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老实人缺乏什么 > 第四章 老实人缺变通(第2页)

第四章 老实人缺变通(第2页)

所以,天地之间,万事万物要想平安相存与共,必须要具备自己确定不移的条件。离开了水和空气,万物就难以生存。水流要靠土地、山丘四周围绕,才能汇集在一起,成为江河,成为湖泊,汇成大海。影子要依附于一件实物,也还要有光线才能存在。实物不存,阳光不照,也就没有影子。这就是自然界中事物彼此相依相存的道理。而且自然界的这些规律也同样适用于人类,一个人的生存、发展,也必须依赖于特定的条件。条件改变了,消失了,个人也必须改变自己生活的方式,寻找新的生存条件。如果条件变了,过去生存发展的条件不复存在,个人仍固步自封,那危险就要来临。

我国古代的范蠡与文种这两个人的结局就是这一道理的正反两方面的例子。

吴王夫差大举攻越,越王国破,越王勾践都城被占,只可怜带着三千战士退守在会稽山上。关国大军席卷,勾践螳臂挡车,灭顶之灾就在眼前。这时只有大臣文种能救勾践,他出使吴军,利用关系,让吴王答应保全勾践的性命与越国百姓的安全。后来,文种又同范蠡帮助勾践领兵消灭吴国,使吴王夫差自杀。

可越王勾践是一个只能与人共患难,不能与人共富贵的人,他功业成就必定要杀死功臣。范蠡看准了这一点,深知原来生存、发展的条件,随着勾践的大功告成,已变成自己死期不远的因素。于是他领着美女西施,坐着小木船悄悄地走了,临行前他给文种留下一封信。他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越王长须乌喙,不可与共安乐。子何不去?”

然而,文种还是不走,只是向越王请病假,不再上朝问政事,以为我不管事还不让我平安?但很快有人陷害文种,说他想造反,越王立即命令他自杀。这时,文种后悔不听范蠡的劝告,但一切都来不及了。

能干一番大事业,却不善于保全自身,是多么的遗憾。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告诉我们如果条件有变,而我们却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危害。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要知道世间唯一不变的规律就是一切都在变。不适应变化的人就像刻舟求剑的那个人,会被时代所淘汰。

生活中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往往是我们难以预料的。我们刚到一个公司工作,可能胜任一项工作,于是高枕无忧,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年轻人常常会有这种情况。可是没过多久,上司提醒你要学会一样新本事,如果你无法适应新的要求,很可能要被淘汰,因为老板可以找到比你更适合那个职位的人。也许你原来的工作人家能做,此外人家还比多出几项本事,而老板付出的薪水可能是相差无几的,这样,新人就比你更有就业的优势。

一个企业的经营如世间任何事物一样,都在发生着变化,它对人才的需求可能也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所以现代企业裁员、换人是常有的事。这也是现代社会打工一族越来越感到缺乏安全感的原因。比如一家公司本来经营某种项目,需要某种人才,但随着市场的改变,公司的发展战略有变,要经营一种更赚钱的新项目,如果你只精通原来的项目,而不懂新的项目,自然成了新时期下的无用之人,当然就在被淘汰之列。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老板的错,而是现实的需要。任何人都要服从市场。

所以你永远不可以为自己的职位是牢固的,无论你暂时看起来多么春风得意。别说是初入职场的人,就连世界首富比尔·盖茨都时刻怀着危机感,他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的时间,真是居安思危的睿智之言。

老实人启蒙:

只有居安思危,时刻警惕,未雨绸缪,才能使自己最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而不被淘汰。

识时务者方为俊杰

聪明人都识时务,识时务者都聪明,他们知道如何防患未然并转危为安。固执的人往往厌恶识时务者,理由是对方等同于见风使舵的小人。其实,世界上没有什么是长久不变的,变化的时代对一个人的适应能力有很高要求。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原来的地位和身份似乎并不具有多少价值,在情势复杂的时候,只要不涉及大是大非,大可做些变通的工作。“变则通,通则久”,只有这样,人生才能够平稳地化险为夷。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世界上不存在万能的人,命运常常要受到其他人的决定的辐射,所以要注意全方位地接触对方,从而使他们做出对你有利的决定。这样看来,识时务者从事的是一种高质量的工作,如果本身拥有道德基因,就是很有魅力的成功人士了。

时务与人的洞察力有关,某个集团的总裁因年龄的关系要离休了,几位副总裁中有一位可能要接替他的职位,作为部门经理,你要处理好跟几个人之间的关系,这件事情非常微妙。其中有一些是比较直接的现实关系;另一些是比较间接的未来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两种状态的关系,确实是一门较深的学问。现实关系能够使你事业平稳,未来关系则可能使你更上一层楼,协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你才能顺利升级。要想维持某种关系就必须作出让步和付出代价,这世上没有白捡的便宜。

如今,不识时务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因为人们逐渐认识到固执得不偿失。谁都需要来自各行各业的信息和各行各业人士的支持,一味板个面孔做严肃状,跟别人握手蜻蜒点水,让人觉得他三度风湿,最终只能证明自己的无价值。因为其行为使得他逐渐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而谁都不愿意与不受欢迎的人为伍,于是,他们的日子注定就不会好过,眼前的情景跟他们的愿望南辕北辙,他们成不了有口皆碑的俊杰,连真诚的人都算不上。

有的人非常的识时务,但除此之外似乎没什么值得夸耀的了。他称得上是半个心理学家,对你内心的思想似乎非常明白,时不时的给你来一颗糖衣炮弹,把你“炸”的晕晕乎乎。对于这一类人,任何人都有必要警惕,因为他们从不真刀真枪地跟你干,他们发挥自己察言观色的看家本领在要紧处下套。

老实人启蒙:

