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胡雪岩传奇电视剧 > 第27章 巧妙斡旋 迎难而上解烦忧(第1页)

第27章 巧妙斡旋 迎难而上解烦忧(第1页)

左宗棠连日来为西征搅尽脑汁,翻阅了历史上自秦汉以来,有关于西征的典籍,苦思冥想,深宵不寐,写成了一个筹划西征的谋略。这天,把胡雪岩专程请来,想听听胡雪岩对他的《西征用兵筹饷概略》的意见。胡雪岩来到左宗棠的福州行辕,寒暄过后,左宗棠从书案抽斗中取出来他写好的方略,要胡雪岩细看。

这个《概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先谈用兵;第二部分论述筹饷。在谈用兵中,首先谈到的是用兵必须“因地制宜”。左宗棠率领的兵士几年中转战江南,为平息太平军,兵员多来自两湖、三江、广东、福建,习惯江南的水土气候、饮食习惯。这一次西征,大西北与东南的地理、气候、风俗、习惯大相径庭。南方的军队,素以稻米为食,到了西北,第一吃不惯面食;东南温润四季如春,西北干燥风沙苦寒,必然不耐寒冷。因此,左宗棠在东南转战得力的将领部队,除两湖籍贯者外,多数都不能带到西北。

能带到西北的,统计数字表明,最多不过三千人,另外他预备派遣原来帮办福建军务,现已出奏保荐帮办陕甘军务的刘典回湖南,召募三千子弟兵,带到西北。这六千人,左宗棠用来当做亲兵。至于用来作战的大批兵勇,准备在陕甘、晋豫等地招募,要与“关中豪杰”共事业。

看到这里,胡雪岩不由得失声说道:“大人,照您老人家的办法,要什么时候才能平得了西北之乱?”

左宗棠板着面孔,眯细着眼睛看着胡雪岩说:“你这话,我不知何意?”

胡雪岩回答:“我刚看完用兵一节,大人写得有理有据,实在令在下叹服。只不过西征将士,都要招募成军,岂是一朝一夕能够办成。招徕的兵勇,不但要演练成军,还要真正打得硬仗,更是需要时日。如此一来,只怕要花一两年的工夫,才可以见功效吧?”

“岂止一两年?”左宗棠站起身来,倒背双手,慢慢地踱到胡雪岩身后,笑道,“雪岩兄,我仔细想过,要经营西域,非十年之功不足矣!‘壮士西征酬家国,不待白头莫论功。红妆空纬岁岁冷,悔叫夫婿觅远征’。”左宗棠吟咏着,眼望窗外,仿佛思绪已飞往万里关山。

“十年?要十年……”胡雪岩重复着,乍听起来真要吓一跳,可他相信左帅的筹划,他想起越王勾践兴兵伐吴不是用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吗?勾践用了二十年才取得成功,如今左帅说出十年,也可以说是深谋远虑了。由此,胡雪岩又想到另一件事,脱口说“那得——”没说出下文,自己又停住了。

胡雪岩虽住口没说下文,左宗棠也知道,他说的是要费多少饷银。笑笑说道:“你不要急!我要在西北办屯垦,这是长治久安之计。就像办船厂一样,不能急功见利。可是一旦见了效,你就知道我的打算不错了。你往下看,我的第二部分《概略》。”

“是!”胡雪岩仔细将那份《概略》全部看完,将书稿放下,低着头沉思。

“你在想什么?”左宗棠问。

“我想得很远。”胡雪岩答说,“我也在想十年以后……”

“着!”左宗棠欣然击掌,“你的意思与我不谋而合。我们要好好打算,筹出十年的饷来。”

胡雪岩暂且不答,捡起《概略》再看,大致了解了左宗棠在西北用兵的计划。他要招兵、买马、练马队;又要造“两轮炮车”;还要开设“屯田总局”——办屯垦要农具、要种子、要车马、要垫发未收成以前的一切粮食杂用,算起来这笔款子,真正不在少数。

“大人,”胡雪岩问道,“练马队、造炮车,是制胜所必需,朝廷一定会准。办屯垦,朝廷恐怕会看作不是当务之急吧?”

