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佛教大师讲人生 > 六 随心(第3页)

六 随心(第3页)

少妇闻言,心情顿时开朗多了。

这个少妇可谓无事生病。她的病因是过于关注那些微不足道的小烦恼,而她的病根却在于认为幸福需要外求,没有找到内心的真正幸福。她外在的条件越优越,内心越是烦恼。因为她想得到的东西都得到了,幸福却并没有与之俱来,她已经不知道该到哪里寻找幸福,怎么能不烦恼呢?

相反,如果她的物质条件不够丰富,因为有所求,反倒没有那么烦恼。很多农妇的幸福指数比贵妇高,其原因就在于前者尚有追求目标,后者已经不知道该去追求什么,难免无事生病。

无事生病的现象在那些显贵、富裕之家甚为普遍,比如《红楼梦》里的那些夫人、太太、小姐、公子们,没有一个不是病人。要按现代的心理健康标准来衡量,个个心理变态。一件小事就能引出一场风波,一句闲话就能讲出一汪眼泪,一顿便饭就能搞出一项工程,简直是闲得无聊、没病喊痛。其原因在于他们要什么就有什么,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彻底迷失了目标。反倒是那个什么也没有的刘姥姥,活得健健康康,有滋有味。

所以说,想靠努力获得物质条件来寻找幸福,简直是南辕北辙。只有深入自己的内心,审视自己的灵魂,才有邂逅幸福的希望。

此外,抛弃追求一己幸福的观念,确立一个善良的目标,等于在心里亮起了一盏明灯。这样,你才能认清幸福到底是不是幸福。

功业罪业皆由心造

释迦牟尼说: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摘自《十善业道经》

佛家讲因果报应。是什么在推动因果循环的过程呢?是业力,也就是人的各种行为。人产生某个念头,无论是善的还是恶的,如果不付诸行动,因果就不会发生。就好比有了一粒种子,无论它是良种还是劣种,种下去才算数。种因的行为,就是佛家所讲的业或作业。

从源起上来说,人们之所以作业,是因为产生了念头。而念头又由心而来。所以说,一切善业与恶业都由心造。

《十善业道经》对业力进行了详细论述。传说这部经典记录的佛祖向龙王说法的内容。佛祖所谓“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意思是说:你看见这个法会中以及大海里面,形形色色的各种动物千差万别吗?所有这一切,无不是由心所造善的和不善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身业”是指行为,也就是做过的事;“语业”是指说过的话;“意业”是想做而未做的事和想说而未说的话。事情做了,话说了,因果过程就发生了。既未做也未说,只是想想而已,是否跟因果无关?不然,只要意念一动,就造下了善业或恶业。打个比方,心里恨不得揍对方一顿,或者把他骂个狗血淋头,虽然未说未动,但对方能感知你神态的变化。假设是在无人之处动那些念头,它仍然会对自己的潜意识产生暗示作用,并对自己日后的言行产生细微的影响。这些细微的影响累加,就会使自己的身心发生转变。人的个性、习惯的形成,跟这种细微的暗示有极大关系。

有一个雕塑师,天天给寺庙雕夜叉。他把自己想象成夜叉,如何残暴,如何凶恶。由于对夜叉的领悟极深,所以他雕的夜叉活灵活现,十分逼真。但他的神态也在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几年后,变得面目狰狞,人见人厌,使他十分苦恼。后来,在一位高僧的指点下,他转而雕塑观音。他把自己想象成观音,如何慈悲,如何宽容,也把观音雕得活灵活现。几年后,他自己也变得慈眉善目,人见人喜。

这个故事说明,“意业”虽未付诸实施,仍然是一个种因得果的过程。如果一个人想让自己变得可亲可爱,在做“白日梦”时,就要多想想如何做善事,如何让人开心,不要老想那些如何报复别人、如何欺骗别人这类不善良的事。

佛家对“业”作了比较详细的定义,除善业、恶业的分别外,还有定业和不定业、共业和不共业、引业和满业的差别。

什么是定业和不定业?定业是指将来一定会受报的行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定业是指将来不一定受报的行为,即使受报,报应的轻重也没有一定。打个比方,向人说了一句不恭的话,对方度量大的话,也许根本没听出不恭的味道。对方度量小的话,可能会记在心里,时间一长又忘了。对方报复心强的话,将来没准找机会让你蒙受一点心理上或物质上的损失。对方思维奇特的话,可能会欣赏你:好小子,敢当面扫我面子,有种!从此对你另眼相看。这反倒是意外之喜。据说比尔·盖茨就欣赏那些敢当面顶撞他的人,而讨厌应声虫。但如果不是比尔·盖茨,而是马加爵,情况又不同,他因为同学说了几句不恭的话,居然怒杀四人。这种报应又大得超乎想象。可能正因为有不定业的存在,世间事才变得难以捉摸。

什么是共业和不共业?据济群法师说:“共业和不共业,主要是根据它的结果来说明的。由共同感受到的生活环境,如大家都生活在苏州,一样的天时,一样的空气污染,刮台风的时候,大家都一样的遭殃,这就是共业。至于不共业,是个人所能感受到的,譬如个人身体的美丑、强弱,居住的条件好不好,收入高不高,这些都属于不共业。共业取决于共同的行为,或者叫相似的行为,或是利益相关的行为。譬如同在杀猪场工作,不是说每一个人都杀猪,有的人杀猪,有的人是财会人员,财会人员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杀猪的行为,认为杀猪的罪业,肯定与他没有关系。其实,他也有一份。为什么呢?因为,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杀猪的行动,但每月开工资的时候,他也照样拿一份。那么,将来招感果报的时候,他也要承担一份。”

