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三岁丧父,因其母非明媒正娶,族人葬其父时,不让孔子母亲参加。孔子后随母迁居曲阜。孔子二十多岁时,母亲逝世。依照当时礼俗,夫妇死后应葬在一起。但孔子不知父亲葬在何处,便将母亲棺柩有意停放在“五父”这个地方的交叉路口,以期引起人们注意,自己好打听父亲的葬处。后来从一位拉车人母亲的口中知道了父亲的葬处,才将母亲棺柩移过去,将父母合葬一起。
按古时的风俗,葬人时是不能堆土起坟的。孔子却破例在父母合葬处堆了高坟。他说:“我孔丘命运不定,是四处漂泊之人,不可以不在父母葬处做个标志。”合葬后,孔子回到家中,却听后来的家仆说,孔子走后,暴雨倾盆,坟塌了。孔子不禁泪流满面,叹道:“我听说,古代是不修坟的啊!”……
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父母的年龄,子女不能不知道;父母又增了一岁,子女应当既感到喜悦又心怀惧怕。还有一层意义,就是让大家反省一下:你是否还记得父母的生日呢?你尽到孝了吗?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
——《小儿语》
《韩诗外传》记载了一个劝人及时尽孝的故事。孔子到齐国去,途中听到有人哭得声音,那声音非常悲哀。孔子对他的家仆说:这哭声悲哀是悲哀,但却不是丧亲的人的悲哀。驱车上前,刚走了一段,看到一个和常人不一样的人,那人抱着镰刀,带着生绢(表示守孝),哭的声音并不悲哀。
孔子下车,追上他问到:“您是什么人?”回答说:“我是丘吾子。”孔子问:“你现在不是为了丧亲的原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丘吾子说:“我失去了三样东西,自己发现得太晚了,后悔哪里还来得及。”
孔子说:“您失去的三样东西,可以让我听到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隐瞒。”
丘吾子说:“我年轻的时候很爱学习,周游天下,后来回来了,失去了我的双亲,这是第一失。我长期辅佐齐君,但他骄傲奢侈,失去了很多人才,我为臣的节气没有实现,这是第二失;我平生的至交好友,现在都分离而且断绝了联络,这是第三失。树想要停下来但风却不停,儿子想服侍父母但父母却已去世。不再回来的是时间,不可再见的是双亲,请让我现在和您告别,就去投水而死吧。”于是站立不动,枯槁而死。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
孔子说:“大家记住此事,这足以作为戒律。”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中辞学回家服侍父母的人达到了三成。
每个人都熟记自己的生日。除了自己的以外,日常生活中,肯定还记着朋友、同学、老师、上司等其他人的生日,以便我们能够提醒自己去及时地为他们送去祝福。可见,过生日已渐渐成为一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我们中有许多人却不大能说得清或记下自己父母的年龄与生日。有人说:人是一种习惯于忘恩负义的动物。这话虽然有些刻薄,却也算得上是有感而发了。
比尔·盖茨一次在飞机上接受意大利《机会》杂志记者的采访,记者提了三个问题请他回答。其中有一个是“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令记者吃惊的是,比尔·盖茨说——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孝敬。
其实我们的许多遗憾与悔恨往往就源于自己对自身已有生活的冷漠。相反,我们对自己未曾得到的东西则总是充满渴望和关注,并且孜孜以求。“得到的太容易,所以不知道珍惜。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好的。”这是一种很矛盾的劣根性。它使我们在不断追求外在新事物的同时,又不断失去自身所拥有的更宝贵的东西。试想一下,这世上还有比父母之爱更无私伟大的情感吗?
著名歌手张宇有一首歌《蛋佬的棉袄》:
他无依无靠住在街的转角
大家都叫他蛋佬
他有件棉袄怎么也不肯丢掉
说是娘留给他的宝
他常常懊恼年轻不懂学好
直怪娘总是唠叨
这些年都靠棉袄里的那块金条
卖蛋也好过乞讨
他一心只想等团圆来到
让回家的心愿了
不管现在过得好不好
钱得存到给娘能富贵终老
从来听说蛋佬的娘死的早
人葬在哪里找不到
蛋佬恨自己没能回报
夜夜狂啸成了午夜凄厉的调
他无依无靠住在街的转角
那扇门再也没人敢敲
他那件棉袄四季都不肯脱掉
说是娘留给他的宝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