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长安可无多余兵将!
众臣不待李世民多问,就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兵部尚书出列,道:“启禀陛下,眼下长安之中只有精兵八千,北方各州府兵力加起来也不足三万,还请陛下即刻下旨自南方调兵!”
兵部尚书一打头,户部尚书也紧随其后,“还有粮草,虽然京中粮草尚能维持,但从江南粮库调粮也是刻不容缓!”
都是些陈词滥调!
就没有什么新鲜的!
李世民拧眉问道,“调兵所需时间不短,北境兵力悬殊,突厥若是大举来犯,不日便能踏进长安!”
他不知道要调兵么?
除了这,你们还有什么新鲜计谋?
李世民真是有几分泄气,满殿臣子竟不如那一个毛头小子?
他扫视群臣,道:“长孙无忌已经拿了圣旨去调兵,可时不我待,难道朕只能待在长安等着看,看长孙无忌和突厥人谁更快么!”
群臣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
就连房玄龄和杜如晦也是神色难看,不发一言。
这个问题陛下昨日已经问过他俩,如今一夜过去,他们竟还拿不出别的方法。
此时,一位祖籍在洛阳的老臣缓步走出群臣队列,道,“不若陛下暂且退居洛阳?以此可拖延时间,等待援军。”
早就说不要来长安,洛阳千古之都,城高墙厚,哪里是小小的突厥能攻破的?
老臣开了头,陆续有人赞同退居洛阳。
“段老说得对,陛下,此时咱们尚有时间,万不可再犹豫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陛下,臣认为此计可行,等援军到来时,再一举杀回来!”
“臣也附议!”
一时间这打不过就跑的计策竟成了良策,支持者众多。
杜如晦心里竟也有几分被说动,正要站队附议,就被身旁的房玄龄拽住了衣袖。
他按照房玄龄眼神示意朝上座看去,只见珠帘之下,李世民的脸已经黑成了锅底。
眼看就要爆发。
杜如晦忙紧急闭嘴,又感激的看了一眼提醒自己的房玄龄。
下一秒!
李世民高声呵断了群臣的附议之声,“朕能走,你们能走,长安百姓可能走?!”
“外敌来犯,不思抵御,竟要一跑了之!可真是一群大唐的有功之臣!”
李世民气的胸膛起伏,连一个刚入长安的少年都有信心抵御突厥,都说突厥不足为惧,为何这帮年长有阅历之人却胆小如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