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黄河文化 > 第一篇 返本开新(第2页)

第一篇 返本开新(第2页)

(四)集部文献

《总目》集部所收黄河文献的特点在于数量众多,且散落在各种著述之中。

集部所分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个小类中,别集、总集、词曲三个小类中都收录了大量的黄河文献。其中既有如“黄河入海流”“一尊酒,黄河侧”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也有如《贺黄河清表》之类大众知晓度较低的公牍文等,可以说集部收录的黄河文献之庞杂不亚于史部。再加上同时著录别集与总集又必然导致某一文献内容既收录于其个人别集,又被收入某一总集而导致文献重复著录。所以《总目》集部所收黄河文献不仅数量众多,整合难度较大,而且存在大量的重复著录情况,需要在搜集整合之后对重复文献予以说明。

(五)四部总论与新的分类

综上所述,《总目》所收黄河文献整体上有着数量众多以及在某些小类中较为集中两大优点,也有部分文献重复著录、分类不合适、琐碎而难以整合等缺点。上述问题是因为四部分类法由“七分法”演变而来,因循袭旧而又自成体系,与现代学术体系有着一定的距离。虽然四部分类法在数千年来的发展演变中已渐趋完备,堪称古代目录学分类方式的集大成者,但其在具体的文献著录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在《总目》四部收录黄河文献的基础上,对搜集整合后的文献按照当代学科类别进行重新分类显然尤为必要。笔者在整理《总目》视阈下黄河文献的过程中,所注意到的黄河文献按照当下学科分类较为集中地聚合于“地理”“史学”“公文”“文学”四个科目。在这四个科目之下,还可以再根据文本内容及文献功用进行细分。但各种分类方式都无法忽视黄河文献往往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现象。相信随着黄河文化与黄河文献研究的不断深入,会有更好的黄河文献分类方式的提出。

三、《总目》所收黄河文献与黄河文化传播文献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总目》纂修过程中,对于黄河文献分类选录的同时,客观上也起到了传播黄河文化的作用。

“采汇京师,以彰千古”,为黄河文化传播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乾隆发起编选《四库全书》的原因与目的是非常复杂的,但确实在客观上起到了汇聚我国古代典籍的作用。以四部所收黄河文献为例,就为黄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而所编《四库全书》及《总目》也都在客观上成为传播黄河文化的信息源之一。

“四库七略、益昭美备”,在中国传统目录学分类思想的指导下将各类典籍分门著录,为黄河文化传播提供了信息筛选渠道。《总目》延续并发展了中国传统学术视野中“七分法”到“四分法”的目录学分类方法,而这种将黄河文献分类著录的方式也为黄河文化传播提供了信息筛选便利。

“流传广播、沾溉艺林”,直接推动了黄河文化传播。《总目》收录著述可供士子抄录,推动黄河文化传播。见《总目·卷首·圣谕》:“该督抚等谆饬所属、俟贮阁全书排架齐集后、谕令该省士子有愿读中祕书者、许其呈明、到阁钞(抄)阅。”[7]也就是说,在《四库全书》编纂抄刻完成后,各地士子可以前往相应藏书阁抄录自己想要阅读的文献,这一规定使得黄河文化在相关文献抄录的过程中直接得以传播。

四、启示

《总目》的编纂起到了较好的整合各类文献的作用,以黄河文献为例,无论是收录入《四库全书》者,还是《总目》存目者,都为保存与传播黄河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重视《总目》中所收黄河文献,既需要整理《总目》各部所收黄河文献并进一步加工编选,又需要学习《总目》搜集文献的方式,更全面地整理黄河文献,并且在《总目》的分类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更加符合当代学术体系的分类方式,在新型分类方式的基础上整合文献,为传播黄河文化做贡献。另外,还要结合信息时代数字化技术优势,为黄河文化传播建构更加便利的平台。当前已有学者提出相关构想,如朱涵钰从“移动互联、大数据、虚拟现实”[8]等五种技术角度,解读了信息技术维度下的黄河文化传播。李景文从“数据库的选题与分类,平台选择,数据库建设”[9]等三个方面对数据库建构进行了详细阐述。对于数字化传播及文献数据库等技术的运用,必定会对黄河文化传播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司马朝军。輶轩语详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98。

[2]钟银梅。宁夏黄河水利文献文化价值探析[J]。宁夏社会科学,2020(3):212-216。

[3]牛建强,杜明鑫。先贤智慧:黄河文献的治河价值[N]。黄河报,2019-

12-3(004)。

[4]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500。

[5]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594。

[6]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1027。

[7]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8。

[8]朱涵钰。信息技术助推黄河水文化的数字化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9(12):27-29。

[9]李景文,李国政。基于大数据环境的黄河文明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构想[J]。

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11):2-4。

(作者:段志鹏,原载于《新闻爱好者》2020年11期,原题为:《〈四库全书总目〉视阈下的黄河文献考略与黄河文化传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