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比尔盖茨的成功法则有哪些 > 第二章 掌握最大的信息量(第3页)

第二章 掌握最大的信息量(第3页)

成功的企业将会利用管理的新方法带来优势,这是不断增加的信息速度带来的优势。新方法不是将新技术用于技术本身,而是用来重新形成企业的行动。

新的企业管理方法是像我们大脑的思维那么敏捷地去了解信息分析问题,很快地消除障碍,抓住机遇。好的信息流和好的分析工具,使我们能从大量潜在的难解的数据中,发现新的赢利机会。它充分发挥人类大脑的能力,同时把人类劳动量降到最低点。

市场竞争是残酷无情的,各行各业必须分析自己的优势和缺陷,不论在产品开发还是管理方法上领先对手,并且通过各种手段了解竞争对手的有关情况,才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而建立数字神经系统,以思考的速度做商务,是您必然的选择。

比尔·盖茨提醒大家,在企业经营、商务运作时,要建立一个数字神经系统,应当首先设想出一幅管理您的企业、认识市场和竞争者所需信息的理想情形。努力地思考那些对公司起作用的事实。提出一组问题,它们的答案将会改变企业的行动。然后要求信息系统提供这些答案。如果现有的系统做不到这点,那么企业领导就需要开发一个能做到的系统——否则一个或者多个竞争对手会做到的。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未来的输赢取决于信息的搜集管理和使用。

——比尔·盖茨

在水识鱼性在山识鸟音

聪明的人都知道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谁掌握了最新的信息,谁就获取了取胜的筹码。所以,谁能把住信息的脉搏,谁就是赢家。

比尔·盖茨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是与他善于发现信息、善于把握信息的本领密不可分的。俗话说“在水识鱼性,在山识鸟音”,充分说明了人们对信息辨别的能力。干哪一行,就应该充分了解和掌握你所干行业中最关键的信息。

由于电脑市场的激烈竞争,1987年个人电脑得到了飞速发展,微软的“视窗”1。0已明显滞后于市场。

由于OS/2推出的前景不妙,加上“视窗”1。0版本在市场上正走下坡路,有不少人认为“视窗”已经死定了。

精明的比尔·盖茨却在这样对自己十分不利的信息中,发现了对自己十分有利的商机。他在微软,带领他的伙伴们进行着“视窗”新版本设计工作。这个时候,人们普遍认为视窗将成为OS/2的附属品,整个行业都明白IBM并非真正支持“视窗”,PM才是他们的战略王牌。微软希望软件开发商为“视窗”开发应用软件。因为没有应用软件,再好的系统软件也是空谈。但这些软件开发商都对“视窗”缺乏信心,他们对IBM的下一步行动持观望态度。

在这关键的时刻,微软的高层之间出现了分歧。鲍尔默建议微软的Excel为IBM的PM而做改动,但总裁谢利反对这种投机行为,他当然明白一旦PM取得主导地位,若Excel不迎合它,将会被竞争对手击个粉碎。谢利坚持这一原则:“视窗”第一,PM第二。这正符合比尔·盖茨的思路。1987年10月6日,“视窗”2。0版正式推出。看来微软内部坚持与IBM分庭抗礼的力量还是占了上风。尽管如此,微软与IBM的软件大战最终裁决权并不在他们自己手上,而取决于市场。一般来说,好的软件更易受到欢迎,但并不绝对。这涉及到市场结构、消费者心态乃至营销体制等种种原因。

OS/2单纯从技术指标而言,绝不逊于“视窗”3。0,但其后来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却远逊于“视窗”3。0,就是非产品质量因素造成的结果。

明察秋毫的盖茨早已洞悉个中奥妙,也可以说,是他一手导演了这场战争。

就电脑产品而言,IBM公司的主要业务范围是硬件,而不是软件。在硬件市场上,IBM除了有苹果公司这个强仇大敌外,还有康柏公司,它们都是微软公司赖以对付IBM公司的潜在盟军。

到1987年,康柏的个人电脑市场所占份额由16。5%升至22。3%,而IBM则由44。3%下降至39。2%,两者已从昔日小矮人和巨人的差别变成旗鼓相当的对手了。

此时的康柏早已不满IBM动辄发号施令的霸道作风,早就想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了。恰好微软的“视窗”与IBM的PM正在剑拔弩张,这使康柏看到了一个联手抗敌的机会。于是,微软“视窗”新版本一出现,康柏便联络一些硬件商,宣称将在其所售机型中捆绑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此外,IBM的PM提供的图形用户界面很不理想,也让众多软件开发商深感失望。

微图软件公司的总裁说:“所有人都意识到个人电脑的未来就是图形用户界面。他们一直想拥有用户界面,这下,IBM总算答应给他们了,但IBM给他们的不过是一个图形卡,而我们给他们的是一个图形的天空,由众多软件围绕的天空。”

在1987年电脑界只有一个问题,到底将自己的产品建立在哪一种标准之下,是“视窗”还是PM?

