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是一种极高的境界。知足的人总能够微笑地面对眼前的生活,在知足的人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趟不过去的河,没有跨不过去的坎,他们会为自己寻找一条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知足的人,是快乐轻松的人。
知足是一种大度。大“肚”能容天下纷繁的事,在知足者的眼里,一切纷争和索取都显得多余。在他们的天平上,没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里平衡的了。
知足是一种宽容。对他人宽容,对社会宽容,对自己宽容,做到如此才能够得到一个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吗?知足常乐,说的就是如此。
放下名利枷锁
古人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宁静可以使一个人心清志明,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整日乱糟糟的,恐怕他什么事情都难做好。只有心静下来时,做事情才会气定神闲,遇事后才能镇定从容。
淡泊名利就是要正确看待金钱和名誉。人生在世,不能离开物质基础讲生活,也不能离开名誉讲寄托。但是,人不能把金钱和名誉看得太重,看得太重,就会使人背负上沉重的思想负担,反被名利所累。
人是一种欲望动物,而且不同的人其所拥有的欲望也不尽相同,所以有人贪图名利,有人留恋肉欲,还有人则希望得到丰富的物质资料……这些欲望,只会让人活得很累。人生在世不过百年,名利求来无止境,我们何须每天为名利困扰。只有淡泊名利,才能天天都有好心情。
中国的博学鸿儒钱钟书就是一位淡泊名利的学者。他认认真真地学,从不务虚名,宠辱不惊,即使是别人授予他极高的荣誉,他也能够淡泊自守。
有一次,一位英国著名杂志社的记者仰慕他的大名来到中国,并事先在电话中向他说很喜欢他的著作,并表达了要去拜访的意思,还说如果采访获得成功,杂志社便会诚聘他为杂志社的名誉主编,还会宣传他的新作。
钱钟书听到这些,在电话中风趣地对记者说:“假使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钱老的淡泊已经成为学界的榜样,他能够潜心读书研究,不拜客访友,也讨厌接受各种采访,更对别人授予他的那些荣誉视而不见,正因为如此才成为学界真正的泰斗。
钱钟书先生是一位真正的智者,在名利面前他能够淡然视之,不为声望所累,也只有如此淡泊的人才能够专心治学。他知道,名利可以成为头顶的光环,也可以成为招致祸端的利器。因此,他将这一切看得很淡,内心拥有明确的治学志向,一心向着心中的目标而努力。他的人生是真正洒脱而豁达的。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自获诺贝尔奖之后,受盛名之累,常被官方、民间,包括电视广告商人等拉着去做这做那。文人难免天真,不善于应酬,又心慈面薄,不会推托,做事也过于认真,不懂敷衍,于是,他很快便陷入忙乱的俗事重围,不知如何解脱,最后竟用自杀方式了却一生。
对于川端康成来说,他能获得诺贝尔奖,足见他的才华不凡,如果他未被卷入琐事中去,依然能宁静度日,以他丰富深刻的智慧,或许会有更具哲理的作品留传于世。
人生活在大千世界里,只有保持心灵宁静才能真正感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够活得更加轻松、更加快乐。学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使我们从欲念的无底深渊中走出来,这才是快乐的基础。
人生如白驹过隙,在感叹拥有和失去之间,生命已经不经意地流走。然而,世界对于每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有耕耘才有收获,有奋斗才有成功,有付出才有回报。如果我们想花一分的代价去换回十分的成果,那永远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永远都不应该祈求这世界平白无故地就给我们太多。
淡泊名利,就是要清心寡欲。惟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颗平常心,才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才能活出自己的一种价值。当你走出了世俗的名利圈,当你收获了内心的宁静,兴许那会儿你会猛然间发现:其实,我们拥有的很多很多。
私心和欲望就像潘多拉的盒子里那两个最可怕的魔鬼,只要稍一松懈就会侵入人心。所以,欲望越多,痛苦也会越多。只有淡泊才是人类最为高贵的一件外衣,它既能净化人的心灵,又能清醒人的头脑。正如一位禅师所说:“我之所以健康,是因为累了我睡,渴了我喝,饿了我吃。”生命的本质其实就是如此简单。
要知道,名是缰,利是锁,一味醉心于功利,就会被名缰利锁绊住;如果使自己陷入贪得无厌、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之中就无法摆脱这些虚名浮利的束缚,就会迷失了自己。
人生需要有一份恬淡自守的心境,少一些患得患失和心浮气躁,多一些豁达无争。在悠悠岁月中,如果能够拥有和保持一颗淡泊平静的心,不为名利所累,以不同于流俗、看淡名利的心去追求生活中的自我完善和满足,便会体会到无限的快乐和轻松,从而走好自己平稳而又充实的人生之路。看轻世俗的名利,舍弃贪欲和虚荣心,才能在安宁恬淡中坚守住心灵的净土,只有淡泊宁静才是韬光养晦的大智慧。
身外物,不奢恋
坚定自己的生活态度,收敛自己的欲望,才能在平和的生活中感受到幸福。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名有利,拥有所有的一切,但却忘记了,上帝是最公平的,给你一部分,也要拿走一部分。比如说给了你金钱,快乐怕是就要被拿走,给了快乐,就要少一些物质的东西。这种平衡告诉我们,尽量收敛自己的欲望,以免在不经意间被拿走自己所真正在乎的。
有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为了断除所有的欲望和念头,他只带了一件衣服前往山中。在山中修行没过多久,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发现自己需要一件可以替换的衣服,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了一件衣服。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自己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由于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只好又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得到了一只猫之后,他又想到了——“猫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让它跟我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于是他再次下山向村民要了一头乳牛,这样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为生。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头乳牛。于是他就又回到村庄中。最后他找到了一个可怜的流浪汉,于是将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带到山中,帮他照顾乳牛。那个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跟修道者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有正常的家庭生活。”修道者想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于是……故事就这样继续演变下去,你可以想像得到,也许是一年以后,也许是几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
