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才会有一个正直、谦虚的胸襟,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喜爱。礼貌需要经过长期逐渐培养才能形成,所以应从小培养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助人为乐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根据他们多年的经验和良好的行为和影响,教孩子们如何懂得礼节。例如,当孩子向其他的孩子借玩具时,父母应教孩子说:“请借给我一些玩具玩,好吗?”“谢谢您。”等有礼貌的话,通过不断教育,反复地练习和巩固,就能使有礼貌地言行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
另外,对于孩子的礼貌行为及时给予赞许和夸奖,使孩子养成懂礼貌的好习惯。如果孩子为大人做了事,比如拿双拖鞋,倒杯水,家长应该及时就对他表示感谢并夸奖他:“谢谢!真懂事。”或许孩子在当时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并没多大感觉,但是父母的赞赏,会诱导他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注意礼貌。
只要父母认真负起责任,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孩子的礼貌行为,就能使我们的下一代都成为懂礼貌、讲文明的新人。比如:
妈妈带着田田一起去买东西,田田对阿姨说:“阿姨,请帮我拿一瓶牛奶。”买了牛奶,妈妈就趁机启发他:“你看这么多人买东西。为什么阿姨先给你拿,并不是因为你小,是因为你说了‘请’字,阿姨听了高兴”。在公交车上,妈妈让田田给老奶奶让座。过后,妈妈又对他说:“你看周围的叔叔阿姨都在看着你,那是夸你呢,还有你后头有个小弟弟也学你的样子给老爷爷让座”。
【父母应该做的事】
1。对于“对不起”、“谢谢”、“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的使用,父母应该时刻作为孩子的榜样。告诉孩子当他需要什么东西或当别人帮助了他以后,他需要友好的语言作为回报。如果孩子忘记了礼貌用语,可以提示孩子。
2。直接告诉孩子友好的方式使别人有好的感受,大家都会喜欢有礼貌的孩子。同样的,可以告诉他不礼貌、粗鲁的方式会使人感觉不舒服不会被大家接受和喜欢。
3。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孩子是否讲礼貌的行为,大多来自父母平时的言传身教。因为,孩子最早是从父母处学习文明礼貌的。父母品德的好坏、言行举止是否得体,直接地影响着孩子良好行为品德的形成。一对好父母是一所优秀的好学校,是孩子的精神财富。要培养一个讲文明、懂礼貌,品格健全的好孩子,还需要做父母的多反省自己地言行。
如果父母要求孩子做到文明有礼,首先就得要求自己做到这一点;如果做父母的表现得自私、刻薄、行为粗鲁、爱挑衅,孩子迟早就会有样学样。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榜样,如果家长不讲礼貌,又怎能期望孩子有礼貌呢?
◎◎小节不拘伤大雅
俗话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坏习惯不论大小,都应坚决摒弃,以免小节不拘伤大节。
所谓文明礼貌,就是人们合乎社会规则而且化为习惯的行动及做法。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习惯一旦形成,用不着记忆就能很容易很自然的发生作用。”习惯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其文明礼让习惯。
父母首先必须教育孩子懂礼貌。而礼貌,又是通过动作与语言的运用来表现的。如果只知道“应该”对人尊敬有礼貌,而不懂得“如何做”才能体现礼貌,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在教育孩子待人接物方面,父母应成为孩子的老师。
试想一下,当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同事家做客,大家都围坐在餐桌旁准备就餐时,孩子一个人手拿筷子敲打碗盏或者茶杯;大家尚未开始用餐,孩子一个人把餐桌搞得一片狼藉;不等喜欢的菜肴转到自己跟前,就伸长胳膊跨过很远的距离甚至屁股离座挑食菜肴;喝汤时“咕噜咕噜”、吃菜时“叭叽叭叽”作响;用餐尚未结束,饱嗝已经连连打出,等等这些习惯都可看出一个人不拘小节。也正是这些小姐表现出了孩子们不懂得礼貌。这样的场面相信是每个家长都不愿发生的。
【父母应该做的事】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有必要教给孩子一些文明礼仪。
1。有些孩子爱当众搔痒,这纯粹是出于习惯且无意识,只要他稍一坐停就不断用手在身上东抓西挠,这是不好的习惯,家长应帮助孩子尽量克服。
2。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人,对发自别人体内的声响都不太欢迎,甚至很讨厌。诸如咳嗽、喷嚏、哈欠、打嗝、响腹、放屁等等。有些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不断哈欠或者连连放屁,竟然也不脸红。像这样就是很不好的习惯了,应当注意改正才是。
3。随地吐痰,也是一种令人侧目的坏习惯。有些孩子随意将痰到处乱吐。甚至在水泥和木头地板上也如此,这确实是种令人作呕的不文明行为,家长应注意。
