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塔木德智慧枕边书犹太人的千年处世书 > 第二十一章 一句幽默话化开三九冰犹太人论幽默(第2页)

第二十一章 一句幽默话化开三九冰犹太人论幽默(第2页)

一张口开莲花香;一双手勤作善事;一颗心有情有意;一辈子欢喜自在。

有一次,萧伯纳在街上行走,被一个冒失鬼骑车撞倒在地上,幸好并无大碍。肇事者急忙扶起他,连声抱歉,萧伯纳拍拍屁股诙谐的说:“你的运气真不好,先生,如果你把我撞死了,就可以名扬四海了。”

幽默的机智反应并非只是能言善道,而是一种快乐、成熟的生活态度,掌握了它等于掌握智慧结晶,得到快乐的泉源。

法国名人拿破仑,有一天到野外打猎,突然听见远处有人呼叫,他循声走去,看见一人落水,正大声求救。

拿破仑毫不犹豫的举起枪来,大声叫道:“喂!听好!你要是不爬上来,我就开枪打死你。”

那个人听了,顿时忘记落水的危险,立刻使劲全力向岸边游去。上岸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不救我就算了,为什么还要开枪打死我?”

拿破仑从容不迫的回答说:“假如刚才我不吓唬你,你就不会奋力游上岸,又怎么能脱险呢?”

第一个将Humor译为“幽默”的人是林语堂,他本人行事为人深具幽默感。林语堂认为“幽默的人生观是真实的、宽容的、同情的人生观。”

学习幽默,才能“乐观一切,笑看人生”;才能“开口就是智慧、发声就是天籁”。

幽默大师林语堂曾在某大学教授英文,第一天开始上课,他手提一个大大皮包走进教室,学生都以为是课本,当他打开来尽是有壳花生,林语堂则用英文大讲其吃花生之道。

他说:“吃花生要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就愈有味道。”他再补充说:“花生米又名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但愿大家吃了花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语毕全堂莞尔。

中国人是比较不重视幽默的民族,从小到大的教育里,父母师长都教我们要“庄重”、“认真”;主因是中国传统的礼教文化,强调“君子不重则不威”。

反观,美国人可以不在意别人骂他顽固、奸诈、无赖,但却无法忍受“没有幽默感”的批评。美国文化里,“没有幽默感”一词似乎与做人失败、不受欢迎、令人讨厌……等词并列。

麦克阿瑟将军在为儿子所写的祈祷文中,除了求神赐他儿子“在软弱时能自强不屈;在畏惧时能勇敢面对自己;在诚实的失败中能够坚毅不拔;胜利时又能谦逊温和”外,还祈求上帝赐给他“充份的幽默感”。由此更能窥见,幽默在西方社会中被赋予的崇高价值与肯定。

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1861—1941年)接到一个姑娘的来信:“您是我敬慕的作家,爲了表示我对您的敬仰,打算用您的名字来命名我心爱的哈巴狗。”泰戈尔给这位姑娘写了一封回信:“我同意您的打算,不过在命名之前,你最好和哈巴狗商量一下,看它是否同意。”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1805—1875年)很简朴,常常戴着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行走。有个行路人嘲笑他:“你脑袋上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吗?”安徒生回敬道:“你帽子下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

美国政治家查尔斯.爱迪生(1890--1969年)在竞选州长时,不想利用父亲(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声誉来抬高自己。在作自我介绍时这样解释说:“我不想让人认为我是在利用爱迪生的名望。我宁愿让你们知道,我只不过是我父亲早期实验的结果之一。”

一天,有人问英国首相邱吉尔,做个政治家要有什么调件。邱吉尔回答说:“政治家要能预言明日、下月、来年及将来发生的一些事情。”那个人又问:“假如到时候预言的事情未实现,那怎么办?”邱吉尔说:“那就要再说出一个理由来。”

幽默是人生交往的润滑剂,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我们不能忘记生活是多彩多姿的。所以在使用幽默时,千万不能滥用幽默,一句妙语可以带来轻松与力量,但川流不息的妙语、笑话、讽刺,也能断绝沟通。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人,害我们不知所措,只好赶紧逃开威力过大的幽默轰炸。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妙语如珠的人,但我们不要起于竞争之心,反而要倾听他内涵之语意,学习对方的长处,若你心中有不平的意念,一心只想用幽默来压倒对方,就可能使气氛陷入紧张,引发对方的仇视心理,就会造成以后别人对你的攻击,幽默是使沟通更加融洽,利用幽默产生的开怀大笑达到与人交流,让气氛非常愉悦。

幽默的乐趣

幽默是一种特殊的情绪表现。它是人们适应环境的工具,是人类面临困境时减轻精神和心理压力的方法之一。俄国文学家契诃夫说过:不懂得开玩笑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可见,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当学会幽默。多一点幽默感,少一点气急败坏,少一点偏执极端,少一点你死我活。

幽默可以淡化人的消极情绪,消除沮丧与痛苦。具有幽默感的人,生活充满情趣,许多看来令人痛苦烦恼之事,他们却应付得轻松自如。用幽默来处理烦恼与矛盾,会使人感到和谐愉快,相融友好。那么,怎样培养幽默感呢?

