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影响孩子一生的三句话 > 第4章 做人篇(第1页)

第4章 做人篇(第1页)

习惯21:要对自己充满信心

关键词——自信assuredness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曾有过这样的表述:“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当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反之,一个人如果失去自信心,非常容易被颓废和绝望所困扰,甚至会因此而毁掉自己的一生。因此,自信是孩子必须要养成的做人守则。

自信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动力。古往今来,许多人之所以失败,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无能,而是因为不自信。缺乏自信心的人总是不敢去做事情,也总是难于做好事情。只有相信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才能充分挖掘出自己潜在的能力,从而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在孩子健康成长的道路上,自信心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一课。

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敢于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励自己不断努力,从而获得最终的成功。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卢梭所说的那样:“自信力对于事业简直是一个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就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会抓住一个机会。”?

由此可见,自信已经成为人们成就伟业的先导。具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平庸为神奇,化渺小为伟大,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业绩。

自信对孩子的发展有巨大的作用。如果孩子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处世乐观进取,做事主动积极,勇于尝试,乐于接受挑战;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么他就会在任何事面前表现出柔弱、害羞、恐惧的心理,不敢面对新的事物,不敢主动与人交往,从而失去了很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地发展。而且,长期缺乏自信会让孩子产生“无能”感觉,产生自卑等不良心理,甚至可能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这是所有家长都不愿看到的事情。

◎相信自己的力量

关于自信,拿破仑·希尔说:“信心的力量是惊人的,相信自己,那么,一切困难都将不会是困难的。因为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促使人向上奋进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而必备的、重要的心理素质。”《东方之子》栏目记者采访邓亚萍时问道:“你怎么会每次都获得冠军呢?”邓亚萍举起一个大拇指,说:“我,自信!”可见,自信的力量非常大。?

孩子的自信心地培养和发展是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成熟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它能促使孩子们产生积极主动的活动愿望,大胆探索的精神,同时也促使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和相处,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这是孩子应该具备的良好的心理特征。父母要时时以赏识的眼光看孩子,让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迎接成功的喜悦。

然而遗憾的是,缺乏自信的孩子仍随处可见。一次对全国各地1000余名6岁至12岁孩子所作的专题调查表明,40%的人自称对自己“至少一两个方面完全丧失信心”。他们有的对自己的外貌、身高、体重等生理条件没有信心,有的则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运动水平和交友本领感到悲观。而进一步的调查却证实,实际这些孩子往往不论在外貌还是能力上,都不比一般孩子逊色。

有一句教育名言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不比别人差!”“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是最棒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小学生、中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因此,激发孩子的自信,让孩子挺起自信的胸膛,是父母应该重视的问题。?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自信的习惯呢??

【父母应该做的事】

1。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

那种事事依赖、处处顾惜的孩子总是期待照顾,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因此,当孩子第一次学着自己上街买东西时,要放手让他去买,虽然他有可能会把钱丢失,也可能买回不称心的东西,但是这比起孩子形成自信心方面的收获来说,这些损失算不了什么。不要不相信、不放心孩子会独立地去完成一件事情,不要剥夺他们尝试的机会,为了让孩子不做错事而过分限制孩子是不可取的。包办代替只能造成孩子的无能和过分依赖。事实上,孩子的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了不起的成功,会给他增添一份自信。

因此,父母从日常生活入手,适时、适宜地提出他们力所能及或稍克服困难就获得成功的要求,给予独立锻炼的机会,才能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建立真正的自信心。

2。相信孩子的能力并给予鼓励

自信心可使孩子不怕困难,积极尝试,奋力进取,取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争取更好的成绩。鼓励、赞扬对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是很有益的。在孩子做事之前,家长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当孩子取得了一点进步之后,可以这样鼓励孩子:“你比上次进步了”,“跌倒了,自己爬起来”,“你能做好”,“我们再试一次”,“你能行”等等。

