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说明:
日本理光株式会社是国际一流光学仪器企业,人才济济。然而,领导层却决定选用争强好胜、经常和下属发生冲突的市村清作为总经理。
市村清被员工们私下里称为“刺儿头”,任命他当总经理的消息一经公布,在理光社上下引起轩然大波。市村清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上任后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依旧是得理不让人。因此,还是不断与下属发生争吵和摩擦。员工们有的不服、有的嫉妒、有的干脆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市村清的内心非常痛苦,他知道自己的身份变了,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可是这种直来自去的性格老是改不掉。怎样做一个大公司的总经理才算合格呢?他决定去拜访一位前辈。
一天,他毕恭毕敬地坐在前辈面前请教:“您说像我这样性格刚烈的刺儿头,是否不适合当领导?”
“难道你想变成一个八面玲珑、见风使舵的人吗?”前辈一针见血地问道。
“我想是的,这样可能会好一些。”市村清小心地答道。
“不行,那绝对不行!”前辈严肃地说。“如果你磨去棱角,真的变成一个处事圆滑,一团和气的人,那你就和别人没有什么区别了,你就不是市村清了。与其谨慎地纠正缺点,还不如勇敢地发挥长处,这才是增强领导能力的上策。”
接着,前辈又为市村清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你就像日本的一种糖球儿,浑身满是棱角,还有许多小凹坑;如果把棱角凹坑磨去,是可以变成一个圆糖球儿,但那是个小糖球儿。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阅历不断丰富,把自己的缺陷填满,你就会变成一个更大的糖球儿即是一个成熟的领导者,你和普通员工的素质差别就更大了。”
前辈的一席话,使市村清豁然开朗。回到公司后,他感到干劲更足了,魄力更大了。在他担任总经理的日子里,他把理光企业经营得有声有色,而自己也逐渐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领导者。后来,市村清被提升为会社社长。
5.蓝斯登定律:去做你下级的朋友吧,你会有更多的快乐
内容:给员工快乐的工作环境,跟一位朋友一起工作,远较在父亲之下工作有趣得多。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蓝斯登
有很多公司管理者,比较喜欢在领导岗位上板起面孔,做出一副父亲的模样。他们大概觉得这样才能赢得下属的尊重,树立起自己的权威,从而方便管理,其实这是走入了管理的误区。现代人的平等意识普遍增强了,板起面孔不能真正成为权威!放下你的尊长意识,去做你下级的朋友吧,你会有更多的快乐,也将使工作更具效率、更富创意,你的事业也终将辉煌!你给员工快乐的工作环境,员工给你高效的工作回报。
案例说明:
亨氏公司是美国一家有世界级影响的超级食品公司,它的分公司和食品工厂遍及世界各地,年销售额在60亿美元以上,其创办者就是亨利·海因茨。
亨利于1844年出生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很小就开始做种菜卖菜的生意。后来,他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亨氏公司,专营食品业务。由于亨利善于经营,公司创办不久他就得到了一个“酱菜大王”的称誉。到1900年前后,亨氏公司能够提供的食品种类,已经超过了200种,成为美国颇具知名度的食品企业之一。
亨氏公司能取得这样的成功,与亨利注重在公司内营造融洽的工作气氛有密切关系。在当时,管理学泰斗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盛极一时。在这种科学管理方法中,员工被认为是“经济人”,他们惟一的工作动力,就是物质刺激。所以,在这种管理方法中,业主、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是森严的,毫无情感可言。但是,亨利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金钱固然能促使员工努力工作,但快乐的工作环境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作用更大。于是,他从自己做起,率先在公司内部打破了领导者与员工的森严关系:他经常到员工中间去,与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工作的想法,了解他们的生活困难,并不时地鼓励他们。亨利每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就谈笑风生,其乐融融。他虽然身材矮小,但员工们都很喜欢他,工作起来也特别卖力。
有一次,他出外旅行,但不久就回来了,这让员工们很纳闷。于是有个员工就走上前去追问原因。亨利略带失望地说:“你们不在,我感觉没啥意思!”接着,他安排几名员工在工厂中央摆放了一个大玻璃箱——在这只玻璃箱里,有一只巨大的短吻鳄!
亨利面带微笑的说:“怎么样,这家伙看起来很好玩吧?”在当时,如此巨大的短吻鳄并不容易见到。围拢过来的员工们在惊愕之余,都高叫着有趣。亨利接着说道:“我的旅行虽然短暂,但这是我最难忘的记忆!我把它买回来,是希望你们能与我共享快乐!”
6.托利得定理:宽容不仅是给别人机会,更是为自己创造机会
内容: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提出者:法国社会心理学家托利得
对于一个企业,领导者的心胸应宽广能容纳百川。但宽容并不等于是做“好好先生”,不得罪人,而是设身处地地替下属着想,这样的领导不是父母官,也称得上是一个修养颇高的领导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宽容,宽容不仅是给别人机会,更是为自己创造机会。同样领导者在面对下属的微小过失时,则应有所容忍和掩盖,这样做是为了保全他人的体面和企业的利益。
案例说明:
1947年的一天,一千中年人走进托马斯·约翰·沃森的儿子小沃森一个IBM第二任总裁的办公室,他瞧了一眼小沃森,毫无顾忌地嚷道:
“我没有什么盼头了,销售总经理的差事丢了,现在干着没人干的闲差……”
此话怎讲呢?
这个人叫伯肯斯托克,是IBM公司未来需求部的负责人。他是当时刚刚去世的IBM公司第二把手柯克的好友。因为柯克与小沃森是对头,肯斯托克心想:柯克一死,小沃森肯定不会放过他,与其被人赶走,不如主动辞职,闹个痛快。
伯肯斯托克知道小沃森与他的父亲一样,脾气暴躁,也很要面子,假若哪位职工敢当面向他们发火,那么,其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奇怪的是,小沃森显得非常平静,脸上还有一丝笑意。
伯肯斯托克有点紧张了。不是因为害怕,而是有点摸不着头脑了。
“如果你真行,那么,不仅在柯克手下,在我、我父亲手下都能成功。如果你认为我不公平,那么你就走;否则,你应该留下,因为这里有许多机遇。”
“如果是我,现在的选择就是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