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作为一种心意的象征,再没有比它更好的情感纽带,你不仅应送一点礼物给孩子,给他们一个惊喜,而且也应该教他们给别人送礼物,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爱。
一个4岁大的小女孩想送给父亲一个自己想要拥有的玩具,而较大的孩子则非常渴望别人会很喜爱他们送的礼物。他们注意看着对方打开礼物时的反应,即使是喜爱的人的脸上掠过一丝的微笑,他们也会热泪盈眶。
倘若你的小孩正苦于难以决定送某人什么礼物的话,叫他想想自己曾收到过的最棒的礼物。问他那份礼物为什么特别,以此来刺激他的想像力。那是手工制作的吗?是他一直想要的东西吗?那礼物先前是否属于别人?是从外国进口的吗?那是装在盒子里的礼物吗?还是别种形式的礼物?你也要提醒他礼物不一定非得是用钱买的,它们也可以是孩子努力创造的成果:自己写的诗、剪报,或是收集的图画或照片。
父母应鼓励孩子讨论如何选择礼物,让他们明白考虑该送什么东西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例如——“海伦爱极了动物小雕像。我看过她的收藏,发现她没有像我在店里看到的那种可爱的小袋鼠雕像,所以我买了一个送她当生日礼物。”倾听别人谈他们的嗜好、兴趣、喜爱与厌恶的东西,然后送一些会受人欣赏的礼物。
及早开始教导你的孩子有关送礼物的艺术,设身处地站在收礼者的立场,以别人的角度来看待生活。那么,孩子会在爱中成熟。
倘若你现在明白了礼物的意义,那为什么不试试呢?我相信,你的孩子会带给你更大的惊喜!
好爸爸绝招:
教孩子学会送礼物给别人。
重要的是教孩子学会关心人、了解人,与别人友善而快乐的交往。
孩子给你的礼物一定要表示喜欢和赞赏。
和孩子一起制作礼物,和孩子一起体验那种幸福。
7和孩子做最好的朋友
有一次,9岁的小安放学回家后很生气地抱怨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斥责他。小安的父亲老安听后把腰一叉,瞪着大眼睛,用质问的口气对儿子说:“你一定干什么坏事了?”
小安很生气地说:“我什么也没干。”
“不会吧,老师怎么会无缘无故地批评学生呢?”老安认定孩子一定说谎。
小安重重地坐在椅子上,一副不开心的样子盯着老安。老安问:“那么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小安很倔强地说:“我什么也不做!”
老安看到孩子一副委屈的样子,也很生气。父子陷入了僵局。
不久,老安换了一种语调说:“我肯定你当时觉得很尴尬,因为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斥责你。”小安有些怀疑地抬头看了老安一眼。老安接着讲:“我记得我上四年级时,同样的事发生在我身上,其实我只是在算术考试时站起来借了一支铅笔,老师就让我下不了台,我感到十分尴尬,也很气愤。”
小安露出轻松的样子,说:“真的?我也只是在上课时要求借一支铅笔,因为我没有足够的铅笔,我真的觉得为这么简单的事,老师教训我,不公平。”
老安说:“是这样。但你能不能想出办法,今后可以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呢?”
“我可以多准备一支铅笔,那就不用打断老师讲课而向别人去借。”
“这个主意不错。”老安说。
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老安的目的是让小安不重复使老师生气的行为。他开始用讲述自己的经历的方法,造成了他与孩子情感上的沟通。当老安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与方式,很快赢得了孩子的合作,愿意讨论问题,找出将来能对他有利的解决方法。
这里面最大的秘诀在于,老安能够站在孩子的位置,分享他的感觉,使孩子不需要把自己放在自卫的状态,随时准备对付父亲的办法。
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结果就会不尽人意。
5岁的小美总在爸爸打电话时进行干扰,一会儿用手摸摸爸爸的头发,一会抓抓电话线,要么就在爸爸怀里钻来钻去。父亲开始时总是搞不明白女儿究竟是怎么回事,玩得好好的,一看到父亲在电话里和别人讲话,就要过来捣乱。其实女儿的心理很简单,她想让父亲多花时间注意她。她在心里认为,爸爸和别人说那么多话是不应该的,应该时时关注自己才对。
事后,做父亲的将她抱在怀里,语气亲切又坚定地说,爸爸打电话是在办一件重要的事,孩子是不能随便打扰的,孩子没有这个权利。
当然这种情况发生时也要注意避免互相制服,采取生硬的强制态度,这样极易导致孩子与家长之间互相展示权利与权威,谁也不让谁。
我们知道,父母在要求孩子做某事时,最先要考虑的是让孩子从心里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才会心甘情愿。假如孩子并没有从心里懂得父母要求他们的意图,结果就只能适得其反。例如孩子的房间很乱,需要收拾一下。这时父母会说,自己的房间自己收拾,按逻辑,孩子应义不容辞地去收拾自己的房间了,但现实往往不是这样。孩子可能在收拾房间的过程中又发现什么有趣的事,干到一半就开始玩,把房间搞得比没收拾前还要乱。或者父亲也许有些不高兴了,就开始大嚷,孩子不听,父亲就会过来打他一巴掌,然后逼迫他把自己房间的玩具收拾好,装到盒子里,把枕巾摆整齐等等。孩子刚才玩得兴致很高,被父亲这么生气地干涉后,从内心里很不情愿,结果产生逆反心里。他也许会躲在墙角,任你千呼万唤就是不理睬,甚至顶撞,对父母做鬼脸,就是不去按父母的要求做。对发生的这种情况,建议你另找时间和孩子进行探讨。问题症结何在?就在于你的态度不自觉使他采取了一种防卫姿态,而我们的目的是使他成为一个合作者。从孩子的本质来讲,他们愿意帮助父母干事情,因为这样做证明他们有能力。父母应该和蔼地告诉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为父母做的每一件事,父母都表示关注,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了,懂得帮父母的忙,是件值得庆幸的事。这会使孩子很高兴,会更积极地进行配合。
当孩子们认为你懂得他们的想法时,要赢得他们的合作就变得容易得多。
好爸爸绝招:
要向孩子讲出你懂得他此刻的感受,要保证让孩子认可你的理解是正确的。
要用自己的经验故事与孩子分享,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觉。
在上面两步骤成功地完成后,家长可以问他是否愿意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问他是否有不同想法,将来如何避免发生同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