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三十六计的二十四计怎么读 > 第1章 前言(第1页)

第1章 前言(第1页)

中华民族是个谋略民族,长于思辨,精于筹谋。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上,兵家辈出,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创造了无数垂范千古的军事谋略杰作。《三十六计》就是一部集历代兵家韬略、诡道之大成的谋略奇书,与古老的《孙子兵法》并称为世界军事史上的双璧。

《三十六计》是一部有着蓬勃生命力的奇书。该书有两大特征,一是实用,二是神秘。这本书长期在民间流传,其字里行间凝聚着兵家智战和平民生存的深奥智慧,是一部纯讲实用的谋略之书。

谋略不只用于军事,也可用于人生,可以称为“文武兵法”。谋为权宜之计,略为长远之策,简单说来,谋略二字就是指对事物有前瞻意识,并能在关键点上采用间接、潜隐、奇妙的手段,从而达到目标。《三十六计》就是谋略书中很有特点的一部书,计名通俗、手段赤裸、目的鲜明。既适用于具体的战术,也适用于重大的政治抉择,各行各业领导人能从中找到新的秘诀。

《三十六计》的神秘之处在于:它的定名颇具意味,其内容反映出浓厚的易经文化色彩。计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阴阳相生相克的思想。这种思想第一次被阐述是在《易经》中。《易经》也是一种中国人的智慧,“易”,就是变化,《三十六计》将“易”的变化规律与谋略原则结合起来,借助太阴六六之数,并暗合六十四卦中阴卦三十有六的成数,造就出这部充满玄机的兵法奇书。

在三十六计里,这一思想突出表现在可见(明处)与不可见(暗处)两种对立面的协调,“暗处”指计谋要在秘密中筹划和执行,“明处”指计谋的公开外延。这部神秘而实用的书籍,通篇以智慧为本质,每一计都是谋略的精华,这些古老的智慧竟穿越了悠悠时空,至今仍字字如金,分量不减,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沿用,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计谋好比无形的刀子,深深隐藏在人的脑子里,要使用时,便会闪亮亮地露出刀尖。不仅是军人,就是政治家、商人和学者都需要它。善于使用计谋的,使乱世成治,穷变富,贱成贵,颓局可以扭转,晴天能起风雷。人生就是战斗,战斗必有汁谋。人人都站在战斗行列,一疏忽便会被人挤倒。肯动脑筋想计的人,他始终站在主动地位,上至朝堂,下至市井,几无处而不适。

因而,按中国人的眼光来看,智谋不仅能帮助“魔鬼”蒙骗“好人”,更多的情况是,一个善良的但却处于劣势的“好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或者为了达到正当的目约,只能依靠智谋。这一点特别适用于传统的中国社会,因为智谋作为一门实用性极强的知识,可以帮助一个人在命运的角逐中取得胜利,因此,智谋也就成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中国人在掌控人生方面的智慧是举世公认的。《三十六计》不愧为现代人开创人生局面、掌握为人之道、深谙处世哲学、遨游职场商海以及赢得感情生活的最佳指导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