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的名言 > 第六章 追求与众不同机会就在眼前(第1页)

第六章 追求与众不同机会就在眼前(第1页)

生活就像是一座迷宫,我们必须从这种类似死胡同中,以异于常人的勇气和智慧找到最便捷的出路,这就是与众不同。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不平常的行为自然就会赢得不平常的机会,不平常的机会自然会产生不平常的结果。

身后留下坚实的脚印

在你的身后留下一串坚实的步伐吧。像阶梯一样攀登,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是那走得最远的人!而成功的机遇即在其中。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这话寓意深刻,一点都不假。在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很多的困难。面对着困难,很多人都曾无数次的紧张过,愁思过,流泪过,无助过,但作为年轻人,我们不能放弃。因为我们知道,与其在无助中一分一秒的看着时光流逝,不如放下过去,一步一个脚印的,把该干的事都干好。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做到一步一个脚印,也只有这样你才能不去眺望远方,因为在你身后,有的只是一串串坚实的脚印,一串串深入大地的足迹。

有志向有野心的人,大都憧憬将来的辉煌成就,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光辉灿烂,甚至他们盼望着“一步登天”的壮丽景观。这种想法固然无可厚非,甚至非常可贵,值得赞赏,但任何事情都是一步一步地干出来的,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你永远不要指望这些虚无的东西。要把美好的理想转化为现实,必须付出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劳动。“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只有将无数点点滴滴的“创造”艰苦地积累起来,才能逐步向大目标迈进,虽然这种机会不是一目了然的。但你要做的是,在你的身后留一串坚实的脚印。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一砖一木垒起来的楼房才有基础,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出一条成形的道路。他们相信,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是最实在,也是最可靠的。

长城不是在一天之内修建好的!突出的成就都是历尽多少努力多少拼搏多少心血才能获得的道理。成功从来就没有那么简单。事实上,我们经常看到,无论是在职业的选择中,还是在工作和劳动中,很多成功往往属于那些身处逆境的人,他们没有良好的条件,没有捷路可走,也不希求外在机会的垂青,所以,他们的走路最实在,他们所得到的机遇也就会最多。青年人在职业选择过程,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自觉而顽强地自己为自己创造机会。

体育运动员的汗水、鲜血让我们从中得到启示。以足球为例,在一个比赛季节开始之前,他们要常年累月地进行训练,耐力、爆发力,断球、停球、射门等训练,不停地重复,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通过训练,他们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力求每天都能提高一步。这样,到了比赛那天,他们才能够在追逐过程中划下一道道美丽的弧线,打出几个精彩的富有想象力的进球,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每个成功都只能如此: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时间,就是耐心和努力。

一步一个脚印,你没有吃亏,因为你的每一步都是朝着你的目标迈进的。

在1984年5月10日香港报业工会举办的“1983年最佳记者”比赛中,香港《快报》记者曹慧燕夺得了三项“最佳记者”的金牌。曹慧燕为什么能在这个对她来说还很陌生的环境中取得成就呢?除了刻苦顽强的努力外,主要是她善于从小块文章写起。她在香港白天上工,晚上自修英语,并利用业余时间写些杂感式的“小文章”,试着向报纸投稿。第一篇小文章在香港《明报》“大家谈”专栏上刊出后,她受到很大鼓舞。于是更专注于这种“小成果”的努力。后来她进入《中报》搞香港报馆中地位最低、工资也很少的校对工作。在校对的同时,《中报》为她和她的一位同事开辟了一个名为《大城小景》的专栏,让他们每天撰写一篇短文。正是每天800字的专栏稿,磨炼了她的笔锋,活跃了她的思想,为她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我们将一个人的追求目标比作一座高楼大厦的顶楼,那么一级一级的阶段性的目标就是层层阶梯。这个比喻看来太浅显了,但不少人却忽视了这一循序渐进的“阶梯原则”。高尔基在同青年作家的谈话中说:“开头就写大部头的长篇小说,是一个非常笨拙的办法。学习写作应该从短篇小说入手,西欧和我国所有最杰出的作家几乎都是这样做的。因为短篇小说用字精炼,材料容易安排、情节清楚、主题明确。我曾劝一位有才能的文学家暂时不要写长篇,先学写短篇再说,他却回答说:‘不,短篇小说这个形式太困难。’这等于说:制造大炮比制造手枪更简便些。”

高尔基讲的就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的道理。建造一幢大楼,要从一砖一瓦开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就在于点点滴滴的积累。阶段性目标虽然慢,却始终向上攀登,而每个小目标的胜利总给人鼓舞,使人获得锻炼、增长才干。

台湾作家郭泰所著《智囊100》中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个小孩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他捡回家,要看蛹如何羽化成蝴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子不忍,心想:“我必须助它一臂之力。”所以,他拿起剪刀把蛹剪开,帮助蝴蝶脱蛹而出。但是蝴蝶的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这只蝴蝶注定要拖着笨拙的身子与不能丰满的翅膀爬行一生,永远无法飞翔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每一个事物的成长都有个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过程。

相反,欲速则不达。

远在半个世纪以前,美国洛杉机郊区有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孩子,他才15岁,却拟了个题为《一生的志愿》的表格,表上列着:“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恩出;驾驭大象、骆驼、驼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游览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结婚生孩子;参观月球……”他把每一项都编了号,一共有127个目标。

当他把梦想庄严地写在纸上之后,他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实行。16岁那年,他和父亲到佐治亚州的奥克费诺基大沼泽和佛罗里达州的埃弗洛莱兹探险。从这时起,他按计划逐一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49岁时,他已经完成了127个目标中的106个。这个美国人叫约翰·戈达德。他获得了一个探险家所能享有的荣誉。前些年,他仍在不辞艰苦地努力实现包括游览长城(第49号)及参观月球(第125号)等目标。

