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社交与应酬36计 > 第30计 奉行内方外圆的处世哲学(第1页)

第30计 奉行内方外圆的处世哲学(第1页)

b内表示我们自己的内心,外表示我们接人待物为人处事;外圆表示我们为人处事要圆融一些、方便别人,而我们自己的原则要有,但原则在内心中,不必处处示人;此外内方外圆也表刚柔相济、内刚外柔的处事哲学。俗话说:“法无高下,应机则妙;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我们只有学会内方外圆,内守原则外现圆融。这样,才能在世间做事“左右逢缘”。

不较真才会有朋友

怎样做人是一门大学问。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试图探究其奥秘,以借此来领悟生命的真谛,来塑造自己辉煌的人生。虽然人性的复杂使人们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洞悉人性的全部秘密,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事件的感悟还是让他们对人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做人不能事事较真便是其中一理。

举目四望,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有胸怀,有魄力,豁达而不拘小节,做事从大处着眼。他们从不斤斤计较,目光短浅,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致使他们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地去做他们认为该做的事,所以他们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人。秦穆公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优秀代表。

一年,秦国大旱,秦穆公亲自出行视察旱情。刚走到歧山,他的马车坏了,左边驾辕的马趁机脱缰逃跑了。不得以,秦穆公只好亲自带人去找马。筋疲力尽之际,终于在岐山将马北面找到了,可找是找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马正被一群农夫架在火上烤着吃。秦穆公的侍从们十分生气,纷纷建议将食马肉的人抓起来重重处罚,但穆公拦住了侍从。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由于旱情严重,致使农田颗粒无收,这些农夫已经有好几天没有吃上饭了。

秦穆公看着这些面有菜色的人,叹息道:“吃了骏马的肉而不喝酒,恐怕会伤害你们的身体。”于是又命侍从送了一些酒给他们喝。

一年以后,秦国与晋国在韩原交战。开战后不久,由于晋军攻势凶猛,秦军势孤难支,情况陷入险境,就连秦穆公的兵车都被晋军团团围住了。晋国大夫梁由靡已经抓住了秦穆公车子左边的马,在晋惠公车上的有路石举着长矛刺中了穆公的铠甲,穆公的七层铠甲已经击穿了六层。秦穆公仰天长叹道:“我命休矣!”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晋军后面突然杀出了一群兵马,顿时令晋军的阵脚大乱。秦穆公放眼望去,只见几百个手持各色农具的农夫,正奋不顾身地击杀晋军。一会儿的工夫,他们已将秦穆公救离险境。

秦穆公脱险后,秦军的士气大振,结果反败为胜,全歼晋军,而且俘虏了晋惠公。

战斗结束后,秦穆公要重赏那些在战斗中立下。谁知农夫们一起跪拜道:“我们只是为了报答国君去年不杀赐酒之恩,并不是为了封赏而来。”

原来这些人就是一年前在岐山分食马肉的农夫。

常言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个人只有宽宏大量,人们才会乐于同你交往,朋友才会越来越多,社交的成功伴随着事业的成功,难道不是人生一大幸事吗?更何况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又何必为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浪费时间呢?

宋朝郭进任山西巡检时,有个军校到朝廷控告他,宋太祖召见了那个告状的人,审讯了一番,结果发现他在诬告郭进,就把他押送回山西,并交给郭进处置。有不少人劝郭进杀了那个人,郭进没有这样做。当时,正值他国入侵,郭进就对诬告他的人说:“你居然敢到皇帝面前去诬告我,也说明你确实有点胆量。现在我既往不咎,赦免你的罪过,如果你能出其不意消灭敌人,我将向朝廷保举你。如果你打败了,就自己去投河,别弄脏了我的剑。”那个诬告他的人深受感动,果然在战斗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后来打了胜仗,郭进不记前仇,向朝廷举荐了他,使他得到提升。

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彼此忍耐,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异,有肚量,能容人。只有这样,你才会左右逢源,诸事遂愿,有许多的朋友围在身边;可是较真的人就是不能理解也无法明白这个道理。他们通常斤斤计较,认死理,过分挑剔,容不得人一丝一毫的错误。长此以往,周围的人都躲得远远的,没有办法,只有关起门来“称孤道寡”一条路可走。成为使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异己之徒。

