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中国历代哲学智慧答案 > 第1章 先秦哲学(第3页)

第1章 先秦哲学(第3页)

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十分奇妙。

《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卜筮专著,在古代文献中常被简称为《易》,至西汉初年被列为“经”书之一,世人遂尊称为《易经》。

《周易》诞生的年代,最早在周昭王之后,或西周中晚期。

《周易》的由来

传说一:传说中的伏羲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创造神之一,是华胥氏踩着雷神的足印生出来的儿子。伏羲有许多发明创造,他模仿蜘蛛结网发明了捕鱼的网,又用木头制造了瑟,创作了动听的乐曲。但是他最重要的一项发明是“八卦”。

当时的人们,对于大自然知之甚少,所以每当刮风下雨、电闪雷鸣,人们便既困惑又害怕。聪慧的伏羲决定解开这些谜团。于是,他经常跑到山上,仰望天上的日月星辰,俯视周围的地理方位,还研究飞禽走兽身上的奇特花纹。经过长久的思索和研究,他想出了一套独特的体系。用“——”代表阳,“--”代表阴。将三个这样的符号,排列组成八种不同形式,称做八卦。每一卦形都代表一定的事物。三个阳为乾,代表天,三个阴为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风,兑代表沼泽。

八卦又互相搭配得到六十四卦,象征了古人所能认识的具体的世间万物。这些表征,并非是孤立不变的,卦相之间会相互转换,如同世间万物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变化。

《周易》的内容

现在通行的《周易》包括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称为“易经”,即“易”的本身,包括六十四卦、卦形、卦名、卦辞、爻题及爻辞。卦形指卦的图象,由阳爻“——”和阴爻“--”两种爻象,按每卦六画排列组合而成,共六十四种卦象。卦中六画的排列从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乾坤两卦另有“用九”、“用六”之辞。如《泰》卦,它的六爻依次为初九、九二、九三、六四、六五、上六。解说卦象的辞句称为卦辞,系于卦象之下,解说爻象的辞句称为爻辞。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大致有三类;一是讲自然现象的变化,用来比拟人事,如大过卦九五爻辞说:“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二是讲人事的得失,如渐卦九三爻辞说:“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三是判断吉凶的辞句,如坤卦卦辞说:“元亨,利牝马之贞。”

第二部分称为“易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因其阐发经文的大义,如本经的羽翼,故汉人称之为“十翼”,后世统称为“易传”。

《周易》哲学

《周易》虽是占筮书,但其中蕴涵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例如,它承认事物存在着对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个对立卦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辞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凶、得和失、益和损、泰和否、既济和未济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现象。它还承认对立事物的互相转化。如泰卦卦辞有“小往大来”之说;否卦卦辞有“大往小来”之说。这些都体现了物极则反的道理,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因而《易经》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周易》以其阴阳这样二元一体的关系范畴建立了中国生命哲学的形态。它把天地人一体的宇宙视为一个大生命系统,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它的终极关怀是“观我生”,“观其生”,就是对于人生的高度关注;它引领我们去直观地领悟这个生命系统的“易道”——天道、地道,尤其人道,指引人们将领悟到的“人道”运用于人事中,以求得人际的和谐、天人的和谐。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前7)战国(前7—前)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士”阶层是百家争鸣的主要“战士”

西周时期,学校都是官府的,各种学问都要向官府有关主管的官吏学习。即使这样,也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有资格进学校学习。周平王东迁,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形势,“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使私人办学蓬勃兴起,教育的对象也不再分贵贱等级,从而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有学问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士”。

同时,各诸侯或大夫为了逐鹿中原、统一中国,他们除了加强自己的实力外,也开始借助“士”的力量,因此纷纷“养士”。如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养士”多达几千人。“士”中许多优秀人物受到重用,如商鞅、吴起等,学术活动也受到鼓励和资助。这就为“百家争鸣”的出现准备了人员条件。

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的主要基地

“稷”是齐都临淄一处城门名,“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学宫因处稷下而称“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田齐王朝兴办的。田氏代齐以后,历代君主无不发愤图强,预谋称雄诸侯。稷下学士就为田齐君王们制造舆论、设计蓝图、拟定典章制度,起着智囊团的作用。此外,稷下学宫还起着炫耀国力、标榜尊贤下士,以吸引人才的作用。这就为百家争鸣创造了优越的政治环境。

百家争鸣出现的其他原因

经济上,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科技上,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学术上,当时的各学术团体相对独立于政治权势之外。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百家争鸣之百家

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代表作品是《论语》、《孟子》、《荀子》。主要思想是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代表作品是《道德经》、《庄子》、《列子》。主要思想是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代表作品是《墨子》。主要思想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

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李斯、商鞅;代表作品是《韩非子》。主要思想是主张以法治国。

名家:代表人物是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代表作品是《公孙龙子》。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

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邹衍。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纵横家:创始人是鬼谷子,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中。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代表作品是《吕氏春秋》。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

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小说家:他们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在百家争鸣中,虽然各派都在阐述自己的主张,但是他们大都有一些中心议题,如对自然界的认识、对人本身的认识、对治国的观点等,他们围绕这些这些议题相互论争和批判,并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他们的主要议题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天人之辩

在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天人之辩”成为哲学争论的中心问题。天人之辩,即关于“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关系的论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但他也强调“畏天命”的必要;墨子重视人的“强力而为”,但又提出“天志”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老子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提出人应当顺从自然;子思、孟子主张天人合一说,认为人只要扩充“诚”的德性,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礼记。中庸》);庄子则主张“无以人灭天”,“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以为一切人为都是对自然的损害;荀子认为“天”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提出要“明于天人之分”,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后来,天人关系一直成为哲学上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