我们面对的环境是无法改变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坚实的走过去,才能获得灿烂的人生,才能创造出不朽的伟业。我们人生中有很多很多的独木桥,容不得你有半点的三心二意。惟有沿着前人坚实的脚印,你才能更加自信的走出自己的脚印。不要去管那些闲事,一心一意的走好每一步,才能成为永恒,才能开出无悔的花朵。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话落地听无声。睁大双眼,看清脚下的小路,一心一意的走好每一步,在你身后一定会留下坚实的脚印。

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

懂得突破常规,才会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佛经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寒冷的冬天夜晚,两位小和尚很快就要被冻僵了,为了活命,大师兄搬下一尊佛像砍了,烧火取暖煮食。

师弟吓坏了,说:“师兄,你平时那么虔诚,拜佛、敬佛,为何今天做出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来,对佛如此不敬?”

师兄平静地说:“佛是最讲本真和自然的,最忌讳虚假的表面形式。一个人渴了要喝水,困了要睡觉,饿了要吃饭,这样才能够保住性命。这都是最真实、最自然的、最急需解决的事情。拜佛修炼是领悟佛理的智慧,而佛恰恰最讲究的就是随机,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死守僵死的种种教条和形式。现在这种情况,我只有这样做才符合佛的本意啊!要是我不这样做,被佛理的常规所限制,只遵从佛像这个表面形式,宁愿饿死、冻死,那恰恰才是曲解了佛意!”

这个故事多少有些禅意:

作为一个佛教徒,爱护佛像是理所当然的,在通常情况下,是一定要保护好的。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却可以把佛像砍了当柴烧。毫无疑问,这个敢于烧佛像的小和尚便是一个有智慧并且不守教条的成功者。惟有他,才能幸运地生存,有成功的机遇。因此,那些在任何情况下都唯恐打破坛坛罐罐的人,永远也没有脱颖而出的好“运气”!

在一般情况下,按常规办事并不错。但是,在常规已经不适应变化时,就应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善于创新,另辟蹊径。只有这样,才可能化缺点为优点,化弊端为有利,在似乎绝望的困境中寻找希望,创造出新的生机,取得出人意料的胜利。

大将军田忌和齐威王赛马时,就是因为田忌的参谋孙膑善于观察,勇于打破常规,用田忌的下等马和对方的上等马比赛,用上等马和对方的中等马比赛,用中等马和对方的下等马比赛,这样三局两胜,从而在竞争中获得胜利。最终,田忌反败为胜。

敢做,敢于打破常规,也是黄光裕做事的一大特点。黄光裕承认他做事的习惯是大胆果断,他曾说过:有三分把握,我就敢去做。黄光裕曾将自己的成功秘诀归结为三个词:敢想、敢做、坚持。他这样解释这三个词:

敢想,就是要树立目标。一个人要想做出点成绩,必须要有理想,要有宽阔的视野和远见。没有远大理想的人一生将一事无成;敢做,就是要能将想法付诸实际,取得实效;坚持,就是要持之以恒。只有坚持才能捕捉到机会。

再者就是,我们都知道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年看起来是不正常的,一般人觉得他们精神上有点问题,在行为上和普通人不太一样。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的不一样,才和普通人有所不同,在某个领域成功了,一举成名天下知。

澳大利亚曾经出现了一位打破常规的农夫。每年,从悉尼到墨尔本有一项耐力长跑比赛,全程875公里,比赛要耗时5天。这项比赛一般都是年轻的专业选手参加,而且他们有着精良的运动装备。1983年,一位61岁的农夫也报名参加比赛,并且夺得了冠军。是这位农夫有着超人的体力?曾经是运动健将?都不是,其实他没受过专业训练,只在农庄里追赶过羊群,他赛跑时用的是很不规范的小碎步,穿了一双橡胶靴子。他的成功就在于,别的选手跑一段时间后都要休息几个小时,睡一觉。而这位农夫并不知道中途是可以休息的。就这样,他一直跑了五天,用他特有的“碎步”跑了五天。因为速度较慢,前几天他是被人甩在后面的。可是后两天因为别人休息,他却没有停止,赶超上来,最终获得冠军。他的成功秘诀就是:日夜不停地奔跑,打破常规。

如果总结一条基本经验,就是所有成功者都是敢于打破常规的人,勤奋的人,有毅力的人,能够坚持的人,不随波逐流的人,超越自我的人,敢于冒险的人……敢于冒险?是的,打破常规也是一种冒险,在冒险中寻找获胜的机会。

打破常规实际上是突破了一种思维定式,向自己身体和智力发起的挑战。是和正常人相反的一种状态,而使人们看起来有些“不正常”的状态。有时候,看到某个人不正常,那就是他要专心做一件事情了,他把身体和精神全部投入到这件事情当中,为了心中的目标,把日常琐碎的东西全部忽略了,甚至忘了回家的路……

打破常规也是同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做斗争。也许那个农夫的身体很棒吧,要不然怎么5天不睡觉?而为了心中的目标,你是否能够坚持住,同不断闯进来的私心杂念做斗争?人生的道路上,为心中的目标你坚持到了最后,那么你就是敢于打破常规的成功者!

该出手时决不犹豫

抓住机遇,眼力和勇气缺一不可。

《致富时代》杂志上,曾刊登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自称“只要能赚钱的生意都做”的年轻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人说市民缺乏便宜的塑料袋盛垃圾。他立即就进行了市场调查,通过认真预测,认为有利可图,马上着手行动,很快把价廉物美的塑料袋推向市场。结果,靠那条别人看来一文不值的“垃圾袋”的信息,两星期内,这位小伙子就赚了4万块。相反,一位智商一流、执有大学文凭的翩翩才子决心“下海”做生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