有的人爱较真,有的人能容人,这正是芸芸众生有的活的超累、有的活得洒脱的原因所在吧。

会绕圈子,不碰钉子

水潭的水到底有多深,眼睛是看不到的,但是只要往里面投一颗石子,就可以知道水到底有多深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件事情很复杂,绝不像一潭水那样轻而易举。想要摸清实情,也不像投入水潭一颗石子那样轻而易举,因此,投石测水的策略在现实中就复杂得多,需要更多的智慧。

比如,你想说服别人,直截了当地表明意见,非但无效,反而让人厌憎。不如先绕圈子,弄清他心里真正渴求,方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庄王是一位比较贤明的君主,他在识别人才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楚庄王登基之初并不是一位值得称道的好皇帝,相反他一直纵情享乐不理朝政。其实,这只是楚庄王的一个策略而已,但他并没有告诉任何人,而是自己暗暗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并在暗中观察。

在三年的时间里,楚庄王将国家大事都置之不理,却是整日纵情歌舞,沉溺于酒色。但是他不但不理会众多大臣的非议,反而在国内贴出告示,实行“谏者处以死刑”。这道命令一下,朝中的大臣们终日惶惶恐恐犹豫不决,都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一些奸诈之人就开始想尽办法,曲意逢迎。他们心想:只要哄得大王欢心就不愁升官发财了。

实际上每个朝代都有这样的奸臣,但也有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们,楚庄王的身边也不例外。开始的时候,有些大臣觉得大王刚登基,难免有享乐之念,便没有提出什么意见。但随着时间推移,大臣中有些人就开始对楚庄王的行径表示出担忧了。尽管楚庄王张贴了“谏者处以死刑”的告示,仍然有些忠心耿耿的大臣敢于冒死求见庄王,直言进谏。

大臣伍举就是一个忠心之臣,他一心辅佐庄王坐稳江山。谁知楚庄王登基三年,三年终日享乐不理朝政。由于楚庄王的举动很不得人心,伍举的担心日渐加重,因此他决心冒着生命的危险直言相谏。于是伍举冒死求见楚庄王,对庄王说:“大王,臣斗胆想请您猜一个谜。”“哦,爱卿好兴致呀,快说来与寡人听听。”楚庄王一听是要玩猜谜,开始表现得眉飞色舞兴奋不已。伍举说:“大王,在山岗上有一只鸟,但有三年的时间它既不飞也不叫,请问大王,这还能算是鸟吗?”

楚庄王一听此话心中便已有数,但是表面仍不动声色。沉吟了一会儿,他才说道:“三年不飞,但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但一鸣惊人。寡人明白你的意思,你先回去吧。”

伍举心里顿时明白了:大王贪图享乐只是假象,心里却在思考宏图伟业。于是,他放心地回去了。

果然,不久后,楚庄王便不再纵情享乐了,迅速开始致力于政治革新。他首先对那些整天围绕在他的身边、与他一起吃喝玩乐的谄媚之人给予处分,接着又任命曾经冒死进谏的伍举等人。经过一番治理,整个国家面貌焕然一新。

从这段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楚庄王一开始的吃喝玩乐并不是单纯的享乐,而是以此为挡箭牌,暗中进行观察,从而分辨出哪些人是可用之才,而哪些是无用之才。而伍举也不愧为贤臣,他没有直截了当地与楚庄王不得进谏的禁令作对,而是绕着圈子试探楚庄王的心迹,终于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在与人交往中,绕圈子看似效率不高,有时却是达成目的最好方法。

摒弃“怀才不遇”的想法

“怀才不遇”的感觉越强烈,心理上的负担就越沉重。

每个地方都有“怀才不遇”的人,这种人牢骚满腹,喜欢批评,一副抑郁不得志的样子。和这种人打交道,往往比较累,运气不好的时候,还会被他冷嘲热讽一顿。

在自命“怀才不遇”的人中,有的根本是自我膨胀的庸才,他之所以无法受到重用,是因为他的无能,而不是别人的嫉妒。但他并没有认识到这个事实,反而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到处发牢骚、吐苦水。他们并没有什么可骄傲的资本,只是想当然地高看自己一眼;或者用自己的长处跟别人的短处比,永远得不出客观的结论。

但是,也有一种人,真的有才干,但因为无法跟客观环境配合,“英雄无用武之地”,但为了生活,又不得不屈就,所以痛苦不堪。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