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从没直接干过坏事的人,有时也遭恶报,其实是“共业”在发挥作用。这是不是有点冤呢?也不尽然。从深层的意义上来看,一个人犯罪,大家都是“共犯”,只是参与程度不同而已。为什么呢?这个人不会无缘无故产生犯罪的思想,首先他认识的所有人都对他的思想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其次,各种媒体也对他产生过影响。再次,社会风气也会对他产生影响。社会风气是如何形成的呢?是每个人参与其中共同形成的,只不过有的人影响较大,有的人影响较小而已。由此可知,这个人犯罪,跟每个人都是有关系的。难怪有人说:“一个人的不幸是一个民族的不幸。”

什么是引业和满业?这不大容易理解。借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永恒运动与相对静止这两个概念来解释,那么,引业就是永恒运动的业力。打个比方,你做了一件大好事,出名了,算是得到了好报。可是事情还没有结束,某个好姑娘听到你的名声,心生爱慕,因此成就了一段姻缘;某个老板听说你的事迹,心生感动,给你一份好职业。因为这姻缘和职业,你又会做很多分内之事,这又产生了许多新的因果关系,绵绵不绝。如《唯识三十论》所说:“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满业就是相对静止的业力。比如你现在富或穷,你现在地位高或低,你现在身体好或坏,你现在招人喜爱或被人讨厌,你现在受人尊敬或被人轻视,都是因为过去种的因成熟了,才得到这个结果。但这又是一个暂时的状况。一方面,你种的旧因很多,成熟时间不一样。你现在的状况,是熟因结的果,等到其他因成熟,情况可能就会发生变化。打个比方,过去有“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说法,有的人潜心读书,不事生产,以至穷困潦倒。一旦学业有成,则名利俱来。当他穷困时,是他不事生产造成的,而潜心读书的果却未熟。等到熟了,情况就不同了。

另一方面,你还会不断种新因,这些新因成熟时,事情也会发生变化。打个比方,有的人最初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等到致富了,从此懒于劳作,一味奢侈,那么,他将来可能变得穷困潦倒。

佛家的“因果报应”学说,对世界的运动规律和人生祸福规律探究到了很高的程度。不过,即使我们知道这个规律,要想完全了解每一个变化过程,也是不可能的。如何在因果循环中多得善报呢?一个关键因素是抛弃“好人无好报”的观念,确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信念,然后多行善事,少种恶因。

以欢喜心结善缘

释迦牟尼说:当行喜心,所有嫉心皆当除尽。摘自《增壹阿含经》

佛家提倡人与人之间当以欢喜心结缘。喜是佛家四种无量心之一。哪四种无量心呢?慈、悲、喜、舍。什么是喜?《维摩诘所说经》说,所谓喜,即“有所饶益,欢喜无悔”。也就是做了于人有益的事,心里欢喜,而且事后不后悔。

打个比方,在车上给老人让座,老人安逸了,自己也高兴,这就是欢喜心。假如让座是为了向那个漂亮女孩证明自己有教养,算不算无量喜心呢?也算。这方面要求没那么严格,只要是真高兴就行。

喜心跟嫉妒心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佛祖说“当行喜心,所有嫉心皆当除尽”呢?因为世人之所以不愿做好事,主要是嫉妒心理在作怪,唯恐别人得了好处。好比给老人让座,相信多数人都乐意。因为老人风烛残年,已不值得嫉妒。如果给同龄的陌生人让座,大家就不干了。争座倒有可能,免得这好处被别人得去了。一个座位多么微不足道,大家都难免斤斤计较,更大的利益就不用说了。

有时候,出于礼仪、面子或其他因素,把好处让给别人,心里却不高兴,这就是嫉妒心在作怪。

从前有一位居士,去拜访一位禅师,谈得非常投机,不知不觉已到了午饭时间,禅师便留居士用餐。

侍者为他们做了两碗面条,一碗大一碗小。两人坐下,禅师看了一下面条,将大碗推到居士面前,说:“你吃这个大碗。”

按照礼仪,居士应该将大碗推过去,客气一番。谁知居士并不谦让,端起面条大吃起来。禅师见状,双眉紧锁,面露不悦之意。居士并未察觉,一个人吃得津津有味。等他吃完,抬头看见禅师的碗筷丝毫未动,不禁奇怪地问:“师父为何不吃?”

禅师叹了一口气,一言不发。

居士想了一下,明白了,于是笑问:“莫非师父嫌我不知谦让?那么请问,假如我们推来让去,目的是什么?”

“让对方吃大碗。”禅师终于答话了。

“这就对了!你想让我吃大碗面,我吃了,你心中不悦,难道当初的谦让不是真心?”

禅师听完居士的一番话,顿有所悟。

这个禅师并非计较一碗面条,也不是计较礼仪,他想要对方推让一下,其实是希望对方做出表态:我领受你的好意。谁知对方毫不谦让,说明他没有看出自己的好意,那自己这番好心不是白给了吗?

在生活中,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人帮了对方一个忙,生怕别人不晓得自己心眼好,如果对方不表示,自己也会说出来。这就不是欢喜心,而是嫉妒心在作怪,不想让别人白得好处。对方不用付钱,起码也要记着自己的好。但是,自己的好意别人哪能了解得那么清楚呢?如果没有去除嫉妒心,经常会帮了别人反而引发内心种种不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