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人类奥秘之细胞的暗战读后感 > 第四章 抗击威胁生命的病魔(第1页)

第四章 抗击威胁生命的病魔(第1页)

肆虐全球的甲型H1N1流感

2009年3月到4月,墨西哥、美国等地相继暴发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据世界卫生组织通报,截至10月28日,北美、欧洲、亚洲等地区甲流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截至目前,累计报告甲流确诊病例40多万,死亡病例5000多例。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全球实际发病数和死亡数远远超过目前这个报告数。

我国卫生部通报,11月3日15时至11月6日15时,我国内地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3437例。截止11月6日,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报告54927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已治愈41605例。重症病例累计176例,已治愈52例,死亡16例。

此次流感为一种新型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为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病毒基因中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因此,最初简单地将其命名为“猪流感”并不准确,反而会让人产生一种误解,那就是感染此种病毒是由于吃猪肉造成的。世界卫生组织(WHO)遂将其重新命名为“甲型H1N1流感”。6月11日,WHO宣布将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升为6级。(4-1-1)

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流)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3天。通常可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咯痰、流涕、鼻塞、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部分病例可出现呕吐或腹泻。约有10%病例可不发热。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病情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

甲流如此之猖獗,危害程度如此之深广,究竟是通过哪种途径传播的呢?甲流的群间传播主要以感染者的咳嗽和喷嚏为媒介,在人群密集的环境中更易发生感染,而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微量病毒可留存在桌面、电话机或其它平面上,再透过手指与眼、鼻、口的接触来传播。感染后一般在一周、或一周多后发病。

为了防止甲流的蔓延,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应该做到: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如无纸巾不宜用手,而是用肘部遮住口鼻;睡眠充足,多喝水,保持身体健康;保持室内通风,少去人多、不通风的场所;提醒家人做饭时生熟要分开,猪肉烹饪至71℃以上,以完全杀死甲型H1N1流感病毒;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有呼吸道感染征状或发烧时,应戴上口罩,并尽早求医;若出现流感征状,切勿上班或上学;如外游途中或回程后出现发烧或类似流感的征状,要马上就医,告知医生有关外游记录;避免接触出现流感样症状的病人;普通家庭还可用酒精为日常用品消毒。(4-1-2)

此外,如果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即可诊断为疑似病例:

1。密切接触者发病前7天内接触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病例,并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的。密切接触者是指在未采取有效防护情况下接触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人群,具体包括:诊断、治疗或护理、探视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人员;与病例共同生活、工作的人员;接触过病例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的人员。

2。发病前7天内曾到过甲型H1N1流感流行(出现病毒的持续人间传播和基于社区水平的流行和暴发)的国家或地区,也包括曾到过明确有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社区,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

3。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甲型流感病毒检测阳性,但进一步检测排除既往已存在的亚型。

日本德岛文理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绿茶中的儿茶素能直接作用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关键部位,从而抑制该病毒增殖。

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增殖过程中,不能缺少核糖核酸聚合酶的作用。研究人员从甲型流感病毒中提取了核糖核酸聚合酶,向这种酶中添加绿茶中比较常见的5种儿茶素成分,结果发现其中两种能令核糖核酸聚合酶丧失功能。

研究人员指出,儿茶素会在肠道内分解,因此仅靠直接饮用绿茶抗病毒的效果不明显。如果能对儿茶素的结构稍加改变,使之不在肠道分解或找到不经肠道就能让人体吸收儿茶素的方法,就有望开发出高效抗击甲型流感病毒的药物。

震撼中国的非典型肺炎

2003年初,我国遭受了“非典”突如其来的袭击,这场疫情危害了我国人民的健康、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阻碍我国社会的进步,这着实令我们为之震撼。在这场疫情中我们既有惨痛的教训,也有宝贵的经验。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统计数字,截至2003年8月7日,全球累计非典病例共8422例,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因非典死亡人数为919人,病死率近11%。其中:中国内地累计病例5327人,死亡349人;中国香港:1755例,死亡300人;中国台湾:665例,死亡180人。(4-2-1)

非典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在未查明病因前,被叫做“非典型性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简称SARS,是一种因感染SARS相关冠状病毒而导致的以发热、干咳、胸闷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系统衰竭,是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病,极强的传染性与病情的快速进展是此病的主要特点。

患者为重要的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此时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血液里病毒含量十分高,并有明显症状,如打喷嚏等易播散病毒。SARS冠状病毒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接触患者的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是一种新出现的病毒,人群不具有免疫力,普遍易感。

此病病死率约在11%左右,主要是冬春季发病。其发病机制与机体免疫系统受损有关。病毒在侵入机体后,进行复制,可引起机体的异常免疫反应,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受破坏,导致患者的免疫缺陷。同时SARS病毒可以直接损伤免疫系统特别是淋巴细胞。

非典型肺炎的名称起源于1930年末,与典型肺炎相对应,后者主要为由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20世纪60年代,将当时发现的肺炎支原体作为非典型肺炎的主要病原体,但随后又发现了其他病原体,尤其是肺炎衣原体。目前以为,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主要包括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军团菌和立克次体(引起Q热肺炎),尤以前两者多见。

“非典”的临床表现与以往不同的是,首先病人高烧、干咳,并且没有一般流感的流涕、咽痛等症状,也没有通常感冒常见的白色或黄色痰液,偶尔病人痰中带血丝,出现呼吸急促的现象,个别病人出现呼吸窘迫综合症。一般情况下,患者发烧时白细胞会升高,而此次非典型肺炎病人白细胞正常或下降。