“这,你可就不太懂了。”左宗棠说,“朝中到底不少读书人,以史为鉴的道理,他们岂能不懂。”

胡雪岩脸一红,知道自己念书不多,历史典籍也是知之甚少,于是,很诚恳地说:“是!我确实不大懂,请大人教导。”

左宗棠也不客气,为胡雪岩简明扼要地讲述历史上用兵西域、北疆的事例。自秦汉以来,凡征西域、北疆,皆在春初,到了秋初就收兵而还。因为第一,秋高马肥,外族先占了优势;其次就是严寒的天气,非中原的士兵所能适应。左宗棠又说:“就是为了这些不便:汉武帝元朔初年征匈奴,几乎年年打胜仗,而年年要出师,斩草不能除根,成了个无穷之累。”左宗棠一番引经据典以后,转入正题,“如今平西北之乱,亦仿佛是这个道理。选拔两三万能打敢拼的队伍,春天出关,尽一个夏天追击敌人,一交秋天即班师回南,如当年卫青、霍去病用过的老办法,我也能够办得到。可是,西北之乱就此算平了吗?”

“自然没有平,雪岩明白了,有道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花大工夫把那块地彻底翻过来,野草根子翻上来了,种子深埋在地下了,自然不会再生出来了。”

“一点不错!你这个比喻十分的恰当。”左宗棠欣慰地说,“只要你懂我的意思,我就放心了。你一定会把我所要的东西办妥当。”

左宗棠的称赞不是轻易可以出口的,这位自负的大帅,一般人不在他的眼里,胡雪岩当然知道。然而胡雪岩听了赞扬,也极感沉重,胡雪岩知道左宗棠的意思是要他负起筹饷的主要责任。这也是今天左宗棠找他来的主旨。他凝神细想了一会儿,觉得这件事太大了,而且情况十分复杂,必须先问个明白不可。遂对左宗棠问道:“大人,将来要练多少营的队伍。”

“这很难说,要到了关外看情形再说。”左宗棠回答。

胡雪岩的第一个疑问,便成了难题。人数未定,月饷的数目就算不出来。他只能约略估计,以五万人算,每人粮饷、被服、武器以及营帐、锅碗等等杂支,在五两银子以内开支,每月就要二十五万两。

于是他再问第二个问题:“您是要带六千人出关?”

“是的。大概六千五百人。”左宗棠答说,“三千五百人由闽浙两省动身,另外三千人在湖南招募成军以后,直接出关。”

“行资呢?每人十两够不够?”

“我想,应该够了。”

“那就是六万五千两,而且眼前就要。”胡雪岩又问第三问,“大人预备练多少马队?”

“马队我还没有带过,营制也不甚了然。只有个初步打算,要练精骑三千。”

“那就至少要有三千匹马。”胡雪岩说,“买马要到张家口,那里是北方最大的马市,这笔买马的钱倒是现成的,我可以先垫出来。”

“怎么?你在张家口有钱?”左宗棠十分高兴地问。

“是的。”胡雪岩说,“我有十万银子在张家口,原来打算留着办皮货、办药材的,现在只好先挪来买马。”

“这倒好。”左宗棠满脸堆笑地说,“既然如此,我立刻就可以派员去采办了。”

“是!大人派定了人通知我,我再派人陪着一起去。”胡雪岩又问,“两轮炮车呢?要多少?”

“那当然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了!塞外辽阔,除精骑驰骋以外,炮车轰击,一举而廓清之,最是攻打巢穴扫清道路的有力武器了!”

听这一说,胡雪岩顿时觉得心头沉重。因为他也常听说,有那些不恤民命的官军,常常拿炮口对准村落,乱轰一气。窝藏在其中的盗匪,固然非死即伤或逃,而遭受池鱼之殃的无辜百姓,更是不少。

左宗棠部所用的洋枪洋炮,多由胡雪岩在上海采办供应。推原论始,便是自己在无形中造了孽,为了胡雪岩的购办杀人利器,胡老太太不知道劝过他多少次。胡雪岩十分孝顺,家务巨细,母命是从。唯独遇到公事上头,只有暗中违背慈命。好在胡老太太心里也很明白,知道不是儿子不听话,实在是无可奈何。因此,只有尽力为他弥补“罪过”,平时烧香拜佛,不在话下,夏天施医、施药、施凉茶,冬天舍棉衣、散米票,其他修桥铺路,恤老怜贫的善举,只要求到她,无不慷慨应诺。

但是,尽管好事做了无其数,买鸟雀放生,总抵偿不了人命。所以胡老太太一提起买军火,便会郁郁不乐。胡雪岩此时听左宗棠说得那么起劲,不由得便想起了老母的愁颜,因而默不作声。

“怎么?”左宗棠当然不解,“你是不是觉得我要造两轮炮车,有困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