领会幽默的内在含义,机智而又敏捷地指出别人的缺点或优点,在微笑中加以肯定或否定。幽默不是油腔滑调,也非嘲笑或讽刺。正如有位名人所言:浮躁难以幽默,装腔作势难以幽默,钻牛角尖难以幽默,捉襟见肘难以幽默,迟钝笨拙难以幽默,只有从容,平等待人,超脱,游刃有余,聪明透彻才能幽默。

扩大知识面,幽默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它必须建立在丰富知识的基础上。一个人只有有审时度势的能力,广博的知识,才能做到谈资丰富,妙言成趣,从而做出恰当的比喻。因此,要培养幽默感必须广泛涉猎,充实自我,不断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收集幽默的浪花,从名人趣事的精华中撷取幽默的宝石。

陶冶情操,乐观对待现实,幽默是一种宽容精神的体现。要善于体谅他人,要使自己学会幽默,就要学会雍容大度,克服斤斤计较,同时还要乐观。乐观与幽默是亲密的朋友,生活中如果多一点趣味和轻松,多一点笑容和游戏,多一份乐观与幽默,那么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也不会出现整天愁眉苦脸,忧心忡忡的痛苦者。

培养深刻的洞察力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机智、敏捷的能力,是提高幽默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迅速地捕捉事物的本质,以恰当的比喻,诙谐的语言,才能使人们产生轻松的感觉。当然在幽默的同时,还应注意,重大的原则总是不能马虎,不同问题要不同对待,在处理问题时要极灵活性,做到幽默而不俗套,使幽默能够为人类精神生活提供真正的养料。

据说春夏出生的人性格积向上,而秋冬出生的人易悲观。这些时间都与星座有关,鄙人没有钻研过。但以我出生的月份来看,懒惰的特性是符合的。十月秋高气爽,适宜呼呼大睡。

幽默呢,与勤快和懒无关。与聪明或迟钝无关。与心态有关。从容了,才能有心思幽一把默;游刃有余了,才有余力余情去体会幽默。至少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方位时,放下惶恐之情,才好幽默吧。不然,强说笑,这与强说愁,有什么不同?笑得比哭还难看。

窃以为,幽默与讽刺、挪揄、嘲笑等等不同。广义上,一切使人发笑的都算。但细分,算得上幽默的,应该属于那种“会心的微笑”一类。

幽默与才情又有何关联?做严肃文章的人大把在,一个个如老夫子,都被人拿来幽默了。多看马克·吐温,多体会生活里的百味,自然而然豁达兼幽默。中国的看林语堂和梁实秋。李敖是刻薄尖酸,不是幽默。柏杨是比较夸张的,看多了难免画虎不成反类犬。鲁迅则幽默得隐讳而严肃,没几个年轻人会欣赏。他的幽默,大多数符合那个年代。

中西方的幽默是不同的。中国人的幽默需得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体味出来。而不同的地域对幽默的理解也不一样。就像南方人未必能领会到北方二人转的幽默。

后来想一想,觉得之所以说中国人不懂幽默,有历史原因,是因为中国的正统文学不容幽默。有人说,东方朔、枚皋之流就很幽默啊,可他们是中国式之滑稽始祖,又非幽默本色。正道学先生当道之际,总对幽默取鄙夷态度。即使是现在,国人的神经稍微放松了些,也还是有着假正经的基因。动不动就板起脸孔来。而幽默是温厚的,超脱而同时加入悲天悯人之念,就是西洋之所谓幽默。幽默是温和的质感,不带尖刺,鲁迅所有的是尖刻的匕首,哪里算是幽默。一个人一旦板起面孔对世界,其一言一行都会带着不自觉的刺。

带有个人气质的幽默必然带有个人生活工作的背景色彩。“何不食肉糜”的人,有他她的幽默。最大的委屈不过是今天的肉糜不香,最大的幽默是问人,既然没饭吃,为什么不去喝肉粥呢?

以林语堂为例。虽然奋斗过,有过理想,武汉的6个月到底彻底摧毁了林语堂的思路。他后来说:“其后,人家又一次革命,我又一次热心,又在做梦,不过此时的梦,大概做得不很长,正在酣蜜之时,自会清醒过来。到了革命成功,连梦遂也不敢做了,此时我已梦影烟消,消镜对月,每夜总是睡得一寐到天亮。这大概是因为自己年纪的缘故,人越老,梦越少。人生总是由理想主义走向写实主义之路。语云,婆儿爱钞,姐儿爱俏,爱钞就是写实主义,爱俏就是理想主义。这都是因为婆儿姐儿老少不同的关系。”林语堂认为,“议论纵横之幽默,以庄为最,诗化自适之幽默,以陶为始”。大概庄子是阳性的幽默,陶潜是阴性的幽默,此发源于气质之不同。不过中国人未明幽默之义,认为幽默必是讽刺,故特标明闲适的幽默,以示其范围而已。

古人不是没有幽默。老子多苦笑,庄生多狂笑,老子的笑声是尖锐,庄生的笑声是豪放的。大概超脱派容易流于愤世嫉俗的厌世主义,到了愤与嫉,就失了幽默温厚之旨。孔子燕居之时是叹息着的笑,孟子则齐人一妻一妾大有诙谐气味的笑——以至于后来被人编派诗云:“乞丐何曾有二妻,邻人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

中国的知识分子端的是清高,不容人指手画脚的。文人相轻的多。另一方面,倒也可看出目前中国文人的社会地位,虽然较之科举时代大有不如,也到底比10年前大有提高,自从倡导科技就是生产力后。然而,他们的生活仍未到西方社会的程度,在精神上,桎梏仍多,幽默对他们来说,还是诙谐与讥讽的色彩偏多。尤其是怀才不遇的文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