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中国科技史成就 > 第6章 针灸(第2页)

第6章 针灸(第2页)

华佗察看了伤势,额头上有道创口,血流得吓人。华佗赶快给他洗了伤口,用药线给他缝合并敷了药。病人家属千恩万谢地抬走了依旧醉得不省人事的年轻人。

华佗却陷入了沉思:别人缝创口时,鬼哭狼嚎;这个醉酒的病人却连一丝痛苦的表情都没有。看来应该是酒能迷性,迷性之后,就不觉疼痛。这个发现让华佗欣喜不已。经过再三斟酌,他决定用曼陀罗花作主药,配上其他中药,制成一帖让人麻醉的药,这就是世界史最早的麻醉剂——麻沸散。

五禽戏

在医疗体育方面,华佗也有着重要贡献。他创立了著名的五禽戏,就是模仿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和神态,来舒展筋骨,畅通经脉。五禽,分别为虎、鹿、熊、猿、鸟,常做五禽戏可以使手足灵活,血脉通畅,还能防病祛病。他的学生吴普桑用这种方法强身,活到了90岁还是耳聪目明,齿发坚固。

应用心理疗法

华佗还是一名能运用心理疗法治疗疾病的专家。一次,一位太守请他看病,华佗认为经过一次大怒之后,他的病就会好。于是他接受了许多财物,却不给他好好看病,不久又弃他而去,并留下了一封书信骂他。太守大怒,让人去追,他的儿子知道事情的真相,便悄悄拦住了去追赶他的人。太守在极度愤恨之下,吐出了几升的黑血,病很快就好了。

张仲景(约0~9),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张仲景在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不断探索,医术是精益求精。建安十年(205年)张仲景开始着手撰写《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专业术语,要求医生运用各种诊断方法,辨别各种不同的症候,对病人的生理特点以及时令节气、地区环境、生活习俗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其致病的原因,然后确定恰当的治疗方法。

有一次,两个病人同时来找张仲景看病,都说头痛、发烧、咳嗽、鼻塞。张仲景给他们切了脉,确诊为感冒,并给他们各开了剂量相同的麻黄汤,发汗解热。

第二天,一个病人服了药以后,出了一身大汗,头痛得比昨天更厉害了。另一个病人服了药后出了一身汗,病好了一大半。张仲景觉得奇怪,为什么同样的病,服相同的药,疗效却不一样呢?他仔细回忆昨天诊治时的情景,猛然想起在给第一个病人切脉时,病人手腕上有汗,脉也较弱,而第二个病人手腕上却无汗,他在诊断时忽略了这些差异。

病人本来就有汗,再服下发汗的药,不就更加虚弱了吗?这样不但治不好病,反而会使病情加重。他立即改变治疗方法,给病人重新开方抓药,结果病人的病情很快便好转了。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同样是感冒,表症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应相同,因此各种治疗方法需要医生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不能一成不变。

人工呼吸

张仲景是最早采用人工呼吸方法救人的医学家。有一次,张仲景在行医时,发现有户人家门前聚集了很多人,他上前一看,只见一个人躺在地上,旁边有几位妇女在哭泣。张仲景一问情况,原来是地上那人因穷得活不下去而上吊自尽,被家属发现,虽然被解救下来,但已经不能动弹了,时间还不算久。张仲景马上挤开人群,吩咐把人放在床板上,用被子盖好保暖;叫两个人用力按摩他的胸脯,一面活动他的双手,自己则用手掌按压那人的腰部和腹部,一紧一松,不到半个钟点,那人居然有了微弱的呼吸;再继续一会儿,那人就清醒过来了。

药物灌肠

张仲景是我国首次使用肛门栓剂治疗大便干结的医生。一次有个病人大便干结,人很虚弱,特地来请张仲景治疗。张仲景对病人的状况进行了观察,他发现病人虚弱,不宜用泻药,但是不泻病人的病又治不好,这种上虚下实的病,很难治。张仲景经过反复思考,决定采用新的疗法。他取来蜂蜜,煎干水分,捏成长条形,塞入病人肛门。由于病人肠道得到滋润,大便很快就溶开,大便畅通后,热邪排了出来,病情立即好转了。这种方法和原理至今还被临床采用,并拓展到其他一些疾病的治疗。

