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重生八零捡破烂 txt > 第45章 5678出口创汇瓷(第1页)

第45章 5678出口创汇瓷(第1页)

“结!我让你结!”

好不容易平复下来的冯母又被冯父激怒,冲上前就要撕打。

姚开昔把拿回来的饭菜放进厨房,回来看到这一幕,朗声道:

“冯阿姨,咱们先看看姨父拿回来的东西吧,东西留着还有希望,万一不小心打碎了,钱就真的再也找不回来了。”

这话其实都不用她说,冯父自已就把盒子护得死死的。

就连刚刚挨打的时候,宁愿把身子亮出来给妻子打,也要保住他的盒子。

提到钱,冯母果真退后几步,怒喝道:

“还等什么呢?等着我给你打开吗?”

冯父在女儿一群同学面前丢了脸,很是不服,梗着脖子道:

“打开就打开,不过咱们都说好了啊,这事儿从屋里走出去就完,你们答应姨父,别往外说!”

几人齐齐点头:“放心吧姨父,我们不会说的!”

从正规途径淘换东西肯定是不犯法,可惜冯父这东西来源有问题。

不过小姑娘们初生牛犊不怕虎,只觉得新奇,都伸长脖子等着瞧。

冯父对观众们的反应很满意,索性一屁股坐在地上,一层层地剥开盒子里面的衬布。

姚开昔特意数着,冯父拆了足足7层,才亮出里面的家伙。

看到东西的那一刻,她左眼皮狂跳起来。

那是一只胭脂红地珐琅彩菊花小盘。

看到盘子的第一眼,姚开昔就想起自已曾在清宫《活计档》中看到的一段雍正十二年六月的旨意。

旨意原文是:“从前进的红地黄菊花无诗句小碟甚好,照样烧造几对。”

这段话描述的分明就是眼前这个小盘。

如果这盘子是真的,无论是‘从前进的’,还是‘照样烧造的’,放到40年后都能轻松拍出9位数。

姚开昔甚至觉得即使现在拿到港城或者国外去拍,都能拍到大几百万,或者上千万也不是不可能。

比她珍爱的珐琅小碗还值钱。

珐琅彩始于康熙,盛于雍正,终于乾隆。

珐琅彩自康熙后期从欧洲传到国内,从入宫开始,就没有走出过宫廷一步。

康熙三十二年,康熙爷更改了‘御用官瓷要在景德镇制作’的三百年惯例,在养心殿造办处专门设立了‘珐琅作’,专门在此处研究制作各种胎地的珐琅器。

自此,景德镇御窑厂只负责做白瓷胎,其余工作都由清宫造办处完成,成为了唯一在两地进行制作的瓷器。

运送过程中的大量损耗自不必说。

而在光滑无瑕的白瓷上作画,再上以珐琅彩釉低温烤制的瓷胎画珐琅工艺,更是工匠们经过无数次尝试和改善后,才终于在康熙晚期烧制成功的。

此后,雍正朝延续了瓷胎画珐琅的技法,并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但在雍正六年以前,珐琅彩依然极度依赖西洋进口,直到雍正六年后才真正实现国产化。

无论底胎、画工、用料,烧制技艺,都可以说是举国之力完成,其价值不言而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