受不接受这一事实都是同样的。会“忍”的人则往往采取某种比较机智的做法,既然已经上当了,就心平气和地认可它,并加以幽默地化解,用某种调侃般的语言进行自我解嘲。

在这种“忍”的形式中,“就”这一思路是非常重要的。它表明了人们接受某种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的坦诚心态,有了这样一种心态。便很容易把这种上当的事看成不足挂齿的琐事,以至于将它作为一种笑料丰富自己的生活。很显然,在已经上当的情况下,你就是把有关的当事人大骂一通,对自己也无济于事。既然如此,又何必呢?

第三,容人之过。所谓“容过”,就是容许别人犯错误,也容许别人改正错误。不要因为某人一有某种过失,便看不起他,或一棍子打死,或从此以某种眼光去看待对方,“一过定终身”。这也是一种“忍”的形式。

孰人无过呢?谁都可能犯错误。这样一般而论,可能比较容易。而“容过”讲的则是这样一种“过”,它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损害,或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有关。例如,自己的下属有了过错,自己的合作者有了过错,或者是自己的家人有了什么过错,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这种“过”,当然是衡量人的素质的一个标准。“容过?这种忍就是要压制或克服自己内心对于当事人的歧视,尽管自己心里并不痛快,感到懊丧,但却应该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着想,考虑一下自己如果在这种场合下会如何做,在做错了某事之后又有何想法,当然,这里需要“容”,需要“忍”的是对于当事人本人,而对于具体的事情本身则应该讲清楚,该批评的必须批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