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卓越管理的88个黄金定律 第一章课后分享 > 第五章 团队意识协作精神是取胜的有力保障(第2页)

第五章 团队意识协作精神是取胜的有力保障(第2页)

美国一起杀人案也体现了华盛顿合作定律。1964年3月,在纽约市克尤公园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的谋杀案。凌晨3点,一位年轻的酒吧女经理受到凶手追杀,在长达半个小时的作案过程中,受害者不停地呼救奔跑,有38户居民听到或看到了,但仅仅是听到了和看到了,没有一个人出来阻止,甚至连一个举手之劳的报警电话也没人打。这件事并非简单地可归纳为人性的异化和冷漠,而是有深刻的心理学背景。当出现紧急情况时,正是因为有其他目击者在场,才使得每一位旁观者都无动于衷,而更多的是在看其他旁观者的反应!这是一种制度性的缺陷,也就是说这样的事情会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重复发生,这就是可怕的华盛顿合作定律。

任何一个团体都免不了存在勾心斗角的现象,即“办公室政治”。甲今天说了几句不该说的话让乙很没面子,下次乙找个机会打甲的小报告,却被甲的朋友丙听见了,丙在工作中就故意对乙使绊子,这样又无意中损害了丁的利益等等——这个打结的线团会越缠越大。“办公室政治”是引起内耗的主要原因,也是华盛顿合作定律的最直接表现。

社会学家认为责任不清是华盛顿合作定律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对于一个组织来说,进行详细的职务设计是绝对必要的,只有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才能抑制华盛顿合作定律现象的发生。

员工们可能从不同的渠道都注意到了相同的问题,但在没有专人负责、职责没有落实的情况下,他们的工作必定被动。市场复杂多变,每一个环节,各环节中的每一个要点都可能发展成为影响成败的关键。

华盛顿定律现象之所以发生,并不是由于组织中没有一个好员工,也不是由于每个人都喜欢相互推诿、敷衍了事。也许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人们没有明确自己的责任与分工,缺乏团队合作精神。21世纪是一个合作的时代,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真诚合作的重要性,正在努力学习合作,避免华盛顿定律在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发生。

智慧悟语

合作是一个问题,怎样合作也是一个问题。作为管理者必须坚持向管理要效益的方针,从建立管理制度入手,形成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奖罚分明的管理机制;同时,不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建立一个有利于人才竞争、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舞台。

49。米格—25效应:优化员工内部结构

定律概述

前苏联研制生产的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以其优越的性能而广受世界各国青睐,然而,众多飞机制造专家却惊奇地发现:米格—25战斗机所使用的许多零部件与美国战机相比要落后得多,而其整体作战性能却达到甚至超过了美国等其他国家同期生产的战斗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米格公司在设计时从整体考虑,对各零部件进行了更为协调的组合设计,使该机在升降、速度、应激反应等诸方面反超美机而成为当时世界一流的战斗机。这一因组合协调而产生的意想不到的效果,被后人称之为“米格—25效应”。

米格—25效应指,事物的内部结构是否合理,会影响其整体功能的发挥。结构合理,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结构不合理,整体功能就会衰减。管理者只有注重整体利益,才能凝聚整体的力量,才能实现团队的整体能力大于所有个体能力之和。

从哲学高度看,“米格—25效应”是质量互变规律的生动体现。事物的质变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量的积累;一是结构的变化。两者都能使事物发生质的飞跃。碳(C)原子的空间排列不同,其物理性质也就截然不同:金刚石坚硬无比,石墨则柔软细腻。田忌与齐威王赛马,是结构变化引发质变的一个经典。田忌三战三败后,请军事家孙膑点拨,以同样三匹马复赛,结果二胜一负,反操胜券,只因排序的调整,即结构的变化。

恩格斯讲过一个法国骑兵与马木留克骑兵作战的例子:骑术不精但纪律很强的法国兵,与善与格斗但纪律涣散的马木留克兵作战,若分散而战,3个法兵战不过2个马兵;若百人相对,则势均力敌;而千名法兵必能击败一千五百名马兵。说明法兵在大规模协同作战时,发挥了协调作战的整体功能,说明系统的要素和结构状况,对系统的整体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

善于运用米格-25效应并取得成功的是绿茵场上的德国队,德国球员就像军人,纪律严明,谨慎细致,不管是在落后、领先、僵持的情况下,总是保持着统一的基调,按部就班的寻找机会,不到最后一刻绝对不放弃比赛。英格兰前著名先锋莱因克尔曾说过:“足球就是11人对11人的运动,最后取得胜利的总是德国人”。荷兰教父克鲁依夫也有同样的见解:“都说荷兰飞人,但是真正能跑是德国人,他们简直可以不停地以一个频率一直奔跑。”这两位都曾经是德国队的有力对手,靠团队协调,德国队屡屡创造骄人战绩。

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复杂和微妙得多,人与人很像方向各异的能量,相互推动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而团队很容易患上了五种机能障碍:缺乏信任、惧怕冲突、欠缺投入、逃避责任、无视结果。它们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实际上它们会产生连锁反应,共同形成一个模式,这使得它们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成为团队的致命杀手。

