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中国历代哲学智慧PDF > 第1章 先秦哲学(第5页)

第1章 先秦哲学(第5页)

善思敏行的认识论

孔子把人分为“生知”、“学知”、“困学”“、不学”四等,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他提倡“多闻”“多见”,认为知识靠“多闻”“多见”来获得。与此同时,孔子提出思考的重要性,主张思考要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否则便是空想,这在一定意义上已接触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而且相当重视理性认识。孔子还主张说话要慎重,但做事要敏捷,而且要求言行一致。

《中庸》,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在古代,《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中庸,是孔子哲学中的重要范畴:“中”,即中正、中和;“庸”,即常。中庸要求“允执其中”,即站在中立的角度,使矛盾统一体协调地保持下去。表现在政治中,主张仁政德治,各安其分,各得其所,重损益而轻变革;表现在方法论上,强调矛盾的统一、调和与联结,反对过头和不及;表现在治理国家上,要执两用中,“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表现在学习上,要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表现在伦理道德教育方面,孔子既反对思想过激,也反对狭隘、保守,“不得中行而与之,毕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中庸思想的核心

《论语。先进》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这段对话中的“师”,指颛孙师,即子张。“商”,指卜商,即子夏。二人均为孔子弟子。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谁更强一些,孔子评价说:“子张有些过分,子夏有些赶不上。”子贡以为,子张“有些过分”,自然要比“有些赶不上”的子夏强些,孰料孔子的回答则是:“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在这里,孔子衡量弟子孰优孰劣的标准是“中”,即“无过无不及”、“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命题体现了“度”的重要性,这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度”也是质和量对立统一的体现。任何事物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都有其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度”就是界限范围内的幅度,在这个范围内事物质的规定性保持不变;一旦突破这个界限,超出范围,事物质的规定性就会发生变化。

但是,中庸并不是对事物质的规定性的简单要求,它追求的是事物的最佳状态,是质的最优。即内心之“中”与外在之“节”的准确契合,中庸思想以“和而不流、中立不倚”表达这种最佳状态。

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

“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中庸思想的旨归

中庸思想其旨归在于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孔子的中庸,既是一种思想方法,又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理想目标。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它能使人适其“度”;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它能使人合于“礼”;作为一种理想目标,它则帮助人们体认并受用宇宙自然的和谐之美。

孔子一生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学生众多,有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之誉。而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所涉及的范围又相当广泛,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和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难免会产生歧见。所以,孔子逝世以后,孔门弟子就开始逐步分化。到了战国的中后期,儒学在成为“显学”的同时,在儒家内部也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派别。

子张之儒

子张(前0—?),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淮阳)人。子张是孔子门下最著名学生之一。子张曾从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间困”;他秉性虽孤僻偏激,但为人宽容大度,勤学好问,经常同孔子讨论问题。孔子死后,便成为儒家八派之一。子张之儒在道德伦理方面,明确反对“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言不忠信,行不笃敬”;提倡“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的理想人格。

子思之儒

子思(前8—前0),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因而,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正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颜氏之儒

孔子弟子中姓颜的共有八人,他们是:颜无繇、颜回、颜幸、颜高、颜祖、颜之仆、颜哙、颜何。“颜氏之儒”究竟是其中何人之学所传,今天已难确断,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以颜回为代表的。

颜回(前—前8),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称颜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为人谦逊好学,以德行著称。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其学派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安贫乐道,重在下功夫实践孔子的仁德思想。

孟氏之儒

“孟氏之儒”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因孟子受业于子思,所以,也通常将子思和孟子统称为思孟派。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论,以及施行“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等。

漆雕氏之儒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孔子弟子中姓漆雕的共有三人,他们是:漆雕开、漆雕哆、漆雕徒父,学术界一般认为“漆雕氏之儒”是以漆雕开为代表的。

漆雕开(前0—?),原名漆雕启,后来汉代人避汉景帝名讳改为“开”。春秋末期鲁国(一说蔡国)人。漆雕开是孔子弟子。“漆雕氏之儒”不愿做官,好勇任侠,属于孔门弟子中任侠的一派。这一派主张人性有善有恶。

仲良氏之儒

战国儒家八派中这一派最不可考。有人猜测“仲良氏之儒”是陈良一派。陈良的弟子有陈相、陈辛等,后来欣赏农家许行的学说,曾遭到孟子的严厉批评。还有人推测“仲良氏之儒”是仲梁子一派,这一派可能兼有曾参、子夏二家之学。

孙氏之儒

学术界一般认为“孙氏之儒”就是以荀子为代表的一派,因为荀卿又称孙卿。荀子是战国晚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的治学传统,是儒家经学的主要传播者之一;在政治思想上发展了孔子的“礼学”,倡言礼法兼治;哲学上主张“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孙氏之儒”中除那些传承荀子经学的弟子之外,有名者是韩非和李斯,但他们两人已经突破了其老师荀子的儒家学派的界限,而成为法家中的代表人物。

乐正氏之儒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也不可考。有人推测是孟子弟子乐正克;有人推测是曾子弟子乐正子春。

总之,战国时期的儒家八派,是当时“百家争鸣”中儒家内部分化出现的派别,它们之间的观点很不相同,但都自认为是代表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从以后的历史发展来看,主要是孟子一派和荀子一派影响较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