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要太老实
“马善受人骑,人善受人欺。”过于软弱和老实的人常常会成为别人拿捏和欺负的对象,所以在必要时必须给对方以痛击,让别人知道你并不是好欺负的。
吃柿子捡软的捏,生活中一些蛮横霸道的恶人之所以能得意一时,就因为社会上老实人太多。他们作威作福、发火撒气往往找那些软弱善良者,因为他们清楚,这样做并不会招致什么值得忧虑的后果。在我们身边的环境里到处都有这样的受气者,他们看起来软弱可欺,最终也必然为人所欺。一个人的软弱事实上助长和纵容了别人侵犯你的欲望。
人是应该有一点锋芒的,虽然不必像刺猬那样全副武装,浑身带刺,至少也要让那些蛮横霸道的恶人感到无从下手,得不偿失。
树立一个不好惹的形象,是确保自己不受欺侮的一条很重要的处世技巧。这一形象在时刻提醒那些恶人,招惹我是要承担后果并付出代价的。
在社会中生存,事实上,只要你显示出你是一个不受欺侮的人,你就能够做到不受气。也许你不必处处睚眦必报,只要你能抓住一两件事,大做文章,让冒犯者品尝到你的厉害,你就立刻能收到一种“杀鸡给猴看”的效果,起到某种普遍性的威胁作用。这就好像是原子弹的发明,除了在“二战”中牛刀小试外,没有在战后的任何一次战争中使用过,但它的威胁却是有目共睹的,只要你拥有了原子弹,你即便不去使用它,也会对别人产生震慑作用。
哪些形象最不易受欺侮呢?这里不妨略举一二:
其一,泼辣的形象。所谓的泼辣,便是敢说别人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敢为别人不好意思表现的举动。谁敢让他受气,谁当面就会下不来台。他敢哭敢闹、敢拼敢骂,口才好,又敢揭老底儿,所以,很少有人敢引火烧身,自讨没趣。
其二,实力派形象。塑造实力派形象就是要你在平时就要注意展示你雄厚的力量,比如,令人可慕的专业本领、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等,这些都会在周围的人群中造成—种印象,即,你是一个能量巨大的人,不发威则已,一旦发威则后果难当。所以,人们一般不敢招惹这类人物,持有这种形象的人也很少受气。
人类社会跟动物界相似,时有“弱肉强食”的现象发生,一类人总爱处处占别人的便宜,凌驾于弱者之上;而另一类人就是所谓的“受气包”,很自然地成了前者嘴里的肉。
须知,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受气包”。那些经常成为众人发泄对象的人之所以在不受气的道路上迈不开步子,往往是因为他们首先用自己的左脚踩住了右脚。他们从未作过一件自己想做但又不敢做的事,他们在第—次受气时就放弃了反抗的企图,这一行为的反复便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式和社会交往模式,即,你觉得自己可以忍受这种逆来顺受的生活了,而别人则认为你就应该逆来顺受。因此,你所受过的气越多,你就越可能受更多的气。
如何突破这种恶性循环呢?那就是要勇敢打破第一次,真正地进行一次反抗,让施气者认识到你并不是天生就该受别人气的。
许多人选择忍气吞声的生存方式,往往是由于他们患得患失,怕这怕那,自己在主观上吓倒了自己。而无数的事实证明,挺身而出,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其实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跨过这道门槛,你会发现,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卸掉了精神包袱,你反而会活得更加自在。
某大学的一个班集体里,有一位学生比较胆小怕事,遇事过分忍让,因此,虽然班里的绝大多数同学对他并无恶意,但在不知不觉中总是把他当作是一个理所当然的应该牺牲个人利益的人,看电影时他的票被别人拿走,春游时他被分配给看包儿的任务……但在实际上,他心理非常渴望与别人一样,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利益和欢乐。
由于他的软弱和极度的忍耐,这种事情一直持续了很久。但终于有一天,他忍无可忍了,一向木讷的他来了个总爆发,原来一场十分精彩的演出又没有他的票。他脸色铁青,雷霆万钧,激动的声音使所有人都惊呆了。虽然那场演出的票很少,但是这位同学还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拿走了两张票,摔门而去,大家在惊讶之余似乎也领悟到了什么。但不管怎么说,在后来的日子里,大家对他的态度似乎好多了,再没有人敢未经他的同意便轻易地拿走他的什么东西了,换句话说,由于他突破了第一次,他已经由受气者变成了一个不再受气的人。
做人不能“死要面子”
任何事物发展都要有一个度,“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亦是如此。死要面子,就会活受罪,自认为自己有多么高贵,不懂得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生活。
面子,总是与一个人的人格、自尊、荣誉、威信、影响等联系在一起。因此,鲁迅先生说:“面子这两个字,很不容易懂,然而是中国精神的纲领。”林语堂也说过:“中国民族的特征之一,就是重人情,爱面子。”时间跨越到今天,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着每一个人的心灵,通过对面子这一“中国精神的纲领”的考察,可以窥见目前世风人情之一斑。
