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佛教大师讲人生 > 四 随分1(第1页)

四 随分1(第1页)

佛家先做人,后学佛,贵在随分。

对父母,尽孝道;对尊长,尽敬道;对学生,尽师道;对朋友,尽友道;对世人,尽人道。做人如同学佛,学佛无非做人。

富那夜奢尊者简介

富那夜奢尊者是印度华氏国人,姓瞿昙,是父亲七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幼年即立志亲近佛法。后遇印度禅宗十祖胁尊者,度其出家,并传衣钵,遂为禅宗十一祖。

众生都是未来佛

富那夜奢尊者说:既不识佛,焉知不是?摘自《五灯会元》

有一次,富那夜奢尊者来到波罗奈国,马鸣菩萨来迎接他。行礼毕,马鸣菩萨问:“我想认识佛,谁才是佛?”富那夜奢尊者说:“你想认识佛,不认识的人就是佛。”马鸣菩萨说:“既然不认识佛,又怎么知道他是佛呢?”富那夜奢尊者说:“既然不认识佛,又怎么知道他不是佛呢?”

这段对话耐人寻味,其中透露了佛家的一个重要观念:众生都是未来佛。

因为“众生都是未来佛”,所以,你不认识的每一个人都是佛。那么,认识的人是不是佛呢?实际上,认识的人是不存在的,每一个人都是你不认识的人,即使身边最亲近的人也不例外。

“不认识”包含以下四层含意:

第一,见其人不识其面。遇到某个陌生人,你能看清他的高矮、胖瘦、衣着等,却不知道他是何身份,是何来历,怎么知道他不是“佛”呢?打个比方,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打扮成小商人的样子。当你看到某个小商人模样的人,又怎么知道他不是乾隆皇帝?当然,现在没有皇帝了,倒是有不少大老板。据说有一位大老板,化妆成一个老乞丐,躺在街头讨了半年饭。当你看见某个老乞丐时,怎么知道他不是一个大老板呢?所以,凭表面识人,就可能得罪真佛。

有一个发生在一休禅师(公元1394-1481年)身上的故事,就是一个“不识佛”的例子。一休是日本室町时代临济宗的奇僧,相传他是后小松天皇的私生子,六岁投安国寺出家,后来修证了禅的圆满智慧,很快名扬四海,并成为当时全日本最重要的寺院——大德寺的第四十七世方丈。

有一天,一位衣着华丽、趾高气扬的年轻人来到大德寺,代表高井户大人,请一休禅师去做法事。一休的弟子们都对年轻人疏慢不恭的态度很满,一休只是淡淡一笑,什么也没说。

第二天一大早,一休打扮成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乞丐,来到高井户家门前。未等他靠近,门口的守卫便挥手吆喝:“快快滚开!别让你肮脏的身子玷污了大人家门前的土地。”

一休故意磨磨蹭蹭不走。这时,高井户听到喧哗,出来一看,原来是一个蓬头垢面的乞丐,立即厌恶地一摆手,命令道:“快把他赶走!”于是,奴仆们一拥而上,连推带打,将一休一直赶到了街那头。

过了一个时辰,一休换上光鲜的袈裟,乘着轿子,再次来到高井户的家门前。于是,马上有人通报:“一休禅师驾到!”高井急忙跑出来,带领众多家臣,到大门外迎接。

一休禅师走进去,却站在庭院的甬道上不走了,卑谦地说道:“贫僧就站在这里吧,别让我满身的污垢玷污了您的客厅。”

高井户以为一休在开玩笑,鞠躬施礼说:“您是全国闻名的大禅师,您的光临使得寒舍充满了祥瑞。”

“是吗?”一休笑道,“大禅师不过是一张皮。使您感到祥瑞的,是这套高贵的袈裟吧?”

高井户一愣。他仔细看了一休禅师一眼,立刻想起早晨的那个老乞丐,顿时尴尬万分。

“老僧穿了一件破衣服,你们就对我拳打脚踢。等我穿上了这身庄严的袈裟,你们便隆重迎接。看来,您看重的,是袈裟。那么,您就将这件袈裟请到大厅里主持法事去吧!”说着,一休禅师脱下袈裟,扔给高井户,飘然而去。

在生活中,有的人像缝衣针似的,“只认衣裳不认人”,这就很有可能冒犯“真佛”。所以说,不可轻视自己并不真正了解的人。

第二,知其面不识其心。知道一个人的基本情况,比如学历、出身、职业等等,甚至连他的个性、才力等内在素质都一清二楚,也不等于认识这个人。他的真爱是什么?他的追求是什么?他日后的前程如何?种种一切,连他自己都未必清楚,别人又怎么知道呢?如果以他目前的境遇来给他下结论,可能会错得太远。