阵营很快一分为二:微软的软件对手们理所当然地反对,“视窗”一统江湖的企图,于是,像莲花、阿森塔特这样的大软件公司投向了IBM的怀抱。

相反,以康柏为代表的生产桌上型个人电脑的厂家,乃是IBM的天然对头,当然不愿依附在IBM旗下。他们旗帜鲜明地站在微软一边。

看起来双方的阵营旗鼓相当;但比尔·盖茨明白,这样的结果离取胜还十分遥远。因为系统软件可以帮助电脑更好地完成工作,但其本身不能工作,必须有更多的应用软件进入“视窗”才行。当然,比尔·盖茨心中笃定,决定这场战争胜利的,将是另一股力量——电脑消费者。消费者的力量一时显示不出来,但那只是迟早的事。

既然那些软件大户不肯帮助微软,盖茨只有一方面催促微软自行开发支持软件,一方面尽量寻找那些较小的合作者。小软件公司目前最大的欲望是生存而不是立旗号,所以,比较愿意傍着微软公司这棵大树。

1988年初,OS/2正式面世。IBM断言它两年内将会取代DOS。

盖茨也这么说:“在10年内,数以百万的程序员和使用者将熟悉这个系统。”但只有他自己才明白自己说的是不是真心话。

OS/2一上市,便受到市场阻击:首先,OS/2每份拷贝325美元的定价,比MS-DOS高出两倍,尚不包括为使用这套软件而必须付出的至少2000美元以上的硬件升级费用。对大量使用电脑的公司用户而言,这意味着数以百万美元。即便决定采用OS/2,暂时也没有足够的应用软件可用。除非OS/2真的将DOS逐出,软件开发商便只有死心塌地的为它开发软件。但现在DOS已根深叶茂,岂能那么容易被推到,OS/2问世时,已有超过200万台电脑在使用MS-DOS。即使盖茨愿意放弃,广大用户也不愿意放弃。人们有什么理由放弃一直用得好好的东西,而花钱去买一个并不比这更好的东西呢?

软件开发商也不得不看用户的脸色,一看风向不对,就不愿把自己绑在IBM的战车上了。

到了1989年,响应OS/2者已寥寥无几。当别人都对OS/2失去信心时,只有比尔·盖茨仍在唱反调,他还是表示看好OS/2。比尔·盖茨大概是觉得未交锋便已获胜,有点意犹未尽。

不管比尔·盖茨如何掩饰,微软与IBM的OS/2分手的前景是越来越清晰了:业界的谣言四起,说什么微软和IBM两家公司已有了严重的分歧等等。但是,谣言有时也能反应部分真相,因为微软公司与IBM的裂痕确实在慢慢扩大。

此时,IBM的比尔·劳思已离任,接替他的是吉米·卡拉维罗。此人没有从事个人电脑的经验,但比劳思更懂技术,也更聪明,而且干劲十足。

卡拉维罗认为是盖茨误导了劳思,使劳思做出了关于OS/2的错误决定。对于卡拉维罗的指责,盖茨不能承认,因为他曾反复告诫过劳思,但他的正确意见不被采纳。

随着卡拉维罗的上任,双方的信任关系已荡然无存。不过,紧密合作的戏仍要继续演给观众看。在1989年11月的展示会上,盖茨与卡拉维罗还向30名软件供应商声称,IBM与微软在对OS/2的态度上有着强烈的共识。但双方都心中有数,不认为这些表面功夫是真实的,双方都在摩拳擦掌,准备进行最后的决战。

盖茨进一步充实了开发“视窗”的力量,他打算尽快开发出“视窗”3。0,以抢占市场,同时减少了开发OS/2项目的人员。比尔·盖茨已不在乎这将进一步激怒IBM了。至少,现在是IBM更需要微软,而不是微软更需要IBM。

况且,“视窗”已有了两个版本,投入了6年的开发时间,上百万个工作日,一旦成为OS/2的牺牲品,一切就将成为泡影。盖茨岂会干这样的傻事?

比尔·盖茨之所以不惜冒着与IBM全面破裂的危险,是因为他心中早已笃定,未来的赢家将是他——比尔·盖茨,而不是IBM。盖茨之所以如此自信,是因为他将取胜的基础建立在用户身上,而不完全依赖产品本身。这好比在两大政治实体的决战中,将取胜的根基建立在争取民心上而不过分依赖军队一样。“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在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都适用。可以这么说,是全球的电脑迷帮助比尔·盖茨取得了胜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