俗语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健康的、完整的人都会有面子的概念,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去满足、维护面子的需求。因为“有面子的人”可以获得他人的喜欢、尊敬、信任、友谊,成为结交朋友、吸引他人的一种条件,成为满足自尊需要、交际需要的重要手段;因为“有面子的人”可以获得他人的赞扬、羡慕、敬重等,满足自己的荣誉感;因为“有面子的人”说话有人听,行为有人仿,他们拥有更大的影响和感染力;因为“有面子的人”可以给自己更大的信心、尊严,成为自己进步的重要驱动力。所以说,面子,看不见,摸不着,虚无缥缈却又实实在在,没有价码却又价值无量,似乎很轻,其实很重。
讲面子、爱面子也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本能”,属于正常的心理需求,是合情合理、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事物发展都有一定的度。有的人却过分地“爱面子”,甚至达到“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程度,比如说,那些虚荣心特别强烈的人,那些成就欲特别强烈的人,那些自尊心过于强烈的人,那些权力欲过于强烈的人……于是,有的人本来没有实力与他人比阔,然而为了“死要面子”,节衣缩食,“勒紧了裤腰带”,把自己比得昏头昏脑;有的人本无多大的能力和“后台”,因为“死要面子”,制造假象,蒙骗他人,四处吹嘘自己如何如何“有能耐”,无限夸大自己的“后台”如何如何的“硬”;有的人分明就只有那么点儿文化,因为“死要面子”,却好为人师,做一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模样,装得异常的“深沉”,不懂装懂;有的人因为“死要面子”,见荣誉就争,见利益就抢,甚至不惜采取卑劣的手段诬陷他人,通过打击他人的方式来抬高自己;有的人因为“死要面子”,自己犯了错误还“死不认账”,即使当面被人揭穿也要死撑到底,甚至对不给自己面子或是威胁到自己面子的人采取“一报还一报”的报复性态度,来维护自己的面子。
与死要面子相对应的另一个极端是不要面子,这两种极端的现象是对立的统一,使面子呈现一种尴尬的状态。生活中曾发生过这样一则笑话:一款姐去修皮鞋,鞋匠特热情,用一洁净毛巾垫脚,并亲自为其将鞋脱下,鞋修好了,开价200元。款姐感到不对头,问其原因,鞋匠说,修鞋费10元,我为你脱鞋等服务费190元。款姐为难了,如和这“臭鞋匠”吵起架来,围观者众,又丢不起这个面子,结果只好挨宰。为了捞钱,“不要面子”的鞋匠碰上了“死要面子”的款姐,演了一个面子的活剧。“死要面子”者往往自认为自己有多么尊贵,不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生活。他们与“平民”接触多了或者做“平民”所做的事就认为有损“面子”、“丢人现眼”,这样的人把自己摆放得多么倾斜。“不要面子”者往往本着“破罐子破摔”的原则,不顾一切地为自己谋取利益。对待“死要面子”的人他们定会这样想:反正你瞧不起我,我就这样了,看你能把我怎样,说句心里话,我还瞧不起你呢!
人有羞耻德性在,世有荣辱正气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前,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确立健康成熟的人格,既不能不顾廉耻、不要面子,也不要爱慕虚荣、死要面子。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物质的现代化,还包括人的素质的现代化,而人的素质的现代化离不开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熟人格的建立。重塑正确的面子观,这是现代化过程中中国人无法回避的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的任务。
千万莫吃“哑巴亏”
前不久,在浙江某市一场中高级人才招聘会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位祖籍义乌,拥有计算机仿真专业博士文凭的博士生,面对人事经理要他做个自我介绍的简单要求,除了一个劲地要求人事经理看简历外,所做的只是不断地重复诸如自己是哪里人、哪个大学毕业等一些基本信息,结果,很多公司都婉言谢绝了这位博士。瑞笛恩科技有限公司的人事经理说:“我们不会招聘一位沉默寡言,连自我介绍都讲不清楚的员工,哪怕他是博士”。确实,如果一名员工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很难与其他同事沟通,也就谈不上完成一个团队的任务。
其实,不论是单个的人还是整个社会,都是一个各种因素平衡交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统。系统必须是开放的,不能与其他系统进行沟通的系统只能是垂死的系统。连与他人交流都成问题,即便是博士又能怎么样呢?
