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8:要学会管理自己
关键词——自我管理self-mangement?
随着孩子年龄地增长,能力地提高,活动范围地扩大,逐渐会意识到需要管好自己,也就是自我管理,但是,许多孩子由于经验太少,缺乏自我约束的意识,在自我管理上往往表现得不尽如人意。良好的习惯是人生中重要的“链环”,它将伴随理想之舟驶向彼岸,会伴随孩子在人生之路上驰骋,这也正是要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养成自我管理地好习惯的重要原因。
父母若能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习惯,会增强孩子行动的独立性、目的性和计划性,这对于孩子今后生活的幸福和成功无疑是有巨大的帮助的。
孩子的自我管理,有个从被动到主动,从低级到高级,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增高,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也不断增强,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及自我管理水平也随之提高。
比如,韩国人比较喜欢周末全家出游。不管孩子多大,哪怕只有两三岁,父母都会带上他。而且,父母都会让孩子自己走,自己去照顾自己。有时,小孩子爬累了,走不动了,家长们也很少抱起他们,而只是在一边等他们休息一会儿再接着走。韩国父母认为,应该从小就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这样孩子才会学会自我管理。
在生活中孩子能不能管好自己,这是自我管理能力中最重要的。如果孩子无法管理自己的生活起居,很难想像他能够管好其他事情。与上面的事例正成对比,中国的很多父母,往往对孩子照顾有加,使孩子常处于“中心地位”:东西乱扔了,大人来收拾;衣服穿脏了,大人立即洗。这样的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就无法生活了,孩子的未来是让人担忧的,同时给现在的父母一个警示,要从小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里父母要教孩子应该注意一些微不足道的习惯,让他们明白这些习惯会使他们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他们这些微不足道的缺点却像那遮住明月的乌云一样,掩盖了他们原有的美丽与皎洁的光辉。比如,一些小动作、遇到困难就退缩、做事拖拉等等一些会影响孩子形象的坏喜欢。
◎克服自身的惰性
良好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良好的习惯,是一切成功的钥匙。坏的习惯,是通向失败的敞开的门。孩子小的时候,自我管理的能力是较弱的,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必先让孩子学会怎样管理好自己,“自我管理”才有了根基。
学会自我管理,是孩子养成其他好习惯的首要条件,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男女老幼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易受到惰性的影响,而这也正是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主要表现之一。因此我们要让孩子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首先就需要让孩子克服自身的惰性。这种好习惯将使孩子们受益终生。
孔先生的女儿今年十岁了,他说:“最让我担心的,是女儿那个磨蹭的坏习惯。每天放学回到家后,她总是慢悠悠地从书包里拿出书,接着摆在桌子上,然后又磨磨蹭蹭削铅笔,就那么点事,她能用去30分钟。有一天,女儿放学回到家,我和她妈妈都出去了。没有了大人在旁边的唠唠叨叨,女儿更是放肆了,刚写不到几分钟的作业,就开始去找零食吃,吃完后又看了一会电视;然后再拿起笔,写了没多长时间,就又打开音乐,边听边写,慢慢悠悠,写写停停,停停写写。本来一个小时就完全能做完的作业,结果写了三四个小时。”
上述事例中的父母正是没有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而导致现在孩子没有自控能力,凡事要有父母的催促才可以完成。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父母不能急于求成,孩子培养其实也是人格的培养,要从点滴做起。比如培养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头有尾这是很重要的。一般小孩子从小做事情,开始时凭热情,做得挺好,但最后不了了之。父母在这时要引导他们,结果可能是好,也可能是坏,但是你总得把这件事做完。父母可以让孩子从许多的实践机会中培养,比如完成每一次作业,完成父母交代的一件家务事……都要认真地从头到尾把它做完。这样当孩子长大了,遇到困难时,就会克服挫折;顺利的时候,也不会盲目地高兴,半途而废。时间一长,相信孩子就能养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
【父母应该做的事】
1。教会孩子管理自己的生活。有了这种独立、不依靠别人的习惯,孩子们才会适应在现代社会环境中的激烈竞争。
2。教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父母应该要注意不要替孩子做作业或者检查作业——孩子应该自己去做这些事情。一旦父母帮助孩子检查作业了,孩子不但自己不检查作业,反而觉得这是父母的事情,对学习的兴趣也会降低。
3。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父母可以和孩子达成一种协议,当孩子在气愤、想发泄时,父母用某种事先约定好的语言或目光暗示孩子,让孩子及时冷静地想一想,考虑如何文明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从而去掉不文明的语言习惯。
