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展示了一种豁达的品格。豁达是对人性的一种肯定,亚里士多德(Aristotel)就曾经说过:“幽默发现正面人物在个别缺点掩饰下的真正本质。我们正是这样不断地克服缺点,发展优点,这也就是幽默对人的肯定的力量之所在。”
在半夜时分有小偷光临,一般不会令人愉快,可是大作家巴尔扎克(Balzac)却与小偷开起了玩笑。巴尔扎克一生写了无数作品,还是常常不免穷困潦倒,手头拮据。有一天夜晚他正在睡觉,有个小偷爬进他的房间,在他的书桌上乱摸。
巴尔扎克被惊醒了,但他并没有喊叫,而是悄悄地爬起来,点亮了灯,平静地微笑着说:“亲爱的朋友,别翻了,我白天都不能在书桌里找到钱,现在天黑了,你就更找不到了。”
幽默显现了一种宽阔博大的胸怀。有幽默感的人大多宽厚仁慈,富有同情心。幽默不是超然物外的看破红尘,幽默是一种积极豁达的人生观念。
豁达不是伟人的专利,普通人也能分享这种修养。中国是“吃”的国度,人口又多,因此餐馆之多,恐怕也是世界第一,餐馆也就成了人们的主要公共活动场所之一。
有一位顾客正在一家小餐馆进餐,吃到一半时,他突然高喊:“服务员,快来呀!”在场的人都吃了一惊,当服务员赶来时,他不慌不忙地朝饭碗里指了指,说道:“请帮我把这块石头从饭碗里抬出去好吗?”
这种幽默得近乎艺术化的表达比起板起面孔的训斥要好上何止百倍。华盛顿(GeorgeWashington)总统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三件事是真实的——上帝的存在、人类的愚蠢和令人好笑的事情。前两者是我们难以理喻的;所以我们必须利用第三者大做文章。”
一天,罗伯特敲开了邻居的门:“请把您的收录机借给我用一晚上好吗?”“怎么,您也喜欢晚间特别节目吗?”“不,我只是想夜里安安静静地睡上一觉。”
幽默不是以居高临下的超然态度来讥讽他人的愚蠢可笑,而是在嘲笑他人的同时,又倾注了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人类可悲本性的哀怜,它是一种内涵复杂的表达。
幽默不只是对眼前种种现象的发现和反应,而又与一种更为抽象的人生观念相关联。幽默引起的不只是哄堂大笑,有时还有苦涩的微笑或含泪的强笑。幽默以悠然超脱或达观知命的态度来待人处世。这与那种以功利观对待人生的态度是格格不入的。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萧伯纳(1856~1950)就把世事看得很超脱:
有一次萧伯纳在街上行走,被一个冒失鬼骑车撞倒在地,幸好没有受伤,只虚惊一场。骑车人急忙扶起他,连连道歉,可是萧伯纳却做出惋惜的样子说:“你的运气不好,先生,你如果把我撞死了,你就可以名扬四海了!”
不是责难,不是“谩骂”,萧伯纳以幽默达观的态度对待冒犯者。
将世事看得超脱的人,观览万象,总觉得人生太滑稽,不觉失声而笑,在这样的不觉失声中,笑不是勉强的。他们眼中的幽默,不管是尖刻,是宽宏,是浑朴,是机敏,有无裨益于世道人心,听它就够了。因为这尖刻、宽宏、浑朴、机敏无不是出于个人真性情,无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超脱与达观。
社交场合中难免会发生冲突,由于某种原因,你必须对朋友当场提出批评时,不妨采取上面这种曲折暗示的方法,这样既能表达你的意见,又能避免短兵相接、激化矛盾,还能表现你豁达大度的良好修养。豁达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幽默能恰到好处地帮你展现这种伟大的品格。
幽默是一种态度
幽默的含义很多,有诙谐意味的,也有调侃意味的。文学上所谓的幽默文学,是指谑而不虐,令人莞尔的文字。
生活中某些人举止潇洒、言谈风趣,往往能一语解颐,消除紧张或尴尬的气氛,我们就说这种人具有“幽默感”。俄国作家赫尔岑(1812~1870)就是一个“具有幽默感”的人。
俄国作家赫尔岑在一次宴会上被轻佻的音乐弄得非常厌烦,便用手捂住耳朵。主人解释说:“对不起,演奏的都是流行乐曲。”赫尔岑反问道:“流行的乐曲就一定高尚吗?”主人听了很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流行呢?”赫尔岑笑了:“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赫尔岑一句幽默的话点出了对方话语的荒诞和浅薄,却又并不尖酸刻薄,而是在笑声中使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人生如演戏,生活如戏台,芸芸众生又如戏中傀儡。如能看破人生的严肃面,自然能以较轻松的态度应付人生。幽默感正是从这种轻松的生活态度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幽默是一种自信
