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中国历代科技成就图片 > 第10章 清代按摩导引养生秘法彩图(第2页)

第10章 清代按摩导引养生秘法彩图(第2页)

延伸阅读

张仲景坐堂

张仲景主张医学要不断进步,医生对患者要热情负责。相传,他做长沙太守时也不忘为百姓解除疾苦。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入民宅,也不能随便接近百姓。但他认为只有接触百姓,才能给他们治病,也才能提高医术。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即择定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而专为百姓治病。他堂堂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仔细地给百姓治病。时间久了,形成了惯例。每逢初一和十五这两天,他的衙门前就聚集了许多来自各方的病人等候看病。为纪念张仲景,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店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

第一部针灸学的著作──《针灸甲乙经》

皇甫谧是中医领域“针灸疗法”的创始人,他所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一部影响中国针灸学发展的划时代著作,对后世针灸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远在隋唐时期,就已作为医学教育的必学课本,并被视之为经方。

◆青铜鎏金医用冷却器

◆古代用于急救重病患者时使用的银质工具

延伸阅读

皇甫谧与“洛阳纸贵”

西晋时期,有一个作家叫左思。他年少时,脑子比较迟钝,父亲教他写字,他总写得歪歪扭扭;教他弹琴,他怎么学也弹不出一支像样的曲子来。左思的父亲很生气,指着左思对朋友说:“我这儿子真没出息,学甚么也学不成。”左思听了很难过,从此刻苦读书,终于写成了《三都赋》。他带着《三都赋》的文稿,去拜访当时名气很大的皇甫谧,并希望皇甫谧能举荐他。皇甫谧看了左思的文稿,连声称赞,并答应亲自给《三都赋》写篇序文。《三都赋》传出以后,人们争相传阅,京城里的文人和富豪贵族,都争着买纸来抄写阅读。一时把洛阳城里的纸都买光了,洛阳城里的纸价因此突然大涨。

最早的脉学著作──《脉经》

《脉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是有关脉学知识的一次总结,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国内外影响极大。

《脉经》是魏晋期间著名的医学家王叔和的脉学专著,这部作品将我国脉学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促进了中医诊断学的发展。

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医诊断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在世界医学史上的独特创造。《周礼》、《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古籍中都有关于脉学的记载。但是,这些资料却非常零乱、繁杂,说法很不统一。为了提高脉学的科学性,更好地发挥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王叔和觉得需要将其系统化和规范化,于是,他毅然担起了撰写《脉经》的重任。

王叔和曾做过太医令,他利用这有利的机会,搜求各种脉学资料,旁征博引,采摭群论,然后根据自己的临床体验,按照“百病根源,各以类相从”的方法,分清纲目,依类编排,精心整理,终于在0年完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全书共0卷,97篇,0万余字。

《脉经》的突出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归纳并准确描述脉象

《脉经》第一次对古代医学文献散载的30余种脉名进行整理,总结归纳脉象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种,并准确描述了各种脉象在指下的不同感觉。比如所载:“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以后历代中医著述对于脉象的描述,基本都未离开《脉经》的基本概念。

首开脉象鉴别先河

《脉经》在提出脉象后,紧接着提出浮与芤、弦与紧、革与实、滑与数、沉与伏、微与涩、软与弱、迟与缓八组相类脉,提醒医生要注意脉象的区别对照,对后世医家对脉象的鉴别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确立三部脉法和脏腑分候定位

《脉经》在《难经》的基础上,将寸、尺二部脉法发展为寸、关、尺三部脉法;把《内经》遍身诊脉法之三部加以发挥,解释为掌后脉口寸关尺三部,并以寸关尺三部各有天地人三候,合为九候。这种“寸口三部九候”的提法是最早的。它还提出寸关尺三部左手依次候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手依次候肺大肠、脾胃、肾膀胱的脏腑分配观点,从而使独取寸口脉法在理论与方法上趋于完善,推进了这种简便易行的诊脉法的临床普遍应用。《脉经》的脏腑定位,历代除大小肠、三焦脉位略有歧议外,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中医脉学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论述脉象的临床意义

《脉经》对不同脉象的临床意义也作了大量论述:一是对脉象主病进行原则概括,如“迟则为寒”,“洪则为热”;二是结合脉、证、病机、治疗进行综合总结,如“寸口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血去故也。宜服竹皮汤、黄芪汤,灸膻中”等。这些论述反映出当时的脉象病理研究已达到较高水平,对临床也一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脉经》问世之后,备受历代医学家的重视,隋唐后被列为学医的必读书目,而且对国外医学的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诊脉塑像

◆《脉经》书影

延伸阅读

王叔和姓什么

一般人都认为王叔和原姓王,名熙,字叔和。但据考证,王叔和应姓王叔,名和,是周襄王儿子王叔虎的后代。

清朝名医大家李士材(著有《本草图解》)门下的嫡传弟子尤乘,曾出任清朝太医院御前侍直三年。他在所撰《尤氏(乘)增补诊家正眼》中说:“西晋王叔氏所著脉经,其理渊微,其文古奥,读者未必当下领会,以致六朝高阳生伪诀,得以行于世,而实为大谬。”可见,王叔和确实非“王氏”,而是“王叔氏”。

古代的急症手册──《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我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书中描写的天花症状,以及其中对于天花的危险性、传染性的描述,都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而且描述得十分精确。尤其是用狂犬脑组织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被认为是中国免疫思想的萌芽。

◆杭州葛岭的抱朴道院。相传葛洪在此升天,成了神仙。

◆《抱朴子》书影

延伸阅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