胆道蛔虫的治疗方法

“胆道蛔虫症”是现代医学的一个病名,是由蛔虫钻入胆道所引起的。早在1900多年前,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中就指出蛔虫引起心痛的特点:心窝部的阵发性剧痛,且伴有恶心呕吐。当疼痛剧烈时,还会出现手足厥冷,呕吐蛔虫等症状。胆道蛔虫病后果严重,有时蛔虫还会从总输胆管钻到肝管甚至胰腺管里去,引起致命的急性胰腺炎、肝炎等等。张仲景提出用乌梅丸来治疗。根据现代药理学实验证明,乌梅有抗过敏作用,能使胆囊收缩,促进胆汁分泌。如果把乌梅与其他药物配伍,则具有使蛔虫退缩,离开胆道的作用。因此,《金匮要略方论》中提到的乌梅丸治蛔厥,是世界上最早的驱除进入胆道的蛔虫的有效方剂。

皇甫谧(~8),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魏晋年间著名的作家、医学家,我国“针灸疗法”的创始人。

皇甫谧幼年时父母双亡,便过继给了叔父,由叔父叔母抚养成人。他在幼时十分贪玩,0岁时才开始读书。他对百家之说尽数阅览,学识渊博而沉静少欲,并著有《孔乐》、《圣真》等书,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40岁时,皇甫谧患上了风痹病,十分痛苦,但他在学习上却仍是不敢怠慢。在抱病期间,他读了大量的医书,尤其对针灸学十分有兴趣。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以前的针灸书籍深奥难懂而又错误百出,十分不便于学习和阅读。于是他通过自身的体会,摸清了人体的脉络与穴位,并结合《灵枢》、《素问》和《名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书,悉心钻研,著述了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共0卷,8篇,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等。《针灸甲乙经》对针灸穴位的名称、部位、取穴方法等,逐一进行考订,并重新厘定孔穴的位置,同时增补了典籍未能收入的新穴,使全书定位孔穴达到9个,其中双穴00个,单穴9个,比《内经》增加89个穴位。

《针灸甲乙经》对穴位的分布采取了分区记述的方法,如头部分正中,两侧再分五条线与脑后各有穴若干;面部、耳部、颈部、肩部各有穴若干;胸、背、腰、腹部分之正中,两侧各线各有穴若干;四肢部分三阳、三阴各有穴若干。部位明确,相互关系清楚,有利于学习和临床运用,该法为历代中外学者所沿用。

《针灸甲乙经》在晋以前医学文献的基础上,对经络学说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整理研究,对人体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以及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等之内容、生理功能、循行路线、走行规律以及其发病特点等作了理论的概括和比较系统的论述,成为后世对此学说研究论述的依据。

《针灸甲乙经》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针灸治疗的疾病和症状等共计800多种,基本上达到了条分缕析,内容比较丰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该书还阐明针灸方法和临床禁忌,提示针灸医生为病人施治时,必须掌握时机,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针刺艾灸的手法和技术。要求选穴适宜,定穴准确,操作严谨,补泻手法适当等等。

《针炙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大实用价值的针灸学专著,被人们称做“中医针灸学之祖”,一向被列为学医者必读的古典医书之一。唐代医家王焘评价它“是医人之秘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晋以后的许多针灸学专著,大都是在参考此书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而写出来的,也都没有超出它的范围。直至现在,我国的针灸疗法,虽然在穴名上略有变动,但在原则上均本于它。

唐代时,医署开始设立针灸科,并把《针炙甲乙经》作为医生必修的教材。00多年来,它始终为针灸医生提供了临床治疗的具体指导和理论根据。后来,此书流传到了日本、朝鲜等国家,享誉世界。

