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中秋节佳节至。
街道未叫暗夜吞噬之时,各铺肆悬起了红皮大灯笼。便是那深巷子之处,一排排开几只,照亮了半壁上空。
天方透亮,张娘子敲开武家大门,送来盒月宫蟾兔式的月饼来,并五仁,豆沙,莲蓉三种口味的各两块,赵氏亦回了一盒。
冯家送了,左邻右舍自不能忘。一张油纸,每包六块,分装了十几盒才尽够。
送出的月饼,皆是赵氏与苏春娘于日前一道做的。里头馅料放的足,枣泥、豆沙、莲蓉、咸肉,细细蒸熟炒制,另加了麦牙糖拌化。
苏家早三日前就送了去,武二头一去进丈人家,特地置办了不少东西。各色糕品肉菜,布匹米粮,装了整整大半车。苏春娘归家时,不忘把还在木栖河做苦工的苏贵平,一道带了回去。
钱氏满心满眼拉来的东西,挽着武二的手,一口一个“好儿,好女婿”叫得欢实。心心念念的儿子近在眼前,也叫抛去九霄云外。
当晚在苏家用的饭,钱氏倒不曾没了面子。原苏大山跟在后头慎重叮嘱了两回,她自然是听的。
两碗肉菜,有武二带来的猪五花,也有晒制了的杂鱼干,另三碗时蔬酱菜。五个围桌,一时举杯一时说笑。
自酿的米酒香甜味甘,苏大山悄悄撇了武二杯里的热茶,有意于他倒一杯。奈何苏春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竟没叫两人得逞。
“二郎身子不得饮酒,爹你莫闹。”
武二打圆场,把杯子往前推了推,“一些些不妨事,沾个唇润润。闻着可香,来,爹,给小婿满一杯,咱爷俩好好喝一盅。”
“好,来。”
钱氏平日银钱把得紧,苏大山再馋酒,也只重要节庆去杂铺里打两斗香香嘴儿。哪像今日,有整整两瓮子。
“爹吃着可还行?老子号出来的,拿了上好的白米高梁,吊足十日。黄泥封存放上一年,再开了坛卖。”
苏大山面颊微红,夹了鱼干吃尽,又抿了一口,叹道:“好,果真好。”
“来,娘也吃一杯。”
武二殷勤,帮钱氏也满了一杯。钱氏捂了嘴,呵呵直笑。她是越看武家二郎越欢喜。
“喝喝,我乖女婿亲倒的我自然要喝的。来,咱娘俩碰一个。愿祝你身态康健,多福多寿。”
执杯的手微微滞住,武二不以为意的掀唇笑笑,一口饮尽杯里的酒。
苏春娘怕他身子吃不住,喝完两杯,没再准他倒。饭毕时,苏大山打着酒嗝,熏然欲醉,再看苏平贵,早不知何时,滚到桌子底下。抱着肚皮喃喃自语,睡得香甜。
人是她带回的,走也要把苏贵平捎带上。没得在家住两日,犯懒躲起来。届时找不到人,武怀安那里不好回话。
正十五这日,武怀安提前一个时辰下衙,早早归了家。来时,他身后跟了一人。
刚进门,武二就迎了上去,“忠叔,多日未见,可还好。”
“自然好。你小子,瞧着不错,如何我也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