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小糊涂大智慧52度价格表 > 第六章 忍让小糊涂洒脱一生大智慧(第2页)

第六章 忍让小糊涂洒脱一生大智慧(第2页)

法国有位农学家,在德国吃过土豆,很想在法国推广种植这种作物,但他越是热心的宣传,别人越不相信。医生认为土豆有害于人的健康,有的农学家断言种植土豆会使土地变得贫瘠,宗教界称土豆为“鬼苹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这位一心推广土豆种植的农学家,终于想出一个新点子。在国王的许可下,他在一块出了名的低产田里栽培了土豆,由一支身穿仪仗队服装的国王卫兵看守,并声称不允许任何人接近它,挖掘它。但这些士兵只在白天看守,晚上全部撤走。人们受到禁果的引诱,晚上都来挖土豆,并把它栽到自己的菜园里。这样,没过多久土豆便在法国推广开了。这个推广土豆种植的主意获得成功,就得益于情境的巧用。直言土豆好,人们不信;由皇家种植,国王卫兵看守,暗示的情境意义即:是贵重物品。由此诱发了人们占有的欲望,加之栽种后亲自品尝与体验,确信有益无害,就会完全接受了这种作物。这里交际情境的魅力,就在于利用了人们的好奇心理,睁一眼,闭一眼,创造了一个使人接触土豆的契机,所以产生了可喜的效应。

生活中也是这样。俗话说得好: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如果我们总是睁大眼睛,就像两眼球是显微镜似地观察、计较别人的缺点和不足,那么,我们永远不会满意对方,我们会嫌弃、厌恶别人,就处理不好与同学、同事、朋友、亲人、爱人的关系了,会破坏起码的团结关系,会失去朋友,甚至失去亲人和爱人。如果我们闭上一只眼睛,以一份宽容的心看待别人的缺点和不足,给别人一份信心,给自己一份轻松,生活就变得可爱多了。

有个孤儿被一个目瞽的算命先生收做徒弟,某日一枚银元掉落地上,徒弟刚伸手,却让师傅抢先一步拣去。于是西洋镜看破,原来师傅的看不见是假的!师傅说,伪装是为了生计,为了这生计你又不得不伪装。你看,那个女人手持药方,步履匆匆而神色慌张,你就知道她家里人得了急病;那个男人大腹便便,讲话打哈哈,你就猜出是位当官的。如此,替人算起命来就容易多了。徒承师业,这孤儿后来也装成瞎子,戴上一副墨镜周游四方,号称“瞎半仙”。在他的算命生涯里,找他算命的可谓三教九流都有,有秘书陪同的官员,也有官员陪同的更大官员,有身边人替他付算命钱的,也有自己从一只“红包”里抽出钱来的。反正人家都以为他是瞎子,只会闭眼替人算命,不能睁眼看这现实世界。事实上某些人在他眼前一站,他就认出是谁了。对其中的某位,“瞎半仙”或许会在肚子里直笑:昨天我在电视上看你口沫飞舞地做扫除迷信报告,今天你却到这里听我做算命文章。

这种行为在生活中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糊涂。在生活中,糊涂不等于马虎,糊涂是一门学问,包含着物极必反的深奥道理,属于清醒的最高级别,需要倾注大量的文化情愫进行长年累月的修炼之后才能自然流露。而马虎是不需要什么的,只不过是一种陋习罢了。

糊涂亏,不计较

糊涂锦言

生活中,那些常怕自己吃亏,总是斤斤计较,处处较劲,为蝇头小利也要与人争得面红耳赤的人,不防多想想“吃亏是福”的道理,这对今后的人生会大有裨益。因为,它们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争不来。

把吃亏当福,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接受一切。这听起来好像是弱者的自我安慰,可实际上,这句话渗透着糊涂处世的大智慧。

听人讲过这么一个故事:1980年邮票厂有个工人受朋友之托买了10版第一轮的生肖猴票。钱是这个工人垫付的,一共64元。64元在当年来说不是小数目,没想到那个朋友忽然又说不要了,没辙,这哥儿们只能自认倒霉,把10版猴票拿回家压了起来。1991年邮票市价暴涨,猴票翻到了10万元一版,这哥们因亏得福,64元变成了100万元。