春秋纵横家苏秦,早年不甚得意。他去秦国求官,却屡遭拒绝。在秦国盘桓多时,身上的皮袄破了,钱也花光了,最后连房租都交不起,只好灰溜溜地回老家。他腿上打着裹腿,脚上穿着草鞋,背着一些破书,挑着行囊,形容枯槁,神情憔悴,面孔又黄又黑,很是落魄。他回到家后,正在织布的妻子不理他,嫂子也不肯给他做饭,甚至父母也不跟他说话,因此他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兄弟,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苏秦的罪过。”

自此,他发奋苦读,终于学成纵横术。他去燕国游说,立获重用,被封为武安君。随后去赵国游说,被授以相印,并获赠兵车100辆、锦绣1000束、白璧100双、金币20万两。最后他身挂六国相印,合纵抗秦,声名甚为显赫。

当他再次回到家乡时,父母赶紧整理房间,清扫道路,雇用乐队,准备酒席,到距城30里远的地方去迎接儿子。妻子对他敬畏得不敢正视,只敢斜着眼睛欣赏他的威仪,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吓得跪在地上,像蛇一样爬,不停地叩头请罪。苏秦觉得好笑,问道:“嫂子你对待我为什么前踞而后恭呢?”嫂子倒是个直心人,回答说:“因为你现在地位高、钱又多啊!”

当苏秦落魄时,就连他家里的人都不认识他,都不知道他日后竟有大成,别的人又怎么知道呢?在生活中,我们看见某个无钱无势的人,又怎么知道他不是一个苏秦呢?现在不向他翻白眼,将来也就用不着叩头如捣蒜了。

所以说,不可轻视某个暂时落魄的人。

第三,知其心不识其缘。有的人,没钱、没学历、没背景,甚至连创大业的志向都没有,好像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都不像有出息的样子。那么,你是否已经完全认识了这个人呢?不一定。因为生活中存在着某些看不见的机缘,遇到一定的机缘,小鲤鱼也可能脱胎换骨变成真龙。

当年朱元璋做小和尚、当乞丐时,最有想象力的人都不会把他跟皇帝的宝座联系在一起。可是,机缘一到,不可想象的事就发生了。假设当初有人轻视他弱小,敲过他的光头,后来就得准备好几个脑袋让他斩。即使人家度量大,没有报复的想法,自己这心里,也难免七上八下,再也别想睡安稳觉。

所以说,千万别轻视那些看似弱小的人。

第四,知其缘不识其性。假设一个人的命运已经一目了然,不可能再有变化,你是否已经完全认识了他呢?不一定。比如某个濒死的人,无论什么机缘对他都毫无意义。可是他此时的心灵会发生什么变化,就不是外人能知道的。古人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很多人在健康时,心里充满了各种贪欲,在贪欲的驱使下,做出许多让人头疼的事情。可是到濒死时,一切贪念和妄执都已放下,固有的佛性便显现出来,心灵为佛光所笼罩,虽然未臻彻悟,也已接近彻悟,对人世的认识产生了质的变化。这时候,他的见地超过世间一切大师,别的人哪有资格轻视他呢?

诚如佛家所言:众生都是未来佛。所以,我们当对每个人保持足够敬意,不可轻视任何人。自然,也绝不可轻视自己。

父母就是活菩萨

释迦牟尼说:子事父母,当有五事:一者当念治生;二者早起敕令奴婢,时作饭食;三者不益父母忧;四者当念父母恩;五者父母疾病,当恐惧求医师治之。摘自《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有一位居士,尚未成亲,家中只有一位老母亲。他一心向佛,对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尤其敬仰,家里供奉着大大小小的观音像,从未间断香花鲜果供养,并且每天以念诵《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为早、晚课,并且经常持诵观音菩萨的“大悲咒”。

南海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据说观音菩萨经常在那里显化。这位居士想一睹观音真身,决定去普陀山进香。一年春天,他终于攒足了路费,与一些佛徒结伴上路。他们不辞辛苦,跋涉千里,正好赶在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辰日到达普陀山。可惜,他们找遍全岛,也未曾见到观音真身。难道传说是假的吗?他找到一位老和尚,表达了心中的疑问。

这位慈眉善目的老和尚哈哈笑道:“观音化身千百亿,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呀!”

居士疑惑地问:“我怎么看不到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