葛洪(8~),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从小就喜欢读有关医药、保健和炼丹制药的书,留心民间流行的简便的治病方法。他结合各种验方和医药知识,写成一本《肘后备急方》,讲述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内科急症、外伤及传染病等,所收集方剂多经实践检验,采药方便、便宜。这部书共8卷70篇,卷帙不多,可以挂在胳膊肘上随身携带,相当于今天的“急症手册”。

葛洪治疗狂犬病

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一种叫犬咬人引起的病症,即今天的狂犬病。那时葛洪住在广州罗浮山,有一天,葛洪入山采药,路经一个小山村,听到村头一位妇人在号啕痛哭。走近询问,才知道她七八岁的孩子被疯狗咬了,吓得昏死过去。围观的人都摇着脑袋,谁都知道,被疯狗咬伤的人,不出一个月,便要像疯狗一样发起疯来,逢人便咬,被咬的人也会染上这种病,最后浑身抽搐,不治而亡。

葛洪见状,心头泛起了波澜,能见死不救吗?可自己从未治过这种险症,书上也从来没有记载过医治这种绝症的办法。最后他想到了医书上写的“以毒攻毒”的原则,便对在场的人说:“咬人的疯狗在哪里?快打死它!”

他的话提醒了大家,疯狗还会咬人,非打死它不可!几个小伙子拿起棍棒,很快找到了疯狗,一顿乱棍把那只疯狗打死了。葛洪让人把疯狗拖来,用斧头劈开狗脑,取出脑子,捣烂以后敷到孩子的伤口上,同时抓了一些药替孩子调养。过了几个月,葛洪再经过那个村子,发现那孩子居然奇迹般地痊愈了,他立即把这件事记录在自己的《肘后备急方》里。

天花和恙虫病的发现

在世界医学历史上,葛洪还第一次记载了两种传染病,一种是天花,一种叫恙虫病。葛洪在《肘后备急方》里写道:有一年发生了一种奇怪的流行病,病人浑身起一个个的疱疮,起初是些小红点,不久就变成白色的脓疱,很容易碰破。如果不好好治疗,疱疮一边长一边溃烂,人还要发高烧,十个有九个治不好,就算侥幸治好了,皮肤上也会留下一个个的小瘢。

葛洪描写的这种奇怪的流行病,正是后来所说的天花。西方的医学家认为最早记载天花的是阿拉伯的医生雷撒斯,其实葛洪生活的时代比雷撕斯要早00多年。葛洪把恙虫病叫做“沙虱毒”。现在已经弄清楚,沙虱毒的病原体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微生物,叫“立克次氏体”。葛洪不但发现了沙虱,还知道它是传染疾病的媒介。他的记载比美国医生帕姆在878年的记载要早00多年。

结核病的最早记载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里面,记述了一种叫“尸注”的病,说这种病会互相传染,并且千变万化。染上这种病的人闹不清自己到底哪儿不舒服,只觉得怕冷发烧,浑身疲乏,精神恍惚,身体一天天消瘦,时间长了还会丧命。葛洪描述的这种病,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结核病。结核菌能使人身上的许多器官致病。肺结核、骨关节结核、脑膜结核、肠和腹膜结核等等,都是结核菌引起的。葛洪是我国最早观察和记载结核病的科学家。

孙思邈(约8~8),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我国唐代著名医学家。他自幼勤奋好学,尤其喜欢研究医学,青年时代就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医生。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感到过去的一些方药医书,浩博庞杂,分类也不妥当,查找很难,等找到药方已来不及医治了。于是,他一方面认真学习前人的经验,一方面广泛搜集民间的药方,着手编著新的医书。经过长期的努力,大约在年,他70多岁时,写成了第一部医书《备急千金要方》30卷,简称《千金要方》。后来,他又在101岁的高龄,写成了第二部医书《千金翼方》30卷,作为对前书的补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