因此,对于“时务”这个中性的词汇,应该有一个健康的理解。如果你非在它身上嫁接一枚毒果,整体的味道就变化了。如果你从它身上汲取积极的营养,这棵参天大树也会根深叶茂。后者永远比前者可贵,因为在讲“要实事求是”的年代,没人会因为是非不分而说驴是骆驼。

以变应变最智慧

进化论创立者达尔文曾说,那些能够生存下来的并不是最聪明和最有智慧的,而是那些最善于应变的。

文明的高速发展、信息的大量充塞和社会的日新月异使得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无法以不变应万变。为了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我们唯有以变应变,根据环境的变化,对自己的处世原则和办事方法进行修正。只有针对现实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顺利地达成目标。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东西是变。对付变化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以变制变。我们为什么要不停的变化呢?因为现代意义上的“竞争”已经不再是一个静态的竞争模式。竞争是动态的,因为你的对手在变,所以你的竞争优势也因为变化而变化。

寻求变化的人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与对手的竞争,就是不断地出奇招,让对手始终感到竞争压力而疲于应付。在拳台上,一个人不断出招——对招、错招,有用的招、没用的招,未必招招能杀人,但这一过程已构成了一股进攻的力量。“连续出招”就是在连续的变化当中,不断地进攻对手,同时不断地寻求对手的弱点,找到可以一招制敌的机会。“连续出招”同时也让对手找不到你的主攻方向,避免与对手在一个静止的状态下做非输即赢的决斗。

一些成功的人士都是一些善于以变制变的人。

丹尼尔·洛维格出生于密歇根州的一个叫南海温的小地方,在他10多岁的时候,他就随父亲到得克萨斯州一个以航运业为主的小城阿瑟港。由于洛维格对船十分着迷,他高中未毕业,就辍学到码头上找了个工作。

洛维格从19岁起开始经营自己的事业,在此后的20多年中,他一直在航运业里勉强糊口,做些买船、卖船、修理和包租的生意,有时赚钱,有时赔钱。他手头的钱一直很紧,几乎一直有债务在身,有好几次都濒临破产的边缘。

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年近40岁的洛维格才开始时来运转。这归功于他高明的借钱赚钱的经营方式和不断应变的经营策略。最初,他仅仅是想通过贷款买一艘普通的旧货轮,打算把它改装成油轮(运油比运货的利润高)卖给石油公司赚钱。他找了好几家纽约的银行,银行的职员们瞪着他的磨破了的衣领,问他能提出什么担保物。洛维格双手一摊,他没有值钱的担保物,借钱只得告吹。最后当他来到纽约大通银行时,他提出他有一艘可以航行的油轮,现在正包租给一家信誉卓著的石油公司,大通银行可以直接从石油公司收取包船租金作为贷款利息,用不着担惊受怕。只要这条油轮不沉,石油公司不倒闭,银行就不会亏本。 银行就按着这个条件,以尚未购置的油轮为抵押,以将来的租金为贷款利息,把钱借给了洛维格。洛维格买下那艘老货轮,把它改装成为一艘油轮,并将它包租了出去。接着,他又用同样的方法,拿它作了抵押,又贷了另一笔款子,买下了另一艘货轮,并把它改装成油轮包租出去。如此这般,他干了许多年。每还清一笔贷款,他就名正言顺地净赚下一艘船。包船租金也不再流入银行,而开始落人洛维格的腰包。他的资金状况、银行信用都迅速地有了很大的改进。洛维格开始发财了。

洛维格通过借钱赚钱而发了财后,在以前借钱买货轮改装油轮的基础上他又有了新的想法。他想,既然可以用现在的船贷款,那么为什么不可以用一艘未造好的船贷款呢?

洛维格还贷的具体方式是:他先设计好一艘油轮或其他的船,但在安放龙骨前,他就找好一位愿意在船造好以后承租它的顾客。然后,他拿着这张包租契约前往银行申请贷款,来建造这艘船。贷款的方式是不常见的延期偿还贷款,在这种条件下,在船未下水以前,银行只能收回很少还款,甚至一文钱也收不回,等船下了水的时候,租金就开始付给银行,其后贷款偿还的情况,就和以前的方式一样了。最后,经过好几年,贷款付清之后,洛维格就可以把船开走,他自己一分钱未花就正式成为船主了。

当洛维格把自己的构想告诉给银行时,银行的职员们都惊呆了。银行经过认真研究之后,采纳了洛维格的构想,同意贷款。对于银行来说,这是一个不会赔本的贷款。在安全方面来讲,这个贷款受到两个经济上独立的公司或个人的担保。这样,假设其中的一个出了问题,不能履行贷款合同,另一个不一定必有同样的问题。所以,银行反而认为借出的钱多了一层保障,更何况此时的洛维格早已不是以前的穷光蛋了,他不仅有大笔的财产,还有良好的及时归还贷款的信誉。

借钱赚钱的方式,被洛维格很快地推行到他的所有事业上,真正开始了他那庞大的财富积聚的冒险过程。最初,他是向别人租借码头和造船厂,很快地就改为他向别人借钱,修建自己的码头和造船厂。这一切都给他带来极为可观的丰厚的利润。加之不久又遇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良好时机,他所有的造船厂都生意兴隆,一直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末。

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内工资、物价逐步升高,各种税收开始增多,加上美国政府的限制,在美国国内办厂和办航运的利润都在逐渐下降。洛维格及时看到了这一点,把眼光瞄向了海外市场。他第一步是到日本建厂。

趁着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日本经济萧条、百业待兴,洛维格对日本巨型舰船的生产地——吴港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把它作为自己的轮船制造基地。随着他拥有的船队的不断扩大和业务的持续增加,他在世界各地不断增设新的轮船公司。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