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难提顿有所悟,对婆须蜜十分钦佩,就请求出家。婆须蜜也很欣赏他的悟性,欣然为其剃度。后来,佛陀难提承受衣钵,成为印度禅宗八祖。
为什么说“论即不义,义即不论”?因为辩论是为争出好坏、对错,而佛法是空,本无好坏、对错。如果知道佛法真义,就不必辩论;如果不知道佛法真义,辩论又有何意义?
尘世间的道理也是如此。从本质上来说,无论做人做事做学问,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无绝对好坏、对错。“条条道路通北京”,如果说某条路一定是通北京的最好道路,只是偏执和妄见。
不过,人与人相处,需要形成合力,所以不得不人为地分成好坏、对错来,以便让大家的目标达成一致。有时候,由权势人物说了算;有时候,靠民主决策;有时候,靠大家协商和沟通。在双方权势相当、沟通不顺利时,人们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辩论。双方互陈理由,各不相让,争个脸红脖子粗。争到最后,可能仍然是各执己见,双方的敌意却加深了。因为双方都认为对方蛮不讲理,听不进正确意见。
争辩可以说是一种负面价值远远大于正面价值的交流方式。因为争论者看重的不是道理,而是面子;运用不是事实,而是口才、逻辑。一个人口才好,哪怕他的观点是错的,也可能成为辩胜方。由于他胜了,他对自己的谬见会更加深信不疑。而另一方,更会感到迷惑。
争辩的唯一好处是使时间过得飞快。可是当你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时,这种好处就变成了损失。所以,我们与其学习如何辩论,不如学习如何避免争论。正如卡耐基所说:“在争辩中获胜的唯一秘诀是不要争辩。”
但是,争辩毕竟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即使我们不打算跟对方争辩,又如何能避免对方不跟我们争辩呢?方法如下:
第一,决不正面反对别人的意见。一位政治家将多年的从政经验归结为一句话:“靠辩论不可能使无知的人心服口服。”
如果有人说了一句你认为不对的话,由于事情需要不得不更正他,那么,不妨这样说:“是这样的!我倒另有一种想法,但也许不对。我们来看看问题所在吧。”
决不可直接指出对方的不对,否则一场争辩将不可避免。
第二,根据对方的原则进行判断。价值观的差异,正是诱发争吵的主要原因。你赞成的,正好是我反对的,那就得争上一番。
可是,如果我们仅按自己的价值观来考虑问题,这个世界将变得扭曲起来,甚不合我们之意。比如,《水浒传》中的那些好汉都不是好汉,因为他们只敢反贪官,不敢反皇帝;《红楼梦》中的爱情都不是爱情,因为那些公子小姐只敢梦中想,不敢爬上床……有这种想法的人,能说他们错了吗?只能说价值观不同。
我们只有在不同人的不同价值观上考虑问题,这个世界的人和事才变得正常起来。
有人问和平运动者马丁·路德·金,为何如此崇拜美国当时官阶最高的黑人军官但尼尔·詹姆士将军,他回答说:“我判断别人是根据他们的原则来判断,不是根据我自己的原则。”
同样的,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有一次,总统询问李将军对一位军官印象如何。李将军用极为赞誉的语气做了评价。在场的另一位军官大为惊讶:“你知道吗?那位军官,可是你的死敌呀!他一有机会就会恶毒地攻击你。”
“是的,”李将军回答说,“但是总统问的是我对他的看法,不是问他对我的看法。”
总之,我们不能因为别人跟我们的价值观不一样就认为他是错的,有此认识,就不会时时想到要论出一个是非曲直——世上很多事情并无是非,根本没有分辨是非的必要。
第三,把争辩看成多让或少让一点步的问题。争辩应该不是一个谁胜利谁失败的问题,而是一个谁多让一点步谁少让一点步的问题,只有这样,才会营造出双赢的结果,而不是两败俱伤。
关键是怎么样让步,让步到哪一种程度才不至于难堪,让你觉得双方都可以接受。打个比方,你要求上司给你加工资,而且要求做比原来更少的工作,肯定不现实。如果你要求加薪并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上司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第四,将需要争论的问题暂时搁置。当双方都固执己见时,争辩就毫无必要。对此,不妨“把一种面临争辩的事情暂且搁下”,即采用拖延战术。这无疑是避免争吵的有效方法。
有一位大公司的经理,常常收到代理商的投诉信。这些投诉通常无法解决又不宜拒绝。他的应付方法是,把信塞进一个写着“待办”字样的文件柜。他说:“应该立刻予以答复,但我明白,如果答复就等于和他争辩,这样不如索性暂时不理。”
事情的最后结果如何?他笑着回答说:“我每隔一段时间把这些‘待办’的信拿出来看看,又放回文件柜去,其中大部分信件在我第二次拿来看时,里面所谈的问题都已成为过去或已无须答复。”
时间能解决很多问题,许多事情也只能交给时间解决。这就是将问题搁置的理由。
第四,找准对方的弱点加以攻击之。有时候,你想把问题搁置,以避免争论,可对方却渴望胜利,不依不饶地挑起争论,该怎么办呢?我们不妨学学云居禅师不争而争的方法。
有一天,一个道士在街市上拦住了云居禅师的去路,说道:“你们佛教看问题不全面,比如,你们佛教的最高境界是‘一心’、‘一乘’、‘竺真法界’,什么都是‘一’。而我们道教什么东西都讲究‘二’,例如:阴阳,两仪,乾坤。是不是比你们的‘一’更合理,更高明?”
“一而二,二而一,事物都是一体两面,何必妄加分别呢?再说,二也不一定就能胜一。”云居禅师说完,意欲离去。
道士不依不饶,挡住他的去路:“你休想溜走,我一定要战胜你!说吧,只要你能‘一’,我就能‘二’。”
云居禅师无法脱身,就翘起了一条腿。茅山道士见状,顿时哑口无言。他无论如何也不能将两条腿都翘起来呀!
攻击弱点的辩论方法,要点是抓住对方话语中的某个逻辑缺陷或事实漏洞,集中攻击,往往能攻得对方毫无招架之功。但这种方法属于辩论技巧,可以胜人,难以服人,慎勿轻用。
第五,不动声色,不争而胜。当对方急欲争论,不肯罢休时,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保持沉默。它能让你立于不败之地。
有一个僧道斗法的故事,道出了不争的妙用。道树禅师在山顶建了一座草庵。山下有一座道观,当家的道士担心道树禅师影响了他们的香火,就每天装神弄鬼来扰乱道树禅师的清修。道士的法术果然灵验,今天呼风唤雨,明日黑雾漫漫,后天雷鸣电闪……然而,道树禅师只是在茅屋静坐而已,不理不睬。很久之后,道士所有的法术都用尽了,道树并没有被吓走。黔驴技穷的道士胆战心惊:这个禅师的道行深不可测,既然自己的法术对他毫无作用,他的反击必定凌厉十倍……于是,他放弃道观,连夜逃走了。
有人问道树禅师:“那个道士法术高强,你是如何战胜他的?”
道树禅师淡然一笑,说:“我没有战,如何胜他昵?他是被‘无’打败了。”
《道德经》说:“夫唯不争,故天莫敢与之争。”道树禅师用的就是不争之法。这其实是争的最高境界。我们遇到争执不休之人,不妨也以不争待之。他用尽“法术”,自然会偃旗息鼓。这不是最简明的方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