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人要学会认输 > 第五章 定位明确 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大方向(第2页)

第五章 定位明确 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大方向(第2页)

凝聚起来的力量就叫自信,只有自信,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能为人生找到最佳出口。依赖总是风一吹就摧垮,坚持不懈地努力,跌倒了爬起来,无形之中会成为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成为的那种人。

我们的命运无法交给任何人,除了我们自己。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和看似无法逾越的险阻,没有什么比自己不再相信自己有力量跨过去更加可怕。勇气会让人充满热情和斗志,如果没有战胜怯弱的勇气,就难以看到黎明的款款来临。流浪的人生是容易的,不用对自己和任何人负责,过一天算一天,就像废物一样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而刚毅的人生是不容易的,它需要克服重重困难,需要跨越失败的鸿沟,需要冲破原本的心理防线。有许多值得我们奋斗和追求的东西,那是我们勇往直前的动力。人生没有那么轻而易举获得成功,不是所有渴望都能瞬间变成现实,在失败与挣扎之间,在颓废与振作之间,我们应该休息调整便马上再度出击,瞻前顾后只能导致失去更多,无数人一生都在沮丧与堕落度过,他们没有梦想吗?

每个人都有梦想,只是有人把梦想成真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失败了之后感叹时运不济。有人则寄托在自己身上,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默默承担。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真若想做一番事情,必须有所放弃和选择,因为机会虽然看上去那么多,可诱惑也那么多,失败的痛是那么深刻和鲜明。贪恋堕落的温床,就如温水煮青蛙,最后在舒适的假象中失去真正的生命。

自己的命运只能交给自己,古人有句老话:“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因为酸甜苦辣,因为失败或者成功,痛苦或欢乐,唯有自己体验得最真,唯有自己是自己的上帝与肩膀,唯有自己,才知道心深处最渴望的是什么。

哪怕那理想平凡,那也是用自己的肩膀承担起来的天空。

独立让人活得更有尊严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青年人,他们大学毕业了,不急于找工作,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愿挣,成为了“啃老族”,对于父母的付出,他们没有一点愧疚感,认为父母养他们是应该的。

诚然,或许每个人都渴望背后有个依靠,都希望活得更加有安全感,可是——如果有一天,父母从我们的世界里消失了呢?

人总要学会独立,学会靠自己撑起一片天空。

独立不仅仅是从根基上屹立不倒,更重要的是独立能让人活得更有尊严。

我们必须独立,因为当有一天独自一人面对这个世界,当发现压根没有人可以陪自己渡过漫长一生中的每分每秒,当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候,一切就是这么残酷。

当啃老族或者寄生虫,或许物质上舒适一阵子,精神上却是重度空缺,空缺到某一天清醒过来早就为时已晚。没人可以甘心情愿啃一辈子老,没人可以光明正大安安心心做一辈子的寄生虫,生命中充满了许多不可预测和难以捉摸,一味地寄希望于他人,最后难免灰心失望,对他人和社会充满仇恨愤怒,因为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究竟什么是独立呢?

独立首先就要不盲从,要有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

在这个网络信息化的时代,新闻热点,微博热点,芝麻绿豆的小事也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舆论会倏忽之间变成一股大潮,各种观点交替出现,人许多人在各种舆论导向下,容易有所偏向,容易形成自己主观的看法。我们经常可见未经思考的支持遍布整个网络,盲从的人如潮水一样多,给社会以及当事人带来很大的伤害。毫无意义的思想盲从,让人在生活里也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观点,也没有思考的烦恼,却也失去了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尊严。

人之所以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不仅仅因为人有特殊的感情,还因为人类复杂的大脑可以思考。拾人牙慧,把别人的观点拿过来算做自己的,活着过一天算一天,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说,有何意义呢?

我们思考问题,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视角,独立不是故意和别人唱反调,而是经过成熟思考,发自内心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我们不仅需要看眼前所能获取的信息,更多还要从历史的角度去对比分析,从人性、社会、环境、世界的全局去看待问题。勤动脑,勤思考,使自己的头脑始终处于理智的状态。

思想独立,人格独立,以独立的姿态活在这个世界上,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个体,才有可能实现生活的独立。

南京晨报上曾经爆料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姓魏的男孩子,刚生下来两三个月时,母亲就教他识字,还经常读唐诗给他听。魏同学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时,基本学完初中阶段的课程,8岁时连跳几级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时,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2000年,17岁的魏同学大学毕业后考上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

他的母亲认为,孩子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有出息,于是将所有家务活都包下了。魏同学读高中时,他母亲还给他喂饭;读大学时,下岗在家的曾学梅决定继续陪读帮儿子洗头。2000年的魏同学本科毕业后,独自去北京读中科院硕博连读。

身边突然没了母亲的照料,魏同学感到很不适应,竟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冬天不知道给自己多加件衣服,连穿衣吃饭都需要教授提醒,甚至赤脚走路。由于只埋头读书不与人交往,计算机考试时间改变了他浑然不知;连硕士毕业论文提交的时间他都错过了。2003年8月,已读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收到中科院给他的一张“肄业通知书”,让他在上面签字,然后回家。

魏同学由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被中科院退学了。他的母亲这才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魏同学只好一边在家继续学习生活如何自理,一边继续复习报考研究生。

显然,魏同学成长里的自理空白区,因其母亲保护过度导致。所谓过分保护,就是父母对子女的一切都包揽了,为了让子女安心学习,生活上什么都替孩子代办,最终导致孩子身心不能正常发展,无法独立生存。

日本家长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有针对中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每天参加家务劳动时间平均只有12分钟,远远比不上日本学生的24分钟、韩国学生的42分钟、英国学生的36分钟、美国学生的72分钟!

许多美国和日本孩子,想要零花钱都是自己劳动去外面挣,有钱人家子弟勤工俭学的也特别多。或许孩子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也许很大程度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迅速普及,以及家庭物质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当代很多中国父母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经受一点磨难。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不少孩子课业负担很沉重,加上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迫使学生将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中去,于是父母把所有应该由孩子做的事,全部包办代替。

很多父母都会这样说:“你把书读好就行,别的用不着你操心。”

然而,过渡溺爱不仅贻害孩子,最终也在贻害社会。

事事依赖父母,当父母有一天老去,不在以后,难道也要跟着父母而去吗?如果自己有了子女,谁又愿意自己的孩子永远都不独立,一辈子依赖着自己,当父母老得不能动了的时候,一个没有独立生存技能的人又怎能反过去照顾自己的父母呢?回到社会上,好逸恶劳的闲散人员最后容易和社会脱节,在人际关系中经受挫折,最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全然改变,心怀仇恨和敌意面对这个世界,无论对自己对社会,都是十分危险的。

人之所以是个完整的人,就在于人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能力。

你的人生方向是否正确

有一位渔夫,他发誓只捕捉价值最昂贵的那种鱼。为了履行自己的诺言,他将捕捉到的别的鱼类都放归回了大海。事情往往不像想象中那么顺利,因为长期捕不到他最想抓的那类鱼。一段时间以后,渔夫竟然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有人从两个角度来解读渔夫的行为。一个方面他是高贵的,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宁折不屈。而另一方面,他是愚蠢的,为了不切实际的目标,活活地被饿死,行为可怜可笑。

因此,渔夫的高贵不是真高贵,所谓宁折不屈没有建立在正确的思维基础上,再有骨气也只是笑柄。

现实生活中,我们多少人都是渔夫这样的思维?

法国一家报纸曾经刊登过一个有奖竞答问题,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