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曾经讲过:在作决策的时候需要在掌握40%至70%信息的时候做出你的决策。信息过少,风险太大,不好决策;信息充分了,你的对手已经行动了,你就出局了。
秦朝末年,刘邦攻打关中,占领了咸阳。但是刘邦没想到项羽很快就出现在关中,当他听说项羽准备攻来时,十分惊讶,心想,目前的状态怎么也打不赢项羽。于是就请项羽的叔父项伯居中调解,约好亲自去向项羽道歉。
鸿门宴上,范增屡次使眼色示意项羽杀沛公,又举所佩带的玉作杀状以示意项羽,连作三次,但项羽始终默然,毫无反应。范增看情形不对,便起身来到外面对项庄说:“项羽为人心肠太软,不忍亲自下手。你进帐去,上前向沛公敬酒,敬完酒便请求在座前舞剑,然后就趁舞剑之便,在沛公的座上杀他。如果失败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会被他杀尽九族。”
项庄于是入帐向刘邦敬酒。敬完酒便向项羽说:“君主和沛公饮酒,军中没有什么可供娱乐,请准卑将表演剑舞,用以娱乐嘉宾。”项羽说:“好!”项庄于是拔起舞剑,项伯看出项庄的用意,也拔剑起舞,在二人同时舞剑的时候,项伯不断用身体掩护沛公,项庄才没有机会刺杀沛公。
项羽的失败在于政治上的幼稚,缺少谋略和“该出手时就出手”的狠劲,所以一败涂地。但是项羽重情重义,虽然失败仍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不以成败论英雄也从此说起。刘邦是成功者,但不是英雄;项羽是英雄,但不是成功者。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有勇无谋,鸿门宴上坐失良机,让刘邦逃脱。结果,刘邦有机会壮大自己的力量,逼得项羽乌江自刎,从而顺利地建立了西汉政权。
项羽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下场,只能是失败。但过于乐观、盲目跟风,连想连考虑都不考虑下就去做,也是行不通的。
最近这一阵子,大家都流行“炒股”。无论懂不懂股票,都拿了家里的积蓄,一窝蜂地拥到股市去,都觉得现在的行情大好,大盘突破XX点,入市的话,有赚无亏。这种行为是极其不理智的,过于盲目乐观。
假如孔子今天来投资股票,我想他肯定不会不做任何考虑就急匆匆入市。他会认真分析一下各家上市公司的业绩情况,研究一下各家股票的历史、现时行情以及它未来的可能走向,然后选好股票买进。买多少,何时买,也会有个考虑。甚至在买进时,就考虑好了卖出的问题:在什么止损点上卖出……
但问题在于,谁也很难考虑得百分之百的周密。而且“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是常有的。有时时间紧迫,也不容你翻天覆地地研究研究再研究。我们只能在时间容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做到考虑得比较周全。有时,还要有一定的当机立断的冒险精神。“该出手时就出手”,而这一点,在今天这个讲究效率、讲究抓住机遇的时代,尤为重要。
20世纪80年代,位于美国马萨塞诸塞州的王安电脑公司是世界上著名的计算机公司之一,公司的创始人是华人王安博士。王安在哈佛求学期间,曾经在哈佛实验室进行有关计算机存储问题的研究。哈佛大学有一条既定方针:当技术一旦发展成熟到商业应用的程度就会强行停止该项技术的研究。就在王安取得突破性进展后,离哈佛停止该项技术研究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
比尔·盖茨当年正是看准了一个以计算机的普及为标志的新纪元正在开始这一商机,便毅然作出了离开哈佛立即投身计算机事业的决定,才成了今天全球皆知的世界首富。
王安对计算机的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他本希望将来能在这一领域大显身手,可是哈佛却要断送他的美好前程,令他非常懊恼。于是,他想到了去申请专利,但这样会将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因为他工作上的最佳搭档艾肯博士一再声称,计算机不受任何专利限制,一旦自己去申请专利必然会招致艾肯的猜忌,甚至会因此反目成仇。
王安犹豫了,可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还是果断地作出了改变一生的决定。说干就干。1949年10月21日,王安正式向专利局提出了“脉冲转移控制器”的专利申请。这件事传到哈佛实验室后,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指责他是叛徒,还有一部分人为他担心,害怕他遭受艾肯的谴责和惩罚。
但王安毫无惧色,他不再为决定后悔,他要不惜一切代价为自己谋出路。出乎意料的是,艾肯对待这件事很冷静,没有暴跳如雷,他只对王安耸了耸肩,摊了摊手,一切就都过去了。至此,王安终于凭借果断为自己开创了一个庞大的电脑帝国。
