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比尔盖茨名人名言100句 > 第三章 做出最高明的决策(第2页)

第三章 做出最高明的决策(第2页)

为了这个“软件革命”,他对硬件贸易业务失去了特殊的兴趣,只有鼠标除外。比尔·盖茨认为鼠标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东西,它对微软公司具有战略意义。

微软公司实施这个战略的步骤,是利用鼠标帮助销售软件与硬件,在用软件挣钱的同时,附带着也挣些硬件的钱。鼠标工作进展得很快,设计方案交由西雅图设计师大卫·斯特朗特负责。

1983年6月,微软发布了自己的第一个鼠标器,叫做总线鼠标,由一个专门附加卡来驱动。

总体上来说,微软公司形势上虽然显得很严峻,好像稍一松懈就要完蛋一样,但事实上,它的形势一片大好。

1983年,微软公司的销售额达到5500万美元。所以,紧迫感其实是比尔·盖茨追赶的结果。他催促下属马不停蹄地向前冲,以便打败每一个竞争对手。

此时的微软公司已与苹果公司签约,为苹果公司的麦金托什电脑设计软件。由于近来微软将工作重点放在“接口管理者”上,对麦金托什就没有那么用心了。

苹果公司总裁史蒂夫·乔布斯不停地给比尔·盖茨严重警告。他问比尔·盖茨到底为麦金托什做了一些什么。他还批评比尔·盖茨专门干一些并不是开会定下来的事。他让比尔·盖茨去给微软公司的人布置新的任务,让他们搞麦金托什电脑。

此时的比尔·盖茨一点办法也没有,只有听的份儿。

他被乔布斯逼得没有办法,只好跑到苹果公司去,在白板上勾勒出微软的进度。

在苹果公司做过简要汇报后,比尔·盖茨回到西雅图,忧虑地给苹果公司的销售经理默里打电话,问自己做错了什么事,为什么苹果公司的人好像不相信他的话。同时比尔·盖茨问,麦金托什战略是不是有了什么变更?

默里告诉比尔·盖茨,苹果公司没有什么变动。他还说,乔布斯有没有多疑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微软公司并非苹果公司的敌人,IBM公司才是。这使比尔·盖茨稍稍有点放心了。

其实乔布斯对比尔·盖茨的疑虑并没有消除,不过他认为如果微软公司真的搞出“接口管理者”的话,对苹果公司也是一个机会,所以不再过多地干预。

而此时的微软公司已是骑在了虎背上,要么搞出“接口管理者”软件,要么制造一个大丑闻,成为全美国的笑柄。因为这个软件已被微软炒得沸沸扬扬,尽人皆知。天才的销售青年哈里斯正在不遗余力地为它找客户,而且有相当多的人对他推销的这个产品深信不疑。

微软公司的广告主题是:如果你喜欢DOS,就会喜欢接口管理者。如果你喜欢DOS和BASIC,我们就将此交易变成给你“接口管理者”的巧妙方法。你也许还需要鼠标器,我们也有。很简单,请在这里签字。

这就是微软公司推销“接口管理者”的厉害之处,它有BASIC和鼠标器,更重要的是,它有别人没有的DOS,如果不进一步接受它的“接口管理者”,它到时候卡起脖子来,麻烦就大了。所以说,微软的推销不完全是靠吹牛皮,主要还是靠打击别人的实力。虽然这种方法多少有点恶劣。

可是IBM公司却不吃这一套。不论比尔·盖茨怎样说尽好话,IBM公司坚决拒绝支持“接口管理者”。相反它倒倾向于图像公司的“图像”软件,这给比尔·盖茨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比尔·盖茨从来不是一个坚守规则的人。他知道自己掌握的DOS具有什么样的杠杆作用,现在他要用它来帮助“接口管理者”的签约。