总之,父母要采取信赖、欣赏的态度,多说鼓励话。因为父母的每一声赞许犹如一束阳光,温暖孩子的心田,每一位孩子,不论其个性品质如何,成绩如何,无一例外地都渴望得到父母地重视、肯定,都渴望照耀到鼓励、赞许之春日阳光,特别是那些对自己缺乏自信的孩子。孩子如果能经常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扬,这会使他们兴趣盎然,信心百倍,情不自禁地向前努力,也能满足其潜在的争强好胜的欲望,增强其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找到自己的优点

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自信,即使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确不如别人,但如果经过努力,很有可能会在另外一些方面胜过他人。面对自己的不足时,关键要能够扬长避短。一个身体素质不太好的人就不要对自己在体育方面有过多的期望,适当地转换一下我们的思维方式,很可能我们会在心智活动方面发现自己的特长。俗话说得好“条条大道通罗马”。走向成功的路有很多,不可能因为某一方面的失利而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或许没有什么比自信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了。自信可以帮助我们冲破困难的阻挠,远离失败的痛苦。生活中,信心不足会使我们丧失许多本属于自己的机会。信心不足,会使本来能做好的一些工作半途而废。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见一些优秀学生考场失利,一些成名运动员在大型比赛中发挥失常,其实这都是对自己自信不足地表现,由此而产生了不良后果。树立信心,并不是让人盲目乐观,真正的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充分肯定的评价之上。只有真正意识到了自身的某些优点,我们才能真正树立自信心。

【父母应该做的事】

1。培养孩子的特殊才能。特殊的才能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来培养孩子的一些特长,让孩子通过发挥特长树立起信心。父母也可以通过展示孩子的特长,让其他人来认可孩子的能力,这样更能提高孩子的信心。?

2。?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虽然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但是完全可能在其他方面超过别人。这时,父母还可以教孩子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法进行自我激励,如“我一定能行的。”这些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让孩子从对某件事的良好感觉中扩散出去,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

3。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参加课外活动,让他们在学业之外,培养其他的兴趣与爱好;鼓励孩子参加社区义工活动,让他们多接触那些需要别人关爱帮助的人群,这些都增进孩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4。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必须与老师配合,让孩子在学校也得到成功的机会,得到鼓励而不是贬抑。

?5。随时巩固孩子的自信。巩固孩子的信心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当父母看到孩子因不断成功而树立起信心时,千万不能以为大功告成,更要不断鼓励孩子,巩固其自信心。孩子只有在不断的鼓励中,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来树立起自信。

6。允许孩子犯错误。父母总是对孩子的错误非常在意,事实上,犯错误对孩子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孩子如果不犯错误,他就永远不可能成长。

7。父母在鼓励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发自内心,千万不要对孩子怀有不认可的态度。

★育子必读——自信故事

马俊仁以前只是一名体育教师,他总结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了王军霞、曲云霞等一批世界冠军,让世人为之震惊,而他自己在成绩面前也表现得十分自信,特别是当“马家军”由于诸多因素突然解体时,马俊仁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顽强克服了自身疾病的困扰,重新踏上征程,终于在“八运会”上再创辉煌,这不能不使人对他表示由衷的佩服。“马俊仁现象”说明:自信一方面来自于自身的实力和清醒的自我认识,另一方面,自信又能增强自身的实力,不断地提升自己。

所以我们应从自身做起,克服、消除自卑,发现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保持自信,突破自我,使自己脱胎换骨,这样就能成为“常胜将军”。

孩子,我要对你说

1。你若说服自己,告诉自己可以办到某件事,假使这事是可能的,你便办得到,不论它有多艰难。相反的,你若认为连最简单的事也无能为力,你就不可能办得到,而鼹鼠丘对你而言,也变成不可攀的高山。

2。“不可能”这个词,只在愚人的字典中找得到。

3。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习惯22:要快乐的面对生活

关键词——乐观optimism

所谓“乐观”,就是“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结果”。儿童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乐观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征,还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心理免疫力。乐观的孩子不易患忧郁症,他们也更容易成功,身体也比悲观的孩子更健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