也许你会说,他不会修成正果的,可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呢?受广告的挑逗,受分期付款的引诱,受攀比心理的推动,人们不加节制地释放自己的消费欲望:家里的衣橱大得能装得下好几头大象,却已满得塞不进一双袜子;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士应酬不暇,结果腰围与国家的GDP同步增长;房子越住越大,可人们在家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因为供房的压力迫使我们日夜在外奔波;汽车越来越豪华,人们呼吸的新鲜空气却越来越少,因为车内是浑浊之气,车外则是废气弥漫……面对这些,人们却毫无反醒,而是将“美好生活”等同于“物质生活”,致使人们都患上了“物欲症”。
“物欲症”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社会病,由于人们不断渴望占有更多物质,从而导致心理负担过大、个人债务沉重,并引发强烈的焦虑感。它还会对社会资源造成极大浪费。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人们像是得了“精神上的艾滋病”,免疫力都已丧失,而意志力也纷纷丢盔卸甲。
物欲症带来的是“时间荒”,没有时间做饭,没有时间休息,没有时间“常回家看看”……就像《爱丽斯漫游仙境》里的小兔子一样不停地看表,不停地嘀咕:“没时间说你好,没时间说再见,我来不及了,我来不及了,我来不及了。”起早贪黑的大家都很忙,就像人类学家英格力希·鲁克说的,“从表面上来看,一个3岁的孩子似乎与我们的文化没什么联系,但当这个孩子回过头对他的妹妹说,‘别烦我,忙着呢’,这就值得我们深思了。”人们因为物欲而丢失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时间,因为我们多数人都放弃了时间而选择金钱,所以人被物奴役。
物欲症带来的是攀比和虚荣心,就好像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就证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似的!还有更糟糕的是人们害怕自己在别人眼里显得不成功,害怕自己赶不上邻居或邻居超过自己,就像现今许多的房奴:一种是已经做稳了房奴的,另一种想做房奴而不得。没房子的自然想着有房子,身心焦虑还属正常,奇怪的是有房子的人同样忧心忡忡,因为他们想着更大的房子,如果有幢别墅更好,甚至更多。
物欲症让我们失去了自然的美,而生产出有“添加剂”的美,就像有特快专递、电子邮件、高速公路、快餐、提款机,却独独少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就像我们每天出门急急忙忙地往身上喷香水,却很久没有闻到真正的花香;就像在寒冬我们只要多花一点钱就可以吃到西瓜,可味道却不再甘甜……
人若赚取了全世界,但却赔上自己的灵魂,其意义何在?我们经过努力打拼,终于拥有了某些东西,可那种空虚感、空洞感依然存在,甚至更盛。房子大了,可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蒸发了;各种有趣的玩具包围着我们,可意义却没有了。静下心想一想,我们所拥有的不过是压力、疲惫和灯尽油枯。一个人纵然腰缠万贯,可享有的也只是一日三餐,纵有广厦千万间,可睡的也不过是三尺床垫。终归会有“繁华事散逐香尘”的一天,而我们又何必为了那些外在的东西让自己活得那么累呢?
或许以前的你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物欲的迷宫,享受着“喜刷刷,喜刷刷!先消费,再还款”的暂时的优越感,可是看完这篇文章之后,你就要“不刷,不刷,我不刷”,这样你就不必疲于奔命,面对别人比你好的生活条件时,你应该有清醒的意识并扼制艳慕的心理,守住自己的内心,不去攀比,以此来打捞挫折,守住自己的平静,确保它不起涟漪。但这并不是要我们再也不买东西,而是希望更仔细、更有意识地去购物,注意到自己所买物品的真正用处和它的实际代价。因为生活里最美好的东西,从来不是有形的“东西”。而一味地追求有形的东西会让我们失去生命中那些无形的美好。就像罗马哲人塞涅卡说的,“茅草屋顶下住着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黄金下栖息着奴隶”。要做自由人还是做奴隶,需要你自己来选择。
欲望越多,痛苦越多
从前,有两位很虔诚、很要好的教徒,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两人背上行囊、风尘仆仆地上路,誓言不达圣山朝拜,绝不返家。
两位教徒走啊走,走了两个多星期之后,遇见一位白发苍苍的圣者。这圣者看到两位如此虔诚的教徒千里迢迢要前往圣山朝圣,就十分感动地告诉他们:“这里距离圣山还有十天的脚程,但是很遗憾,我在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们分手;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给你们一个礼物!什么礼物呢?就是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一定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此时,其中一教徒心里想:“这太棒了,我已经知道我想要许什么愿了,但我不要先讲,因为如果我先许愿,我就吃亏了,他就可以有双倍的礼物!不行!”而另外一教徒也自忖:“我怎么可以先讲,让我的朋友获得加倍的礼物呢?”于是,两位教徒就开始客气起来,“你先讲嘛!”“你比较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两位教徒彼此推来推去,客套地推辞一番后,两人就开始不耐烦起来,气氛也变了:“你干嘛?你先讲啊!”“为什么我先讲,我才不要呢!”
两人推到最后,其中一人生气了,大声说道:“喂,你真是个不识相、不知好歹的人呀,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断、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一听,没有想到他的朋友居然变脸,竟然来恐吓自己!于是想:你这么无情无义,我也不必对你有情有义!我没办法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于是,这个教徒干脆把心一横,狠心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很快地,这位教徒的一只眼睛瞎掉了,而与他同行的好朋友,两只眼睛也立刻都瞎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