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俨用手指指天上的云朵,又指指地上的瓷瓶,然后问他说;“理会了吗?”
李翱摇摇头说:“没有理会。”
惟俨又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还是不解。但再看惟俨,他已闭上了眼睛,再无进一步点破的意思。李翱只好自己苦苦思索。突然,一道阳光从林中射下,正巧照见瓶中的净水,李翱豁然开朗,不禁随口念了一偈:
炼得身形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是不是真的领悟了禅机呢?不知道,反正这首诗成了千古绝唱,被后人一再引用。那么,“云在青天水在瓶”到底是何意呢?确切地说,这同样没有标准答案。不过我们可以根据禅机与佛理试着解读:所谓“云在青天水在瓶”,是说道也好,禅也罢,都是不可言说、也无法言说其妙的。如果一定要说,只能找个与之类似的事物勉强解读,天上的白云,瓶中的清水,就是类似的事物之
李翱是否领悟了这个道理呢?单看这首诗,似乎是领悟了。但实际上并没有领悟。我们且看他不久之后的另一段故事。话说李翱拜访了惟俨禅师之后,觉得自己获益匪浅,当时他在官场中的处境也称不上开心。于是不久又去拜访另一位禅僧--南泉禅师。
刚一见面,李翱就给南泉出了个脑筋急转弯:有这么一个人,他在一个瓶子里饲养了一只小鹅。天长日久,小鹅长成了大鹅,被困在瓶里,再也出不来。现在,这个人既不想打破瓶子,又想把鹅救岀来,请问禅师,假如是您,怎么做才能让鹅出来?“
李翱刚说完,就听南泉高声叫道:“李翱!”
“在!”李翱很自然地答应。
南泉一笑:“这不就出来了嘛!”
李翱一愣,继而也笑了。
李翱为什么也笑了呢?因为他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所谓的瓶中之鹅,不过是他自己那颗庸人自扰的心。人,原本就不该在瓶中养鹅。这正如很多处在瓶颈阶段的世人,原本就不该把自己关进狭窄的“瓶”中,这个瓶,可能是瓶,可能是利、也可能是情。想把自己解救出来,唯一的办法就是放下过多的欲求,把鹅养在该养的地方,或者干脆把鹅放生,也把自己放生。
这个故事也从侧面提醒我们:尽管我们不能给禅下个准确的定义,即禅是什么,但我们可以从中得知,参禅最忌讳什么,那就是钻牛角尖,自己给自己下套。禅,讲究的是灵动,超越,无拘无束。
禅宗史上还有一首更著名的禅诗,即傅大士的“空手把锄头,步
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这四句中,除了“人在桥上走”一句,其余三句都让人如坠五里雾中:既然把(拿)着锄头,怎么能说是空手呢?既然骑着水牛,怎么能叫步行呢?至于桥流水不流,更是不可思议。其实根本没什么不可思议的,因为禅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东西。解读这首禅诗,当然也不能依循常理。在我看来,这首诗讲的无非是灵动、发散思维和开放的胸怀。如第一句,把锄头扔掉,不就成了空手了吗?也只有先把锄头扔掉,你才能去拿别的东西。但不管你能拿多少东西,一双手仍然要自由自在,一颗心仍然要无所挂碍,就像你手里根本没有任何东西一样。说白了,人在世上走,无论如何,别让外物影响你的内心。
5。要静心,更要净心
两年前,我去一家公司讨要一笔拖了很久的欠款,对方指着办公室里的一幅观音像,几乎以一种发誓的口吻说:“马老师,我现在确实遇到了困难,你再等等吧!你放心,我是学佛的,我要昧良心,观音菩萨也饶不了我……”说实话,我当时的反应很没风度,我几乎是指着对方的鼻子说:“你算了吧!你这样了也学佛,学岀来也是歪嘴和尚!”结果和对方大吵了一架,然后拂袖而去。
让我没想到的是,去年过年时,对方竟然主动把那笔钱打到了我的卡上,并一再向我道歉,说自己当日心情不好,不该与我争吵云云。总之,令我特别不好意思。
引述这件往事,无非为了说明:当时的我,虽然也称得上理直气
退一步讲,即使对方真的是个小人,真的就赖债不还了,我当时的做法也不对,至少是不妥。它充分说明,我是个境界不高的。而当时的我,又至少在心里自诩是个很有境界的人。更重要的是,因为那件事,我过后很长时间,一想起来就气不打一处来。经常是,在电脑面前坐了半天,一个字没敲出来。看吧,对方不仅赖了我的钱,还间接了影响了我少干了很多事,少赚了很多钱。这是我当时的真实想法。我甚至一度在心里诅咒对o方。
所以,我在本书的最后一节,写下这篇小文,检讨自己,与大家共勉。
我不是个很有境界的人,我是个性情中人。在以前,我的原则是,别人对我好,我就加倍对他好。别人对我不好,我就加倍对他不好。这样的性格,应该说还是很“可爱”的。“奖善罚恶”,这似乎也是天理。然而事实上远不是那么回事。
首先,今天对我的好的人,可能明天会对我不好。今天对我不好的人,可能明天会对我好。一来二去,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是复杂的,大多数人其实介于不好不坏之间。以一时的感觉来判断一个人,难免对人产生成见,失之理性。
其次,人,对好人好一点,对坏人坏一点,看似天经地义,实则大大不利。很简单,对坏人坏,通常会让坏人对你更坏。而通常情况下,我们普通人是斗不过坏人的。因为坏人用的很多损招,我们用不出来。这正是“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的道理。
最重要的一点,以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对待别人,尤其是别人对自己坏自己就对别人也坏,是俗人的境界,确切地说是没有境界。无论
再者,静心想想,那些与我们有交集的人和事,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都是心念所致。同样一个人,你看他好的一面,他就是好人。你看他坏的一面,他就是坏人。一件事也是如此,事由心造,心净则物净,心变则万物变。面对一些人,一些事,我们为什么静不下心来?表面看来,是心里不够宁静,本质上却是心灵不够干净。
房子不干净,要及时打扫;杯子不干净,要及时清洗。心灵不干净,自然也应及时净心。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虔诚的女士,经常从自家花园中采摘鲜花,到附近的寺中礼佛。有一天,寺里的禅师见她闷闷不乐,便询问其故。女士说:“大师有所不知,我每次来到寺里,整个心就像洗涤过一样清净,欢喜。但是回到家中,心就不由自主地烦乱起来。尤其是看到我老公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心情更是烦乱。不瞒您说,我今天来之前,就因为一件小事跟他吵了一架。请问禅师,像我这样的家庭主妇,怎么做才能在生活中保持静心呢?”
禅师反问:“我见你经常带鲜花来,想来对花草有些常识。我且问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
女士答:“这简单,每天换水,同时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浸水的那部分花梗容易腐烂,腐烂之后就不易吸水了。”
说到这里,女士忽然脸露笑容,说:“多谢禅师开示。我明白了。”故事中的女士明白了什么呢?想来是明白了做人与养花一样,唯有不断净化我们的身心,提升我们的气质,并像剪去腐烂的花梗一样,不断忏悔、检讨、改进陋习,才能保持持久鲜活。
从理论上讲,净心远比静心更重要。因为静心,或许只需一些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