善于沟通,是每一个想要成功的人必须具备的首要本领。
几年前,有一对外地来的两口子新开个铺子卖蒸菜:蒸猪肉、牛肉、排骨、扣肉之类。第一次去,那女人对我笑容可掬:“老顾客,我们是自然要优惠的。”我明明是第一次看见她,双方心知肚明。“估计她把每一个人都叫做老顾客吧!”,我这样想。我买她一碗扣肉,她送我一碗土豆。“买一送一。”她笑嘻嘻地说。回去后爱人说她的土豆好吃,于是隔几天我们又去买她的。这一回她可能真的认得我了,笑得更殷勤。我们买了一碗牛肉,再次获赠一碗土豆。我说:“我们是觉得你的土豆好吃才买的呢。”她马上接口:“是呀是呀,老顾客嘛,下次你不买肉光来拿一碗土豆也可以。”菜好吃,人会说,一来二去熟悉了,我成了回头率较高的顾客之一。但凡家里来个客人,总要去买点。
要我说,那位博士不如这个卖菜的女人,卖菜的女人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至,提升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博士空有一身本领,却成了摆设。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社会,有的人在竞争中失败,有的人在合作中成功,这其中奥妙何在?生意场上有“金口玉言”、“利言攸先”之说;政治场上有“领导过问了”、“一言定升迁”之说;文化界有“点睛之笔”、“破题之语”;生活中常有“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生死荣辱系于一言”之说。可见,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是否能说,是否会说,以及与言谈交际相关知识能力的多寡,实在影响着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
历史上,孔子运用口语艺术开展教育;晏子使楚口才不凡;苏秦以雄辩之才挂起六国相印;张仪四处游说建功立业;范睢说秦王;触龙说赵太后;蔺相如“完璧归赵”;诸葛亮联吴抗曹,舌战群儒……到了近代和现代,也出了梁启超、孙中山、鲁迅、毛泽东、周恩来、闻一多等等许多能言善讲的大师巨擘。
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85%却要依靠人际关系、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可见,想要成功,说话这种技能不可或缺。
总而言之:千亏万亏吃得,“哑巴亏”绝对吃不得。
当摇头时别点头
做人的一个重要忠告是:不要轻易承诺,以免造成无法挽回的错误。
一般来讲,承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觉的承诺,明确地答复人家,应允其请求之事:一种是不自觉的承诺,这就是自己本来并未应允,但在别人看来,你已应允了。其实,在应酬中轻易承诺很容易造成被动的局面。拿破仑曾说过:“我从不轻易承诺,因为承诺会变成不可自拔的错误。”
例如,一个朋友托你办一件事,而这件事在你看来可以办或不可以办,或介乎两者之间,你可应允一定为其办理,这叫自觉承诺。你也可能会说“让我想一想”,这叫不自觉承诺。在人家看来,你也承诺了。
有一个故事说,在一个十字路口上,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有一位老人正坐在树下歇息。突然,一个年轻人飞奔到老人面前,惊慌地哀求老人救他,说有人误以为他是小偷,正带领一帮人追捕他,要剁掉他的双手。说罢,纵身爬到那棵大树上躲了起来,并再一。次要求老人不要告诉追捕他的人他躲在树上。老人看年轻人的长相不像个小偷,便回答说:“让我想一想。”
就是老人这句不自觉的承诺,使年轻人放心了。不一会儿,追捕的人赶到大树下,问老人:“你有没有见到一个年轻人从这里跑过去?”谁知这个老人曾发过誓,今生绝不讲假话,便随口回道:“见过。”追捕的人又问:“他往哪儿跑了?”老人随手朝树上指了指。年轻人终于从树上被拖了下来,剁掉了双手。年轻人当然大骂老人违背了自己的承诺,背叛了他。
有时候,我们会在无意中,由于用词或说话的口气不同,就会使人们对你要表达的意思产生曲解。我们常常在应酬中听到某位朋友说,某某分明答应为我办一件事,可是他却食言了。仔细地想一想那位朋友的话,虽然某某曾经答应过他;但那很可能只是表面上的应付,或者是这件事根本就不可能办到;其实,恐怕连那位朋友也心知肚明,他所请托之事有些强人所难。但是他会责备自己而不责备别人吗?如不细想,即使我听了,也会觉得某某不对,因为到了这地步,谁还会顾及当初某某自觉或不自觉地应允朋友时的为难境地呢!有人不禁会问:“在朋友面前,对朋友提出的请求非应允不可,而实际上这种要求根本就办不到,那时自己该怎么办?”
日本的应酬学家掘川正义告诉我们:“我们在聆听别人陈述和请托完毕之后,不妨轻轻地摇头,不必强烈地表示出拒绝的态度。”这就是说,做人不必用伤害感情的强烈言辞去拒绝,只要轻轻摇一下头,把拒绝的意思含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