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秦朝 历史剧 > 第134章 军功之争(第2页)

第134章 军功之争(第2页)

杜挚的儿子杜峰也不甘示弱,冷笑道:“赵风,你不过是个平民出身,靠着运气才在战场上崭露头角。如今竟敢在朝堂上对贵族大呼小叫,眼里还有没有尊卑?”

赵风气得满脸通红,拳头紧握,反驳道:“尊卑?在战场上,只看谁杀敌多,谁的战术贡献大!不是靠家族荫庇就能窃取战功的!”

负责军功评定的官员王绾,站在一旁,眉头紧皱,一脸为难。他看看旧贵族子弟,又看看新派将领,嘴唇动了动,却不知该如何开口。

这时,新派的另一位将领白起站出来,沉声道:“此次评定,当以战场上的实际杀敌数量、战术贡献为唯一标准。我在战场上,亲率小队,迂回包抄,切断韩军补给线,这是有目共睹的功劳。若让那些虚报战功的人得逞,如何向浴血奋战的将士们交代?”

旧贵族们一听,顿时炸了锅。一位旧贵族跳出来,指着白起骂道:“你这小子,不要以为立了点战功就了不起!没有我们贵族在背后支持,你们能有今天?就像这变法,看似风光,实则破坏了秦国的根基,父子分家,人心惶惶!”

朝堂上乱作一团,旧贵族子弟和新派将领互相指责,吵得不可开交。嬴渠梁坐在王座上,脸色渐渐阴沉下来,他重重地咳嗽一声,朝堂上的争吵声才稍稍减弱。

嬴渠梁目光如炬,扫视众人,沉声道:“军功评定,关乎将士们的生死荣辱,关乎秦军的士气与未来。朕绝不允许有人徇私舞弊,破坏规矩。王绾,你如实上报战场上的详细情况,朕要亲自审定。”

王绾连忙行礼,额头满是汗珠,颤声道:“臣遵旨。只是……只是这两方说法不一,臣实在难以决断。”

嬴渠梁冷冷地看了一眼旧贵族子弟,又看向新派将领,语气坚定:“若查实有人虚报战功,定要严惩不贷;而真正的功臣,朕绝不亏待。秦国要强大,靠的是公正严明,靠的是每一位将士的热血与忠诚。变法之事,也是如此,不能因一时的困难和误解就停滞不前。”

甘龙和杜挚站在一旁,脸色难看。他们知道,这次想为子弟谋取不当利益怕是难了,但心中依旧不服,暗自想着后续如何在其他事情上找回场子。

新派将领们则微微松了口气,他们相信嬴渠梁会做出公正的裁决,只是这场纷争,也让他们明白,变法之路,虽有胜利,但依旧布满荆棘,未来的挑战还很多。而秦国的命运,也在这一次次的朝堂纷争与变革中,悄然发生着改变。

不久后,商鞅推行新的赋税律法,旨在增加国库收入,为国家建设和军队扩充提供资金。然而,旧贵族暗中指使地方官员拖延执行,他们蛊惑底层小吏,散布新法严苛、会加重百姓负担的谣言,使得许多地方政令不通,百姓对新法也心生疑虑。

商鞅得知后,心急如焚,立刻进宫奏请嬴渠梁:“君上,新的赋税律法关乎秦国的兴衰,如今却被旧贵族暗中阻挠,地方官员拖延不办,还散布谣言蛊惑百姓。若不及时严惩这些阻挠官员,新法将难以推行,秦国的发展也将受阻。”

新派官员们纷纷附和,一位新派官员义愤填膺地说:“君上,这些旧贵族为了一己私利,不顾秦国的大局,实在可恶!必须严惩那些犯错官员,以儆效尤。”

可旧贵族们却在朝堂上以“体恤民情”为由,为那些犯错官员开脱。甘龙满脸悲戚,声泪俱下地说:“君上啊,这些地方官员或许只是担忧新法会给百姓带来过重的负担,才有所迟疑,并非故意阻挠。他们也是一片苦心,为了秦国的百姓着想啊。如今百姓对新法本就心生疑虑,若此时严惩官员,恐怕会激起民愤,动摇秦国的根基啊。”

杜挚也连忙接口:“是啊,君上。商鞅大人推行的新法虽初衷是好的,但过于急切,难免让百姓难以接受。此时应先安抚百姓,而非严惩官员。”

商鞅怒目而视,反驳道:“甘龙大人,杜挚大人,这不过是你们的借口罢了!你们暗中指使官员拖延,蛊惑百姓,如今却在此惺惺作态。若不惩治这些违抗政令之人,秦国的律法还有何威严?国家又如何发展?”

朝堂上双方僵持不下,争论声此起彼伏。嬴渠梁坐在王座上,眉头紧锁,陷入了两难抉择。他深知商鞅的新法对秦国的重要性,可又担心贸然严惩官员会引发百姓的不满,影响秦国的稳定。他沉思良久,缓缓开口:“此事事关重大,容朕再考虑考虑。但无论如何,秦国的发展不能停滞,变法也不能半途而废。诸位爱卿,都先退下吧。”

散朝后,商鞅忧心忡忡,他知道,变法之路又遇到了一道难关,而嬴渠梁的态度至关重要。旧贵族们则暗自得意,他们觉得自己暂时占了上风,只要继续拖延,或许就能让新法不了了之。新派官员们则聚在一起,商讨着下一步的对策,他们决心不能让旧贵族的阴谋得逞,一定要让变法顺利推行下去。

喜欢秦朝历险记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秦朝历险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