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临证指南医案在线阅读 > u003c目录u003e卷八(第2页)

u003c目录u003e卷八(第2页)

(久疝湿热郁)戴(五二)湿热下注。久则囊肿形坚。下焦血多气少。子和法中。原有虎潜诸论。后医弃置不用。惜哉。

龙胆草黄柏芦荟山栀知母海金沙猪苓泽泻细辛陈(三五)疝多肝病。宜乎辛泄。但形体参脉。是湿热内蕴阻塞。二便不为通爽。先以通太阳方。

寒水石海金沙猪苓泽泻通草木香汁倪疝瘕结聚少腹。大便闭阻。小溲短涩。舌白渴饮。不能纳谷。无对症方药。姑与滋肾丸尝服。

千粒分十服。

许(三六)久有疝症。十年来。寒热劳形。则右胸胁中。一股气坠。直走少腹。凡大小便用力皆然。面赤亮。痰多。食腥腻。更令病加。此湿热久壅隧中。缓攻为宜。

控涎丹四分。间日服。十服。

又脉沉。痰多。手骱赤疮。宿疝在下。右胁气坠少腹。前议控涎丹逐痹未应。想久聚湿热沉痼。

非皮膜经脉之壅。用浚川丸四十粒。匀二服。间日一进。竟通腑聚。然后再议。

又通腑宣壅。粘痰既下。其疝仍聚于右。且盛于寒天冬月。卧安必有声自消。行走劳动。必有形直坠阴囊。久病急攻无效。议辛甘化风方法。古人以疝为肝病什居八九。

当归鹿角桂枝肉桂小茴川芎炙草茯苓生姜羊肉胶丸张(五九)痛自肾囊。渐踞少腹之左。夫厥阴之脉。绕乎阴器。操持谋虑。都主伤肝。一气结聚。变幻形象而痛。病名曰疝。疝分有七。暴疝多寒。久疝多热。泄气痛缓。宣通可以却病。

只因下焦乃深远之乡。气热湿郁。概可知矣。

川连小茴黑山栀橘核川楝子青木香郁李仁冬葵子陈脉沉弦。舌灰边白。腰跨气痛。肾囊睾丸肿大。此湿热为病。乱吃发散消导。湿热下坠为疝。

治当分消。

萆黄柏山栀茯苓丹皮防己猪苓泽泻陈(二二)辛香流气以治疝。未尝不通。服之五日。遍身疼痛。下午四肢浮肿。肌肤渐见高突块瘰。思走泄气胜。都是阳伤。附汤主之。(疏泄伤卫阳)生黄(一两)附子(二钱)朱(二五)厥阴三疟久延。邪攻肝经络脉。少腹痛渐硬。气串绕阴器筋痛。乃结疝瘕之象。

病久。虽少壮。不可专于泄气。温肾宣肝为急。(疝兼疟母)淡苁蓉归身枸杞子炒黑小茴穿山甲全蝎陆(三九)疟母十年。沉痼宿。药不能效。夫疟邪既久。邪与气血两凝。结聚络脉。药难入络耳。疟不离乎肝胆。疝不外乎肝病。七疝。子和分剖大着。虚质不可专以辛香。下坠为甚。议有情温通。

以培生气。

鹿茸大茴香穿山甲当归水安息香炮黑川乌全蝎用黑大豆炒赤淋酒一杯。滤酒汁和丸。每服二钱。暖酒送。

经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又督脉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又曰。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又曰三阳为病。发寒热。其传为疝。又曰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此素问言诸经之疝也。又经脉等篇云。足阳明之筋病疝。

腹筋急。足太阴之筋病。阴器纽痛。下引脐两胁痛。足厥阴之经筋病。阴器不用。此灵枢言诸经之疝也。后人因有筋水狐气血寒七疝之名。其主治各有专方。立法可谓大备。然其中不无错杂之处。终非可训之定法。惟仲景先生。独以寒疝为名。其所出三方。亦以温散祛寒。调营补虚为主。并不杂入气分之药。而子和治法又以辛香流气为主。谓肝得疏泄而病愈矣。其金铃虎潜诸法。可谓发前人所未发。故疝病之本。不离乎肝。又不越乎寒。

以肝脉络于阴器。为至阴之脏。足太阳之脉。属肾络膀胱。为寒水之经。故仲景所云寒疝。

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腹满。脉弦而紧。恶寒不欲食。绕脐痛。及胁痛里急。是内外皆寒气作主。无复界限。其乌头二方。专以破邪治标为急。虚实在所不论。是急则治标之义也。其当归羊肉一方。专以补虚散寒为主。故以当归羊肉辛甘重浊。温暖下元。而不伤阴。佐以生姜。随血肉有情之品。引入下焦温散寒。是固本不治标也。子和所云。疝不离乎肝者。

以疝病有阴囊肿胀。或痛而里急筋缩。或茎中作痛。或牵引睾丸。或少腹攻冲作痛。或号笑忿怒而致。此皆肝经脉络之现症。其金铃散一法。以泄肝散逆为主。故以川楝导膀胱小肠之热。元胡和一身上下诸痛。以肝主疏泄故也。其所取虎潜一法。以柔缓导引为主。

故方中用虎骨熄肝风。壮筋骨。羊肉龟板补髓填精。佐以地黄补肾。当归补肝。使以陈皮利气疏肝。芍药通肝调营。是治肝而顾及于肾也。及观先生治疝之法。又更有进焉者。其旨以暴疝多寒。久疝多热。为疝病之大纲。其余随症施治。如气坠下结者。以鹿茸鹿角升阳为主。其胀结有形。痛甚于下者。宗丹溪通阳泄浊为治。其火腑湿热郁结不通者。用柔苦制热。反佐辛热。以开血中郁痹为主。其寒湿下坠。太阳之里。膀胱之气不和。二便不为通利者。五苓散加减。通太阳膀胱为主。其湿热久聚。气坠少腹阴囊者。用控涎丹。浚川丸等。逐痹通腑分消。兼辛甘化风法为主。如下焦阴阳两虚煮。用有情温通以培生气。兼通补熄风为主。而先生于治疝之法。可谓曲尽病情。诸法备矣。仲景又有狐疝一方。究非王道之品。兹不具赘。(邹滋九)徐评治疝之法。大段亦不外此。惟疝血疝诸大症。尚未有治法。想当时未及遇此等大症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