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中国文化遗产资料整理 > 第2章 应县木塔(第3页)

第2章 应县木塔(第3页)

不完全统计有1833座。这一座座碉楼,千姿百态、形态各异,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

50

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堪比斜塔的边筹筑楼

边筹筑楼位于开平市蚬冈镇春一村,是开平市众多独具特色的碉楼中的一座。一走进蚬冈镇春一村远远地就看见一座向东南方向倾斜的碉楼,距离越近发现该楼越倾斜,走到楼边简直有楼要崩塌的感觉,观者叹为观止,仿佛看到了意大利的比萨斜塔。

据当地史料记载,清朝末期,春—村一带因地处开平县蚬冈镇和台山县三八镇交界处,盗贼猖獗,经常成群结队在附近四处掠夺。为防止盗贼抢劫,春一村的村民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自筹资金,在村旁建筑南北中三座品字形的碉楼以防盗贼。其中,南楼5层,中楼6层,北楼7层。在建筑南楼和中楼时较顺利,很快就建好了,但在建筑北楼时,却遇到资金不足和地基松软的问题。

对于资金不足的问题,当时担任施工负责人的黄福兰只好慢慢等待村民边筹资金边施工,致使工程时断时续,建了两年多才建好该楼。为纪念这段艰难历程,碉楼建成后,村民将此楼命名为边筹筑楼。

由于边筹筑楼建设时东南有小水沟,地基出现松软问题,黄福兰将整座碉楼的基础挖深到3米,用大石和混凝土加固地基。然而,在建筑到第3层楼时,整座楼还是向东南方向倾斜了10厘米,这使黄福兰焦急万分,于是他叫人在楼基东南水沟边又打桩又填大石进行补救。可是,此时已无济于事,碉楼还是继续倾斜。在碉楼建筑到5层时,已倾斜了20多厘米。为了掩饰,黄福兰想了个绝妙办法,碉楼顶部按中世纪欧洲平台式风格建筑,在平台四周加建一条台裙,以掩人耳目,使村民一时无法觉察。但随着地基不断下沉,碉楼向东南方向越来越倾斜,竣工不久后住在该楼的更夫要用两块砖头将床铺的东南角垫高才能睡下。

到目前为止,该碉楼的中心线向东南偏离2米多远,倾斜角度达15度。有人测算过,这座碉楼的倾斜程度超过了扶“正”后的比萨斜塔,而“斜而不倾”的现象,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

开平碉楼的特点

开平碉楼融合中西建筑艺术,是多层塔楼式单体建筑,占地面积不大,追求高度,有做为家族住所的居楼、村民集资共建以备应急的众楼和主要用于放哨的更楼。早期建筑材料多为三合土、砖石和木料,后来加入钢筋、水泥、铁板等造价昂贵的进口材料。楼顶有传统硬山顶式、悬山顶式,也有国外不同时期的各种建筑形式、风格。一般来说门窗窄小,铁门钢窗,墙身厚实,墙体上设有枪眼。有的碉楼顶层四角,建有突出楼体的“燕子窝”,从“燕子窝”的枪眼,可以对碉楼四周全方位控制。碉楼顶层设有嘹望台,配备火炮、枪械、铜钟、警报器、探照灯等防卫装置。其建筑风格拥有多种欧式建筑的风姿。

吊脚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式建筑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

大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

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脚楼的历史

封建时代对土家族实行遏制政策,土家人被驱赶到了深山老林,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旧唐书》说:“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加上少田少地,土家人只好在悬崖陡坡上修吊脚楼。

明清时期土司严禁

普通百姓在吊脚楼上加

盖瓦片或者土石,只允

许使用茅草或者杉树皮,俗称“只许买马,

不准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土

52

归流”后才允许盖瓦。普通的吊脚楼三间,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左右两间为生活场所。

根据造型,吊脚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吊脚楼的传说

相传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迁居鄂西,当地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遍地都是。土家先人们搭起的“狗爪棚”常

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宇宙空间观念。土家族的吊脚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包含在人们的生活中。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这里的“乾坤”、“日月”代表着宇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家

族吊脚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更接近,更亲密,从而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53

遭到猛兽袭击。人们为了安全就设置火堆,埋设爆竹,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仍然常常遭受毒蛇、蜈蚣的威胁。后来一位土家族老人想出了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再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空中住房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吊脚楼。

吊脚楼的特点

吊脚楼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还可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吊脚楼的文化内涵

吊脚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

曼飞龙塔,这座独具一格的古塔,表现了傣族人民在建筑技术上的成就,同时,由于飞龙白塔具有缅甸佛塔的风格,还体现了中外建筑技术和文化的交流,有较高历史价值,已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里,佛塔繁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曼飞龙塔。它是西双版纳最著名的佛塔群,又称“金刚宝座塔”。傣语为“塔糯庄龙”、“塔糯”意为“笋

塔”,是大头笋塔之意。还有人因其洁白,唤作“白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