“接口管理者”很快就被称为“视窗”(Windows)。

比尔·盖茨推销“视窗”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变相搭售。

在法制健全的国家,采用搭售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此,比尔·盖茨必须掩盖这一点。微软公司之所以能避开麻烦,是因为他们活用了这样一个关于“正当防卫”的例子:我在桌子上放着一支枪,声明谁敢侵犯我就用它。我在用枪之后,首先是他不合法,第二是我合法。

那么,谁逼得微软公司“用枪”呢?当然是那些敢不买微软“视窗”的人。大家都不买,“视窗”的生命不是很危险吗?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合理,那些硬件制造商还是领教了微软公司的厉害。

当图像公司的“图像”软件已经上市,而“视窗”还处于初级阶段时,微软公司寄信给它的MS-DOS使用者说,除非你们同意不搞任何竞争产品的开发,否则我们决不给你们第二个视窗1。0。它没有指明竞争产品是什么,但谁都知道指的就是“图像”。

微软公司的一位高级经理后来回忆说,那是一些他不喜欢做的事(指搭售),因为他不愿受到法律惩罚。他认为这些事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一群没有贸易经验的人试图获胜。

另一个人的说法则比较坦率,他说:“我们有这个出色的新产品,我们有19条理由认为它很出色。他们观看产品,谈论着,我们告诉他们计划怎样做,怎样大量生产,它多么重要。他们可能还有疑虑,不知他们拒绝我们会如何影响将来的关系。”

“但那只是他们的疑虑,我从未告诉任何人说,如果他们不申请许可视窗或别的什么,他们就得不到DOS,而他们也从来没有说过害怕得不到它。但他们的思维受到了整个关系的影响,我们的思路也是这样的。”

总的来说,微软公司采用的是巧妙暗示之法,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搭售,这使别人抓不到有力的把柄。

到1983年,“视窗”虽然从一个概念已变得可以触摸,但离成功还很遥远。

是一项艰巨的创新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仍是进展甚微。

在这个时期,其他许多公司也产生了同微软公司一样的构想,正在加紧开发类似的软件。对微软公司最大的威胁来自IBM公司。这家公司打算逐渐摆脱依靠其他公司提供软件的被动局面,成为软件市场上的执牛耳者。

在这条跑道上,有不少强大的对手,谁将夺冠,还是未定之数。比尔·盖茨心急如焚,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因为他寄予厚望的“视窗”迟迟不能问世,眼看微软公司就要在这新的一轮竞争中败北,不仅将名誉扫地,而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也将面临着化为乌有的危险。

此时的比尔·盖茨决定铤而走险了。

1983年11月10日,微软公司在纽约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新闻发布会,宣布“包容DOS的图形接口——微软视窗”将在年底推出,而且断言一年之后,90%以上使用MS-DOS的电脑都能够使用“视窗”。有了“视窗”,用户就可以将他们的程序安装到任何电脑上而无须担心兼容的问题。

微软公司还宣布它将修改“多计划软件包”和“字处理”软件,以适应“视窗”的要求。

而如此庞大的计划,绝非动动嘴巴就能完成的。因此,微软公司的开发者们又开始了一轮夜以继日的疯狂工作。

转眼就到了1983年底,“视窗”还在“娘肚子里,微软公只得无可奈何地宣布,将交货时间推迟到次年的第一季度。

到了1984年2月,大大小小的硬、软件公司的大约300余名代表,按约赶赴西雅图,参加微软公司举办的图形用户界面技术研讨会。人们满以为可以一睹“视窗”的风采,不料却叫人们大失所望——微软公司没有拿出任何像样的技术资料,而且宣布供货时间还得推迟到5月份。

到了5月,微软公司的销售经理们终于露面了。他们一一拜访了各家用户公司,向他们诚恳地道歉,并许诺说:“请诸位再等一等,最迟8月吧,我们一定把软件装在你们的机器上。”微软公司三番五次食言,使人们对“视窗”失去了信心,反倒不那么着急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