当时我要是再犹豫不决,瞻前顾后,就不可能有王安电脑公司,我可能还是一名研究员。
——王安
在危急的情境之下,就应当果断,“该出手时就出手”,敢于冒必要的危险,才能够获得成功。如果这时还犹犹豫豫畏缩不前,后果就不堪设想了。长久迟疑不决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获得成功的最有力的办法,是迅速做出该怎么做一件事的决定。排除一切干扰因素,而且一旦做出决定,就不要再继续犹豫不决,以免我们的决定受到影响。有的时候犹豫就意味着失去。
实际上,一个人如果总是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或者总在毫无意义地思考自己的选择,一旦有了新的情况就轻易改变自己的决定,这样的人成就不了任何事!消极的人没有必胜的信念,也不会有人信任他们。自信积极的人就不一样,他们是世界的主宰者。
机会来了,不要迟疑,不要太小心谨慎。好机会不是常常有的,不要犹豫不决,该出手时就出手。
——股市箴言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
孔子说:“财富假如可以求取的话,即使市场上的守门人我也愿意干。假如不可求取,还是干我所喜欢的吧!”
在人们的心目中,孔子是个有理想、有道德,主张“克己复礼”、“以仁治国”的圣人。但圣人也要吃饭,也要喝水,也要生活啊。孔子却一直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和住所,周游各国而“惶惶如丧家之犬”,所以这位“圣人”,有远大的志向,同时也很清贫。
可以这么说,孔子的志向和他的清贫,倒是成正比的。那么,是不是越有理想,就应该越清贫呢?是不是越清贫,就能越有理想呢?孔子对于金钱,或者说是对于财富观的看法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从上文可以看出,孔子还是主张让人们致富的,他自己也想富起来。今天我们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孔子看来,贫穷也不是他理想的社会,他希望人民富裕。借用继承了他的思想的孟子的话就是:往上说赚的钱足够孝顺父母,往下说赚的钱足够养活妻儿,在好的年景能一年都吃饱饭,在不好的年景也起码不会死。
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
问题在于,致富要走正道,要合于义,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用正当手段致富”。如果靠投机钻营、坑蒙拐骗来“致富”,那孔子是绝对不干的。如果是那样,孔子宁可吃粗饭,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孔子认为这种穷困生活中也有快乐。行不义之事而得来的富贵,在他看来好比天上的浮云。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孔子的弟子冉有后来被孔子号召其他弟子“鸣鼓而攻之”,原因就在于他帮助鲁国的大贵族季氏搜刮民财,本身冉有做生意就有钱,但他不知足,有钱了还要更有钱,不知足你就用正经手段再赚啊,他却采取了“捞偏门”的不光彩手段,为自己捞取富贵,这不正是“不义而富且贵”,孔子自然是深恶痛绝的。这段故事见于《论语·先进》篇。
孔子不反对人们致富,认为这是人的正常要求。但他一是反对求“多”,如季氏富了还要更富,贪得无厌;二是反对以不义手段求富。在《论语·里仁》篇里,孔子明确指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意思是:发财做官,是人人所想要的。但是如果是用不正当手段得到的,君子是不接受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双赢、多赢,皆大欢喜。小人爱财,贪得无厌,你怨、我怨,自他俱损。
让我们看看,君子是怎么处理送上门的金钱的!
东汉名臣杨震是当时闻名天下的大学者,有“关西孔子”美誉。杨震客居异乡二十多年,一直是靠教书得来的微薄收入奉养老母。州郡闻其名,屡召不出,直到50岁时,在朋友们的劝说下,才应聘到州里任职,为官以廉能著称。杨震入仕之前家境窘迫,长期过着自食其力的清贫生活。他除了教授学生之外,还借种别人的一块土地,亲自耕耘,维持生计。当时的人都很敬重他,但他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他从荆州调到山东任东莱(今山东莱州)太守,路经昌邑县(今山东金乡西北)时,昌邑县令王密特来参见。
王密是杨震在刑州时举荐的秀才,他为了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当天晚上趁夜深人稀怀揣十斤黄金呈献杨震。杨震批评他说:“作为老相识,我比较了解你,你怎么会不了解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