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又知道了曹员外的故事,她的心理价格又上调两千,变成了一万块钱。
就算村民急着要把所有老物件儿卖掉,真正的交易价格也不可能到五千那么低。
只能说于鑫朝替她把讨人嫌的事情都做了。
“村长说要降价了吗?”她比较好奇这个问题。
于鑫朝没答话,示意她去听前方的对话。
村长正守在祠堂门口,迎着村民们的怒火说道:“大家都是村里的老人,曹婆婆要烧祠堂的理由,相信各位比我更清楚。
“既然大家说好了东西可以卖,那咱们就给个诚心卖的价格。
“我知道大家都想多分点钱,我也想给大家多分点,只有每个人手里的钱都多了,能拿出来修路的钱才会多。
“问题是没有人会花那么多钱买咱们的东西。”
村长往于鑫朝这边的方向虚指了下:“刚才于教授说的话大家都听到了,京大的考古系教授觉得那张黄花梨大案就值五千,各位要三万,那怎么可能卖得出去?”
有村民不屑道:“京大教授咋了?他说五千就五千?你出去多问些人,好几百年的东西,不可能就值这点钱!”
这话一出,其他村民纷纷附和:
“就是啊!他是因为想买才压价吧?”
“再找个清大教授问问啊!我上次进城看到潘家园有人一把太师椅开价两千呢!这一块案子的料子够做好几把太师椅了!”
也有人开始怀疑:
“村长,你不会跟这些外人串通好了,要收回扣吧?”
“你怎么证明这些人是京大的,不是骗子?”
“……”
姚开昔吃了退烧药,一直冒着虚汗。
这会儿只觉得自已是一只才出锅的馒头,如果天气再冷一点,所有人都能看到她头上冒的热气。
她知道是于鑫朝出价太低,把这些村民给惹恼了。
黄花梨案子是祠堂里最值钱的东西,如果连案子都卖不上价,别的东西就更没戏了。
因此村民们绝不会轻易松口。
眼看着形势陷入僵局,姚开昔从口袋里翻出二百块钱现金。
这也是淘换东西的一个套路。
有时候跟老板还价还到谁也不愿意再让一步,买家直接拿钱出来比划,老板看到只要自已点点头就能进到自已口袋的钱,就会产生一种“落袋为安”的安全感。
这时候即使对方给出的价格比自已预想的低很多,也是有很大可能成交的。
姚开昔当然不可能随身带着万把块现金。
如今纸币最大的面值就是10元,200块钱拿出来甩甩,在这些一年到头见不到几个钱的村民眼里,已然算是可观了。
“各位,我家里有个喜欢收藏木制品的长辈,这张案子我能做主,给到八千的价格。”
她特意扬着手里的钱强调:“我手里这是200块,八千块钱,就有40个这么多。”
村长见状也道:“大伙儿应该知道我为了卖这些东西研究了多长时间,大壮和小三子天天跟着我,应该也学到点吧?
“你们不妨跟大伙儿说说,一张木案子卖八千块钱,是不是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