在茫茫人海中,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自己做点什么来让他人理解。在自荐自己有突出特长的时候,也讲究方式、方法,这其中也有一个灵活、机智的问题。
有一位年轻女性挨家挨户推销某部百科全书,而且创下相当惊人的业绩。三年后她成为百万富翁。有人问她是怎么取得成功的。
她回答:“我利用夫妻两人都在家时前去拜访。然后对那位丈夫说明来意,进行推销,尽量声音压得很低,那位太太也会在旁边专注地听每一个字,一般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女人对自己丈夫一言一行的重视,是女性心理复杂化的表现。使女人最动气的,莫过于她所爱的男人与别的女人私语。为了杜绝可能的隐患,她宁愿付出代价。这位女性抓住了女人的心理特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推销,最终获得了成功。
指出可笑的事物,嘲弄一切旧的习俗,就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反抗。弗洛伊德的学说清楚地表明,幽默是不屈精神的化身,是拒绝屈从社会成见的表现。幽默的力量掩盖了失望的假面具,正是这种抗拒、这种掩盖,导致了你的胜利和对方的改变。
弗洛伊德又指出,幽默不是屈从的,它是反叛的。这不仅表示了自我的胜利,而且表示了快乐原则的胜利,快乐原则在这里能够表明自己反对现实环境的严酷性。
在荒诞的故事中,也能因其幽默的力量而增进个人工作的价值。曲折与困惑会带来一份愁苦,如果闷在心里,便会影响身心。如果运用幽默的力量,以轻松、洒脱的方式来排遣这份愁苦,不仅能使愁苦化为云烟,也能因此而带来欢悦的收获。
4月1日是“愚人节”,这一天可以随便开玩笑。有人为了捉弄马克·吐温,在纽约的一家报纸上报道说他死了。
结果,马克·吐温的亲戚朋友从全国各地纷纷赶来吊唁。当他们来到马克·吐温家时,只见他安然无恙地坐在桌前写作。亲戚们马上明白这是怎么回事,纷纷谴责那家造谣的报纸。马克·吐温却幽默地说:“报纸报道我死是千真万确的!不过提前了一些。”
但对于那些恶意中伤他的商人,马克·吐温却用另一种幽默的方式给予了坚决的回击。他这样写道:“有一只母蝇生了两个儿子,她把他们视为掌上明珠。有一天,母子三个飞到一家糖果店,有一个儿子想尝尝橱窗里包装精美的糖果,不料刚落到糖果上,双翅颤抖,一命呜呼。原来糖果公司的产品有毒。母蝇悲痛欲绝,找到一张捕蝇纸大吃大嚼起来。不料,母蝇却没有死,原来捕蝇纸不毒,这是美国捕蝇纸制造厂的产品。”
马克·吐温为民请命的写作态度,是对那些为富不仁的奸商的辛辣讥讽。因此,那些商人对他恨之入骨,经常对他恶语中伤。马克·吐温以他的智慧和幽默为武器,充分运用幽默的力量,使得美国大众深深地喜爱他,因此而获得了成功。
幽默感并不是嘲笑任何事,而是同时能看见一件事情的严肃面和有趣面。无论你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的人,对生活都可以采取幽默的态度。我们若不能领略他人的幽默对我们带来的裨益,也就不太可能以自己的幽默来激励别人。
为了表现我们重视他人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为了通过自己来激励别人,我们为何不与人一起快乐?如果你生活在一个与他人的忐趣、性格格格不入的环境中,就很容易用你的感情逻辑来对待环境,而环境的反馈又加深了你心理上的重负。
如果你这时用本能的、非逻辑的感情去对待环境,周围原先使你压抑的环境就会变得疏散而生动,你看上去也就不再与他人那么格格不入了。也就是说,幽默的力量会使你发现环境的另一面,会发现你的性格、志趣合理性的一面。而承认双方的合理性,加以调适便有可能实现融通,心理上的压抑便会自然减轻或消失。
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个泼妇,常对他发脾气,而苏格拉底总是对旁人自我解嘲道:“有这样的夫人好处很多,可以修炼我的忍耐力,加深我的修养。”
有一次,苏格拉底的老婆又发起脾气来,大吵大闹,很长时间还不肯罢休,苏格拉底只好退避三舍。
他刚走出家门,那位怒气难平的老婆突然从楼上倒下一大盆水,把他浇得像只落汤鸡。
这时,苏格拉底打了个寒战,不慌不忙地说:“我早就知道,响雷过后必有大雨,果然不出所料。”
那位泼辣的妇人也不禁为丈夫幽默的力量所震撼,一下子收敛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