其实,吃亏与占便宜,正如祸福相倚一样,是互相依存、相互转化的。不过,得与失的互为转化的效果,有时也并不是马上就可以见到的。但没有今天的“付出”又怎么有日后的“回报”呢。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

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是一个以养士出名的相国。由于他待士十分诚恳,感动了一个叫冯谖的落魄人,此人为报答孟尝君的礼遇而投到他的门下为他效力。

一次孟尝君叫人到其封地薛邑讨债,问谁肯去。冯谖自告奋勇说自己愿去,但不知将催讨回来的钱买什么东西。孟尝君说,就买点我们家没有的东西吧。冯谖领命而去,到了薛邑后,他见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穷困,听说孟尝君的使者来了,均有怨言。于是,他召集了邑中居民,对大家说:“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这次特意派我来告诉大家,以前的欠债一笔勾销,利息也不用偿还了,孟尝君叫我把债券也带来了,今天当着大家的面,我把它烧毁,从今以后再不催还。”说着,冯谖果真点起一把火,把债券都烧了。薛邑的百姓没料到孟尝君如此仁义,人人感激涕零。

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买了何物,冯谖如实回答,孟尝君大为不悦。冯谖对他说:“你不是叫我买家中没有的东西吗?我已经给你买回来了。这就是‘义’。焚券市义,这对您收归民心是大有好处的啊!”

数年后,孟尝君被人谮言,齐相不保,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听说恩公孟尝君回来了,倾城而去,夹道欢迎。孟尝君感动不已,终于体会到了冯谖“市义”苦心。

孟尝君当年的“付出”并没有想到日后的“回报”,但等他落难时却发挥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正是糊涂吃亏的智慧。可见,吃亏也可以是好事儿。

表面糊涂,心里清楚

糊涂锦言

内心本来是“清清楚楚”的,却为了因应实际的需要,在外人面前表现出“含含糊糊”的姿态,也许更加有助于达到“圆通”的境界,这也是一种出色的人生智慧。

糊涂与清醒,糊涂一些好呢?还是清醒好呢?一般的答案一定是后者。可糊涂学却提倡前者。例如,电视剧《九品芝麻官》中,包龙星自幼家贫,但他有志要像先祖包公一样做个明镜高悬的清官。龙星长大,亲戚们出钱给他捐了个候补知县,是个九品芝麻官。龙星看似懒散糊涂的外表下有其他人难以企及的智慧,每断奇案,深受百姓爱戴。这便是外表糊涂,内心清楚的生活智慧了。

当然,如果一个人内心本来很清楚,却要他在表面上装糊涂,这确实是件很困难的事,非有大智慧者不容易办到。而做到了这一点,就是所谓的“清楚之糊涂”了,这跟老子所赞赏的“大智若愚”几乎如出一辙。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本来是个老谋深算、绝顶聪明的人,却总喜欢装糊涂。当年他在五丈原,凭借一套大智若愚、软磨硬泡的阴鸷功夫,终于拖垮了老对手诸葛亮,居功至伟,在国内也权倾一时。正因为功高震主,少不得引来同僚的妒忌和朝廷的猜疑。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干脆装起糊涂来,以病重为由长期在家休假,给人制造一种他行将就木的假象。但他的对头们还是不放心,派了个人以慰问病情为由刺探司马懿的虚实。司马懿干脆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真的装出一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病入膏肓的样子,接待来使,演出了一幕生动的活剧。在司马懿的策划下,来人果然被蒙骗过去了,回去就说司马懿病势沉重,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司马懿的政敌们终于放松了警惕。就在这个时候,司马懿暗中培植羽翼、广罗亲信,神不知鬼不觉地布置自己的两个儿子抓住了京师禁军大权。后来瞅准了一个时机,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几乎将曹家的势力一网打尽,至此魏国军政大权尽数落在司马氏手中。