“非典”到了一定程度以后,症状会和感冒比较好区别,但是在初期的时候,有时候还是非常容易混淆,甚至一部分“非典”病人,开始的时候症状类似于感冒,或者完全和感冒相同,或者有点象流感一样,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因为作为“非典”的病原体来说,不是一下子到肺部的,要经过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到肺部,我们观察的病人,往往是持续的发热,持续三五天,甚至再长的时间,但是在观察的过程中,突然出现病情的转机。病人通常的症状有干咳少痰,个别痰中带血,严重的会呼吸困难。一般感冒病症包括发烧、咳嗽、头痛,可在数日后转好,并且一般没有肺炎迹象。(4-2-2)

潜伏期约为2~12天之间,多数人通常在4~5天就有明显症状。目前大家公认的传播途径是经过呼吸道传播,主要是通过飞沫来传播,特别是近距离接触,咳嗽、喷嚏、病人的分泌物、体液接触所传染;现在又有一些其它情况,直接接触病人后,通过手,再揉鼻子、眼睛等,也是一个传播途径。

在预防“非典”这类传染病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洗手后,用清洁的毛贴和纸巾擦干,不要共用毛巾。

2。注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稳定情绪和避免吸烟,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3。保持办公室和居所的空气畅通,经常打开窗户,使空气流通。勤打扫环境卫生,勤晒衣服和被褥等。保持空调设备的良好性能,并经常清洗隔尘网。

4。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

5。结合自身情况,可适当服用一些抗病毒和预防流行性感冒类药物。

6。尽量不到医院探视高烧不退或肺炎病人,如果一定要探视时必须戴医用口罩,出现症状要及时就医。

7。避免前往空气流通不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由于呼吸道疾病都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咳嗽、随地吐痰都能传染病菌,因此人群密集的地方往往是致病的“高危地带”。

让世界疯狂的疯牛病

疯牛病又称牛脑海绵状病,简称BSE。1985年4月,医学家们在英国发现了这种病,专家们对这一世界始发病例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于1986年11月将该病定名为BSE,首次在英国报刊上报道。10年来,这种病迅速蔓延,英国每年有成千上万头牛患这种神经错乱、痴呆、不久死亡的病。此外,这种病还波及世界其他国家,如法国、爱尔兰、加拿大、丹麦、葡萄牙、瑞士、阿曼和德国。据考察发现,这些国家有的是因为进口英国牛肉引起的。医学家们发现BSE的病程一般为14~90天,潜伏期长达4~6年。这种病多发生在4岁左右的成年牛身上。其症状不尽相同,多数病牛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变化,行为反常,烦躁不安,对声音和触摸,尤其是对头部触摸过分敏感,步态不稳,经常乱踢以至摔倒、抽搐。(4-3-1)

由于欧美各国纷纷用“牛肉骨粉”饲养菜牛,牛发生相同症状并导致大面积播散,故克-雅氏症便以“疯牛病”为人群所知。其致病原称“朊毒体”、“朊病毒”,朊病毒是小团的蛋白质。利用正常细胞中氨基酸排列顺序一致的蛋白进行复制,其过程尚不十分清楚。它是不同于细菌和病毒的生物形式,没有(不利用)DNA或RNA进行复制,目前并无针对性治疗。由于其结构简单之特性,朊毒体的复制传播都较细菌、病毒更快。

199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生物化学家斯坦利?普鲁辛纳(StanleyB。PPrusiner),因为是他发现了朊病毒。在此之前,它曾经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非寻常病毒、慢病毒、传染性大脑样变等,多年来的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它是一组至今不能查到任何核酸,对各种理化作用具有很强抵抗力,传染性极强,分子量在2。7万~3万的蛋白质颗粒,它是能在人和动物中引起可传染性脑病(TSE)的一个特殊的病因。

疯牛病的渊源可以追溯到300年前。那时,人们已经注意到在绵羊和山羊身上患有“羊瘙痒症”。其症状表现为:丧失协调性、站立不稳、烦躁不安、奇痒难熬,直至瘫痪死亡。20世纪6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阿尔卑斯用放射处理破坏DNA和RNA后,其组织仍具感染性,因而认为“羊瘙痒症”的致病因子并非核酸,而可能是蛋白质。由于这种推断不符合当时的一般认识,也缺乏有力的实验支持,因而没有得到认同,甚至被视为异端邪说。1947年发现水貂脑软化病,其症状与“羊搔症症”相似。以后又陆续发现了马鹿和鹿的慢性消瘦病(萎缩病)、猫的海绵状脑病。最为震惊的当首推1996年春天“疯牛病”在英国以至于全世界引起的一场空前的恐慌,甚至引发了政治与经济的动荡,一时间人们“谈牛色变”。(4-3-2)

疯牛病也在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健康。食用被疯牛病污染了的牛肉、牛脊髓的人,就有可能染疯牛病。其典型临床症状为出现痴呆或神经错乱,视觉模糊,平衡障碍,肌肉收缩等。严重时病人最终会因精神错乱而死亡。

人类感染通常是因为下面几个因素:

1、食用感染了疯牛病的牛肉及其制品也会导致感染,特别是从脊椎剔下的肉(一般德国牛肉香肠都是用这种肉制成);

2、某些化妆品除了使用植物原料之外,也有使用动物原料的成分,所以化妆品也有可能含有疯牛病病毒(化妆品所使用的牛羊器官或组织成分有:胎盘素、羊水、胶原蛋白、脑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