◎生活只能靠自己
不管做父母的如何难以割舍,孩子总是要长大学会独立的。为了让孩子顺利地走向社会,千万不要以父母的视角,罩住孩子的发展,事事为他安排好,走着依赖父母的道路。要知道,无论是谁,在生活中只能依靠自己。
在西方国家,孩子玩耍时,母亲一般都不紧盯着。一旦孩子摔倒了,她们往往只在远处注视,叫孩子自己爬起来继续玩,孩子也很少哭。而我们在国内常见的情况是,孩子玩时,父母亲常常是死盯在孩子后面,大声地喊叫:“别跑!当心摔着!”“别摸!那儿脏!”“别走远了,危险!”等等,喊个不停。当孩子不小心被绊倒时,赶快上去抱起来,又拍又哄。孩子本来并没有哭,反倒大哭起来。这种寸步不离的看管与设置过多的限制,会阻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其各方面的能力,不能随着年龄长大而得到相应提高,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卑、抑郁。在过度保护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优柔寡断,胆小怕事,没有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也缺乏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父母为了让自己安心,就做出种种不适当地限制,剥夺了孩子一切自由活动的机会。孩子只好常常与收音机、电视机做伴,很少与外界接触。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孩子孤僻、懦弱、不合群等不良性格。
在上海,有一位明智的父亲,学校组织学生到离家20公里以外的森林公园活动。他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先教孩子记住从家里到森林公园的路线,再给他一张地图,然后要他一个人骑自行车去。孩子从来没有单独去过这么远的地方,作为父亲,与其他父母一样,当然也放心不下。于是自己也骑车跟在儿子后面,看到儿子不时停下来看地图找路,自己耐着性子默默地在不远处看着,当儿子埋头骑过公园大门却浑然不知时,也没有叫他,让他自己兜了一个大圈子再回到森林公园门口,虽然迟到了一刻钟,但这是他自己独立到达了目的地。
回来后,孩子委屈地说:“人家都是由父母陪着来的,就我一个人孤孤单单地走。”经父亲开导,孩子由委屈而转为自豪,并说:“以后再远一点我也不怕了。”通过这次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的独立活动能力,并使他在实践中增强了自信。
孩子的生活本应是丰富多彩的,学习书本知识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是孩子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回到家里,孩子需要丰富的家庭生活,需要有回到家里的感觉。他们应和成年人一样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动手是日常生活中的“头脑体操”。因此,对于家长来说,为孩子创造自己动手的机会是十分必要的。
【父母应该做的事】
1。自己安排和自己负责。父母千万不能自揽责任包办代替,而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想做的事自己应该安排好,并且学着负责到底。每次注意给孩子这样地提醒、教育和帮助,孩子便逐渐地有了这种“负责”的意识。
2。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孩子。你要了解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所普遍具备的各种能力。知道在什么年龄,孩子应该会做什么事情了,那么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不依赖别人。
3。给予充分的活动自由。孩子的独立自主性是在独立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就应该为他提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4。循序渐进,不随便批评。独立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切不可急于求成,对孩子地发展做出过高地、不合理地要求。也不能因为孩子一时没有达到你地要求,就横加斥责。
5。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你的一举一动,还有你的品质,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独立生活能力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要从小加以培养,首先就要培养他们逐步养成自己照顾自己的好习惯。
★育子必读:自我管理故事
富兰克林出身贫寒,只念了一年书,就不得不在印刷厂做学徒。但他刻苦好学,自学数学和4门外语,成为美国的政治家、外交家、科学家、发明家而文明于世。富兰克林是个普通人,他是怎样走向成功之路的呢?富兰克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就是善于自我管理。具备良好的品德习惯、自我管理和监督,是一切成功的条件。
富兰克林的自我管理从两方面入手的,一是自我时间管理,二是自我品德管理,并辅以严肃的检查。在自我时间管理方面,他把每天的作息时间列成表格,规定自己在何时工作,在何时休息,在何时做文艺活动;在自我管理品德反面,他列举了需要自己培养的13种美德。
1。节制:食不过饱,饮酒不醉。
2。寡言:言必于人于己有益,避免无益的聊天。
3。生活秩序:每一样东西应该有一定的安放地方,每件日常事务应有一定的时间去做。
4。决心:当做必做,决心要做的事应坚持不懈。
5。俭朴:用钱不要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