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关于身体健康方面的书 > 第二十二章 环境污染与健康(第2页)

第二十二章 环境污染与健康(第2页)

SO2浓度达20ppm时,引起咳嗽并刺激眼睛,若每天8小时吸入浓度为100ppm的SO2,支气管和肺部将出现明显的刺激症状,使肺组织受损,浓度达到400ppm时可使人产生呼吸困难。

第三节 水体污染与健康

成人体内含水量约占体重的65%,每日每人生理需水量约为25~30升。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如体温调节、营养输送与代谢,都需要有水来完成。水是一切生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带来的影响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水体受化学有毒物质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造成急、慢性中毒;水体受某些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污染,如砷、铬、镍、铰、苯胺、苯并(a)芘等,可在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体内蓄积,长期饮用这种水或通过食物链可能诱发癌症。

一、砷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砷元素及其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环境中。有毒性的主要是砷的化合物,其中三氧化二砷(AS2O3)即砒霜,是剧毒物。一般情况下,土壤、水、空气、植物和人体都含有微量的砷。

若因自然或人为因素,人体摄入砷的化合物超过自身的排泄量,如饮用水中含砷量过高,长期饮用会引起慢性中毒。若煤炭中含砷量过高,因烧煤造成的污染会使人慢性中毒,类似事例在国内也有报道。

砷及化合物进入人体后,蓄积于肝、肾、肺、骨骼等部位,特别在毛发、指甲中贮存,砷在体内的毒性作用主要是与细胞中的酶系统结合,使许多酶的生物作用失掉活性造成代谢障碍。急性砷中毒多见于从消化道摄入,主要表现为剧烈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抢救不及时即造成死亡。

二、铬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铬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大量的铬能危害人体健康。铬中毒主要指六价铬。由于铬的侵入途径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饮用水被含铬工业废水污染,可造成腹部不适及腹泻等中毒症状;铬为皮肤变态反应原,引起过敏性皮炎或湿疹,湿疹的特征多呈小块、钱币状,以亚急性表现为主,呈红斑、浸润、渗出、脱屑、病程长,久而不愈;由呼吸道进入,可对呼吸道产生刺激和腐蚀作用,引起鼻炎、咽炎、支气管炎,严重时使鼻中膈糜烂、穿孔。

铬还是致癌因子。

三、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金属汞中毒常以汞蒸气的形成引起,由于汞蒸气具有高度的扩散性和较大的脂溶性,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经血液循环运至全身。血液中的金属汞进入脑组织后,被氧化成汞离子,逐渐在脑组织中积累,达到一定的量就会对脑组织造成损害。另外一部分汞离子转移到肾脏。因此,慢性汞中毒临床表现主要是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肢体麻木和疼痛、肌体震颤、运动失调等。

四、氰化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氰化物非常容易被人体吸收,经口、呼吸道或健康的皮肤都能进入人体内。经消化道进入胃,在胃酸解离下,能立即水解为氰氢酸,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后,血液中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的Fe3+,与氰根结合,生成氰化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丧失传递电子的能力,使呼吸链中断,细胞窒息。由于氰化物在类脂中的溶解度比较大,所以中枢神经系统首先受到危害,尤其呼吸中枢更为敏感。呼吸衰竭乃是氰化物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氰化物慢性中毒多见于吸入性中毒,经水污染引起人体慢性中毒的比较少见。

五、酚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酚类化合物中以苯酚毒性最大。炼焦、生产煤气、炼油等工业生产过程中所排废水中苯酚含量较高。酚类化合物侵犯神经中枢,刺激骨髓,进而导致全身中毒症状。如头昏、头痛、皮疹、皮肤瘙痒、精神不安、贫血及各种神经系统症状和食欲不振、吞咽困难、流涎、呕吐和腹泻等慢性消化道症状。这种慢性中毒经适当治疗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

第四节 噪声污染与健康

所谓噪声是指人们主观上不需要、给人们生活带来不愉快的声音,和排放到环境中的化学物质一样,是环境中的污染物。当前环保工作已把它列为管制对象,规定了噪声的排放标准和环境容许水平。环境噪声污染是指环境中噪声超过了人们所能接受的程度。与化学污染物相比,噪声污染范围广泛,噪声源停止后噪声亦随之停止,无残留、无蓄积。

环境中噪声来源主要包括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产生的交通噪声、各种工矿企业产生的工业噪声、建筑工地产生的施工噪声以及人为活动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噪声等。其中交通噪声占城市噪声的70%左右,是城市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

反复、长时间、超负荷的噪声刺激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条件反射异常、脑血管功能紊乱、脑电位发生变化以及头痛、头晕、耳鸣等神经衰弱症候群。累及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跳加速、心律不齐、血压升高、心排血量减少而使心肌缺血、缺氧,严重者可导致心肌梗塞。累及内分泌生殖系统可引起性周期紊乱、受精迟缓,并可引起染色体突变而致畸胎的发生。另外长时间生活于噪声环境中可使听力下降,甚至耳聋。

控制环境噪声污染的措施有:改进设备结构,提高部件的加工精密度和装配质量;采用合理的操作方法,降低声源的噪声发射功率;利用声音的吸收、反射和干涉等特性,采用吸声、隔声、隔振等技术以及安装消声器以控制噪声的辐射。此外还应加强对噪声的管理。

第五节 电磁辐射与健康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污染对人们的影响日益严重。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都是以可见的物质形式存在,噪声污染和电磁污染则以能量的形式存在,噪声可以被人们的耳朵感知,只有电磁污染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其实它穿透力强,充斥整个空间,不同强度的电磁辐射对人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我们周围,手机、对讲机、微波炉、电磁炉、计算机、电视机、电热毯等家电及户外的高压电线、电焊机、各种高频作业设备和一些医疗设备工作时都会产生一定量的电磁辐射,尤其是随着广播电视、输电线路和通讯业的不断发展,辐射源越来越多,电磁污染日益严重,长期处于电磁辐射环境下,对人体会产生伤害:对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悸、心动过缓、窦性心率不齐、免疫功能下降;对视觉系统表现为视力下降,引发白内障;孕妇易产生自然流产和胎儿畸形;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易发生改变,影响人体的循环系统、免疫、生殖和代谢功能等。对此国内外都有过很多相关报道,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电磁辐射已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最大危害之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明确要求:各国政府必须加强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工作;1999年5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公告:电磁辐射危害人体健康!

2000年3月28日,国家经贸委下发安全第189号文件:电磁辐射需加以防护!

2001年8月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第9号消费警示:日常生活需防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能量通常以辐射源为中心,以传播距离为半径的球面形分布,辐射强度与距离平方值成反比。人们应该采取措施对电磁辐射进行防范,包括远离辐射源,减少与辐射源接触的时间,穿防护服、帽等。

目前市场上的防护服材料有三类,一类是金属纤维混纺织物,采用不锈钢纤维与其他化纤、棉等混纺形成电磁屏蔽织物,在30MHz~1GHz频段,屏效25~35分贝(数值越高效果越好),在10KHz到1MHz屏效5~9分贝。第二类为多金属离子织物,采用多种金属离子涂附在普通织物上,形成一定的电磁屏蔽功能。在10KHz到1000MHz屏效0~17分贝。第三类为金属化织物,采用化学沉积方法在普通织物表面“镀”上一层高导电金属层,形成电磁屏蔽织物,简称导电布。在10KHz到1000MHz屏效高达50~80分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