在微软,有许多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经济独立的百万富翁仍卖命地为微软工作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完全超越了自我的团体意识。正如比尔·盖茨在谈到这种团队意识时所说的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这种共创卓越的团队意识营造了一种刻苦向上的创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人们的开拓性思维不断涌现,员工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微软,你永远不是一个人,你会时刻感觉到合作的魅力。

人类思想和观点上的交流与碰撞,是结构变化促成质变的高级形态,是“米格—25效应”价值的高级体现。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提炼的“集思广益”思想。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对此给予了极高评价,他认为,“集思广益”是人类最了不起的能耐,不但可以创造奇迹,开辟前所未有的新天地,还能激发人类的最大的潜能。常见的情况是,人们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一次就有可能产生独自一人10次才能完成的思考和智慧联想。

尊重差异是脑力合作、集思广益的本质。只有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脑中所想的不同世界,才能相互吸收有益的东西,弥补各自的不足,做到资源整合,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重要作用。

智慧悟语

松下幸之助说:“一个人的智慧终究是有限的,无论多么执着、多么努力,他可以发挥出来的永远只是一个人的力量,只能完成一些小事,而永远也不足以成就伟大的事业。”管理者只有注重整体利益,才能凝聚整体的力量,才能实现团队的整体能力大于所有个体能力之和。

50。凝聚效应:增强凝聚力,提高企业活力

定律概述

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曾就“群体凝聚力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这一课题进行过试验:在别的因素保持不变的状态下,企业的凝聚力越大,企业就越有活力,这个企业的生产效率也就越高。这个试验的结果提示管理者注意,必须在群体凝聚力提高的同时,加强对群体成员的思想教育和诱导,克服群体中可能出现的消极因素,这样才能使群体凝聚力成为促进工作效率的动力。对群体成员的思想教育和诱导是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集体可以满足人们成就的需要。人们普遍具有一种探索、创造并且取得成就的需要,当通过努力,在某个方面取得成绩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就会感到精神上的满足。然而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能够得到集体中成员的帮助和支持,他们不仅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集体的力量、魅力,更会在集体的帮助下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集体中,人们不仅得到多种需要的满足,同时还逐步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只有每个成员都对集体负责,主动承担集体义务,逐渐形成集体意识,产生集体责任感、荣誉感的时候,集体才真正具有凝聚力,才能产生凝聚效应。需要指出的是,凝聚效应也具有两重性,要防止狭隘小团体思想的产生。

日本的松下公司就非常重视企业凝聚力的作用。早在1945年,号称“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就提出:“公司要发挥全体员工的勤奋精神”,并不断向员工灌输“全员经营”、“群智经营”的思想。为打造坚强的团队,在20世纪60年代,松下电器公司会在每年正月的一天,由松下带领全体员工,头戴头巾,身着武士上衣,挥舞着旗帜,把货物送出。在目送几百辆货车壮观地驶出厂区的过程中,每一个工人都会升腾出由衷的自豪感,为自己是这一团体的成员感到骄傲。

在给全体员工树立一种团队意识的同时,松下公司更是花大力气发动每一个工人的智慧和力量。为达到这一目的,公司建立提案奖金制度,不惜重金在全体员工中征集建设性意见。虽然公司每年颁发的奖金数额巨大,但正如公司劳工关系处处长所指出的:“以金额来说,这种提案奖金制度每年所节省的钱超过给员工所发奖金的13倍以上。”不过,松下公司建立这一制度的最重要目的,并不在节省成本上,而是希望每个员工都参加管理,希望每个员工在他的工作领域内都被认为是“总裁”。

正是因为松下公司充分认识到群体力量的重要,并在经营过程中处处体现这一思想,所以松下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把工厂视为自己的家,把自己看作工厂的主人。纵使公司不公开征集,各类提案仍会源源而来,员工随时随地——在家里、在火车上,甚至在厕所里,都会思索提案。

松下公司与员工之间建立起可靠的信任关系,使员工自觉地把自己看成是公司的主人,产生为公司作贡献的责任感,焕发出了高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松下公司因此形成了极大的亲和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公司不但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家用电器公司,而且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大型跨国公司,其产品品种之多,市场范围之广,成长速度之快和经营效率之高都令人惊叹!

团队凝聚力是保证团队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团队丧失凝聚力,就会像一盘散沙,难以维持下去,并呈现出低效率状态;而凝聚力较强的团队,其员工工作热情高,做事认真,并不断的有创新行为,因此,团队凝聚力也是实现团队目标的重要条件。

作为团队领导人,在给予每位成员自我发挥的空间的同时,还要破除个人英雄主义,搞好团队的整体搭配,形成协调一致的团队默契;同时还需努力员工懂得彼此之间相互了解、取长补短的重要性。如果能做到这些,团队就能凝聚出高于个人力量之和的团队智慧,随时都能创造就出惊人的团队绩效。

智慧悟语

21世纪是一个团队至上的时代,所有事业都将是团队事业,单纯依靠个人的力量已经不能取得可喜的成绩。这就需要一种团队凝聚力,只有拥有了一支具有很强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拥有了一批彼此间互相鼓励、支持、学习、合作的员工,企业才能不断前进、壮大。

51。木桶定律:注重团队中的薄弱环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