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开了一上午,也到了饭点。
李国助回到官邸吃了午饭,刚想小憩些时,
不料头还没枕热,李德、赵贞雅、黄昭、金顺姬、陈勋五人就找上门来了。
没奈何,李国助只好忍着起床气,起来请他们喝茶,顺便讲解密营的诸般妙用。
其实密营并不是李国助别出心裁的发明,
而是抗日战争期间,东北抗日联军的秘密营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东北三省,
并勾结满清余孽,成立了伪满洲国。
东北人民不甘心遭受日寇和满清余孽的双重欺压,纷纷自发组织起各种抗日武装力量,
包括原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农民武装、工人自卫队以及一些民间的义勇军等,
这些分散的力量为东北抗联的成立奠定了群众基础。
但由于义勇军缺乏统一组织、装备较差且成分复杂,在日军的残酷围剿下遭受重创。
1933年起,中共满洲省委开始着手整合、改编这些抗日武装力量,
将其逐步纳入到党领导的统一抗日队伍中,
东北人民革命军各军陆续组建,这成为东北抗联的前身。
1936年2月20日,根据中共中央《八一宣言》的精神,
东北人民革命军等抗日武装力量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共编为11个军,人数最多时达3万余人。
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等优秀将领在抗联各军中发挥重要领导作用,
他们在东北广袤的土地上,以山林为依托,开展灵活多样的游击战争,
给日寇和满清余孽以沉重打击,声威大震。
但由于伪满洲国占领着东北的城市和村镇,东北抗日联军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斗争环境。
东北地区冬季漫长寒冷,气温常在零下三四十度,
抗联战士需要有能抵御严寒的住所来生存。
同时,部队的休整、伤员的疗养、粮食供给和后勤保障等,
都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和隐蔽的支点,
于是抗联战士们在深山密林中建立了秘密营地,简称“密营”。
早期抗联在群众基础较好或木帮较多的地方活动,建立的密营主要为医疗所、修械所等。
木帮通常指的是东北地区从事木材采伐、运输等相关工作的帮会。
东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为满足国内对木材的需求,
从满清开始就有大量的伐木工人在深山老林里从事木材采伐工作,逐渐形成了木帮。
在东北抗联时期,木帮为抗联提供了重要支持。
木帮成员熟悉山林地形,为抗联传递情报、运送物资、充当向导等。
他们利用工作的掩护,为抗联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成为抗联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的有力后盾。
1935年夏,日本侵略军实行“集家并屯”“保甲连坐”等政策,
抗联由公开活动转入地下,开始普遍建立密营,
并增加了宿营地、粮仓、被服厂、联络点、印刷厂等多种功能的密营。
密营选址以山高、林密、隐蔽、避风、向阳、临水、地势险要和易守难攻为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