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也正是因为有了文献的‘散佚’,才随之产生了‘辑佚’之学。
所谓‘辑佚’,就是从现存的文献资料之中整理出那些已经‘散佚’的古代书籍。
而成书于明初的《永乐大典》,作为辑录了众多宋元时期文献的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之一,自然就成了后人进行‘辑佚’工作的重点对象。
后人从《永乐大典》中整理出来的失传书籍数量众多,可以说它就像是一个宝藏一样。
其中最着名的一个例子就是《旧五代史》的重新发现。
北宋时期薛居正主编的《旧五代史》在元代时就已经湮没无闻了,是清代着名学者邵晋涵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
这一发现使得‘二十四史’这部官修史书得以完整保全。
可以说,没有《永乐大典》,就没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完整的‘二十四史’。
另外还有清代学者全祖望和李绂等人辑录的王安石的《周官新义》、高氏的《春秋义宗》等十多种书籍。
这些都是《永乐大典》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可惜的是,如今《永乐大典》也已经散佚不全了,而且散佚的更加厉害,十不存一。
因此,每一本《永乐大典》残册的重现,都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听到这里,李斯年不禁想起了去年拿到这些残册时舅舅对他说的话。
当时舅舅就告诉他这几本残册里面有一些他从未见过的“散佚”的古代文献。
李斯年当时并没有太在意这句话的含义,没想到现在他真的有所发现。
想到这里,他不禁对舅舅投去了敬佩的目光。
李斯年顺着舅舅王国桢手指的方向,目光在那几行小字上停留了许久,他细细地品味着那些书名,心中不禁生出一股敬畏之情。
他抬头望向舅舅,认真地问道:“舅舅,这些书听起来都很有价值,它们失传多久了啊?”
王国桢轻轻地叹了口气,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惋惜:“很久了,具体多少年,我也说不清了。但能够重新找到它们的线索,对我们来说,意义真的是非常重大。
我现在正在联系一些研究古籍的学者,希望能得到他们的帮助,一起进一步研究和复原这些古籍,让它们能够重见天日,再次焕发出它们应有的光彩。”
李斯年听后,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激动地说道:“那真是太棒了,舅舅!您的工作简直就是在为后人留下一份无法估量的文化遗产啊。算我一个吧,我也可以帮忙。”
然而,王国桢却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几分严肃:“你?不行。你的古文功底虽然有所进步,但还是差了点火候。而且,你也没进行过专业的‘辑佚’工作,不要跟着添乱。”
李斯年没想到自己竟然会被舅舅如此“鄙视”,他心中有些不服,辩解道:“怎么就不行了?我跟您都学了好几个月了,再说这书还是我提供的呢。”
李斯年和舅舅王国桢进行了一番“拉扯”。
他不断地向舅舅展示自己的决心和热情,还许下了一堆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