★育子必读:礼貌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人,他从洛阳到杭州。因为迷失方向,就向路旁的一位老者问路,他开口直呼:“老头儿,到杭州怎么走?还有多少里?”老者见这人无礼,心中不悦,顺口答道:“到杭州走中间那条路,里程大约七八千丈。”这人感到很奇怪,大惑不解地问:“老头儿,你们这里真奇怪,路程讲‘丈’而不讲‘里’?”老人冷冷地回答:“我们这地方一向讲礼(里),因为来了一个不讲礼(里)的人之后,就再也不讲礼(里)了。”这人听了之后,十分羞愧,无言以对。
孩子,我要对你说
1。礼貌建筑在双重基础上:既要表现出对别人的尊重,也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2。有两种和平的强大力量,那就是法律和礼貌。
3。讲礼貌不会失去什么,却能得到一切。
4。待富贵人,不难有礼,而难有体;待贫贱人,不难有恩,而难有礼。
习惯16:学会与他人合作
关键词——合作cooperate
一个懂得合作精神的孩子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懂合作的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麻烦,产生更多的困难,而无所适从。与人合作的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目前由于孩子中独生子女数量大大增加,任性、脾气大、与人合作能力差成为孩子中大多数人心理品质上的弱点。有些家长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对他们百依百顺,使这些孩子只知道自己,很少想到别人,逐渐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状态。正是这样的心理状态,会让孩子在日益激烈地竞争中处于下风,因此家长尤其要注意应该从小就教会孩子如何与他人合作。
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首先要给孩子一些思想准备,对家务劳动与家庭生活进行一些讨论是必要的:关于孩子的年龄与做事的能力,关于大家生活在一起应相互帮助,关于每个人应负的责任,随后便是列出家庭生活所包括的劳动项目等。这本身对孩子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知道维持一个家庭的正常生活需要花费多少劳动,因而体会到父母的辛苦。这样的讨论会在孩子们心中建立起家庭是一个生活团体的概念,每个人都要各司其职,相互帮助,才能生活圆满。
◎◎喜欢上合作
家长们最头痛的问题可能就是如何才能让孩子与自己合作。有很多事情是必须要孩子亲自来做的。如果家长想等到孩子自己主动想要跟你合作,这也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家长需要一套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够改变孩子的不合作行为。鼓励孩子自愿跟你合作,甚至喜欢上与你合作。这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与坚持不懈地毅力。一旦家长在方法上做了一些调整,你就会发现,你不再需要用“威胁”、“恐吓”的方式来逼迫孩子做一些事情,甚至对你提出地要求。孩子们是十分乐意合作的。
【父母应该做的事】
1。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家庭环境的创设是在父母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下才能形成。一个民主宽松平等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造就活泼开朗的孩子,而在这种氛围中孩子愿意、也乐于合作,然而在一些家庭中家长往往不尊重孩子,以不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要么强制压服,要么宠爱有加。现在,许多父母十分疼爱孩子,可家教观念上的偏差,方法上的不当而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孩子,使孩子变得任性、无理、与你对着干,拒绝与家长的合作。有的家长过分专制、严厉,孩子顺从得像只“小绵羊”,对家长的某些要求虽然不满,但还是被动合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听到家长这样对孩子说:“你这个孩子就是不肯听话!”经常受到父母否定孩子往往会拒绝听从父母的任何要求。作为家长,当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议和主张时,应予以尊重和理解。这样,他们也就会懂得对别人合理的、正确的要求应该予以合作的道理。这对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是至关重要的。
2。不要对孩子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比如:“如果有人帮我打扫一下,我会很高兴的。”
3。使用“条件”。让孩子知道做事的顺序:先工作;后玩耍。
3。给孩子提供一些选择:“你是愿意先拖地,还是先擦干盘子?”也可以让孩子选择做事的顺序。“你想先做什么呢,换上睡衣还是刷牙?”
4。用幽默来赢得合作。一些愚蠢的动作可以缓解紧张的气氛,并让孩子愿意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