你看,一个人充分运用糊涂学的技巧,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不失为保全自己的手段。细数古今中外,无论是政治、军事、外交、管理,其实都用得着“清楚之糊涂”的招数。所以对聪明人来说,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什么呢?那就是“该清楚时就清楚,偶尔也要装糊涂”。

低调做人保护自己

糊涂锦言

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坚韧的忍耐精神是一个人意志坚定的表现,学会忍耐、婉转和退却,可以获得无穷的益处,“低调做人”被一切真正的成功人士奉为圣经。

风一吹便低俯的草,其实是饱经风霜,通过无数次考验而变得坚韧的草。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低头弯腰,保护了自己,强硬只能夭折得更快。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碰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需要你暂时退却,这时候,你必须面对现实。要知道,敢于碰硬,不失为一种壮举。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硬要拿着鸡蛋去与石头碰,只能是无谓的牺牲。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另一种方法来迎接生活。这就是适时低头。

记得《史记》中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

战国时代的范睢本是魏国人,后来他到了秦国。他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的策略,深为昭王所赏识,于是他升为宰相。但是他所推荐的郑安平与赵国作战失败。这件事使范睢意志消沉。按秦国的法律,只要被推荐的人出了纰漏,推荐人也要受到连坐的处分。但是秦昭王并没有问罪范睢,这使得他心情更加沉重。

有一次,秦昭王叹气道:“现在内无良相,外无勇将,秦国的前途实在令人焦虑呀!”

秦昭王的意思原为刺激范睢,要他振作起来再为国家效力。可是范睢心中另有所想,感到十分恐惧,因而误会了秦王的意思。恰好这时有个叫蔡泽的辩士来拜访他。对他说道:“四季的变化是周而复始的;春天完成了滋生万物的任务后就让位给夏;夏天结束养育万物的责任后就让位给秋;秋天完成成熟的任务后,就让位给冬;冬天把万物收藏起来,又让位给春天……这便是四季的循环法则。如今你的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日子一久,恐有不测,应该把它让给别人,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范睢听后,大受启发,便立刻引退,并且推荐蔡泽继任宰相。这不仅保全了自己的富贵,而且也表现出他大度无私的精神风貌。

后来,蔡泽就宰相位,为秦国的强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当他听到有人责难他后,也毫不犹豫地舍弃了宰相的宝座而做了范睢第二。可见聪明的智者都不会一味地贪图富贵安逸,在适当的时候,他们都会主动退出舞台,以保全自身。

在生活中历练过的人,都能了解。谦虚往往被看成软弱,这种生活态度与其说是软弱,不如说是尝遍人世辛酸之后一种必然的成熟。那些昂然高论,不以为然的人,对这个问题,乃至人生的认识显然有限,因而表现出来的,只是一种无知的强劲,一种似强实弱的强。真正的智慧,属于谦逊的人。

俗话讲,退一步海阔天空。暂时退却,养精蓄锐,等待时机,重新筹划,这时再进便会更快、更好、更有力。有时候,不刻意追求反而更容易得到,追求得太迫切、太执著反而只能白白增添烦恼以柔克刚,以退为进,这种曲线的生存方式,有时比直线的方式更有成效。

糊涂一时,聪明一世

糊涂锦言

一个人事业有成、春风得意,难免锋芒毕露。若不知收敛,一味卖弄乖巧,耍小聪明,甚至逞强斗勇,定会伤及上下左右,招致诋毁诽谤,最终落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如果糊涂一点,大智若愚,藏巧于拙,如孙膑、司马懿,不仅保全了身家性命,而且也为最后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因此,韬光养晦,来点糊涂,则未尝不是明哲保身之道。

杜甫有句名诗:“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后来也不知是哪个聪明人演绎出一个推论:“出头的椽子先烂”,据说还很灵验。“出头的椽子先烂”,这是一句老话。应当说,这句话在客观世界中反映了客观事实。对此“屋檐下的小雨”可能理解的更深。君不见,一年四季,风吹雨淋,年复一年,日久天长,出头的椽子先烂是自然而然的了。在客观世界中,类似的事情很多,人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