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万能写作素材大全 > 第十六章 迁都北平(第2页)

第十六章 迁都北平(第2页)

——————

朱棣迁都前进行了一系列准备:

-建设宫殿:1406年,朱棣下令以南京故宫为蓝本,在北京建造宫殿。

征调工匠、民夫等大量人力参与建设。

如从全国各地开采、运输珍贵木材和石料,其中汉白玉石料采自北京房山大石窝,木材多来自四川、贵州等地。

-疏通运河:为保障迁都后物资供应,朱棣重视运河疏通。

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主持疏浚会通河,征调山东等地民夫16。5万人。

同时,陈瑄负责疏浚淮安附近河道,使漕运畅通,加强南北物资运输。

-充实人口:迁移人口以充实北京地区。

一方面,将各地富户、商人等迁徙至北京,如1414年,下令将山西无田农民迁至北京屯田。

这些人口为北京发展带来劳动力、资金及先进生产技术和商业经验。

-设立机构:逐步建立完善的中央行政机构。1403年,朱棣升北平为北京,设立“行在六部”,即在北京设立与南京一样的六部等中央机构,但此时北京的机构尚带有“行在”性质,表示皇帝暂时驻跸之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随着迁都准备工作推进,北京的中央机构不断完善,其职能和地位逐渐与南京的中央机构等同,为迁都后明朝中央政府在北京的正常运转奠定了基础。

——————

朱棣迁都并非一蹴而就。1403年,他将北平升为北京,称行在。1416年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宫殿,历时5年完工。

1421年正月初一,明朝正式迁都北京,以北京为京师,南京作为留都。

——————

朱棣迁都北平存在部分弊端:

-加重百姓负担:迁都需要大规模建设宫殿、城墙及其他配套设施,工程浩大。

为满足建设需求,朝廷从全国各地征调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例如,为获取优质木材,百姓需深入深山老林采伐,运输过程也极为艰难,许多人为此付出生命。

此外,大量物资运往北京,增加了百姓的赋税和徭役负担,致使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南北失衡加剧:明朝时期,江南已是经济重心,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迁都北平后,政治中心北移,国家资源大量向北方倾斜,包括资金、人力等。为保障北京物资供应,明朝大力发展漕运,将江南粮食、丝绸等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北京,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而北方虽因迁都得到发展,但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限制,无法完全弥补南北差距,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都城安全隐患:北京地处北方,靠近蒙古等边疆势力。

尽管迁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明朝对北方的军事防御,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始终是都城安全的重大威胁。

一旦明朝在北方的军事防御出现漏洞,游牧民族的骑兵便能迅速南下,直逼北京城下,给都城的安全和稳定带来极大的冲击。

例如,“土木堡之变”后,瓦剌军队曾兵临北京城下,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危机。

喜欢明朝写作素材大全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明朝写作素材大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