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个子老人正要开口,高个子老人却抢先笑着答道:“我们只是两个痴迷于传统服饰文化的老头儿。”
矮个子老头儿恍然大悟一般笑着点头。
王长辉怎么可能被他们的三言两语所迷惑,善于察言观色的他一看他俩文质彬彬、鹤发童颜的模样,就知道两人恐怕来头不小。
只不过两人不愿透露自己的身份,王长辉也不便追问。
“请问在喀什的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那位朋友?”明显处于主导地位的高个子老人思索片刻后,问道。
王长辉这才想起,自己也不知道哈迪尔住在哪儿。
见王长辉面露难色,高个子老人立刻笑道:“看来这位先生很注重保护朋友的隐私,没有得到朋友的许诺,绝不泄露朋友的信息,很好!当然,我们也绝不强人所难。我再冒昧问一句,先生也在喀什?”
王长辉点点头:“我在喀什工作。”
“可否留个先生的联系方式?我们两个老伙计要是到了喀什,再去叨扰先生。到时,先生再询问朋友的意愿也不迟。我们两人没去过喀什,如若有先生带路,便轻车熟路,我们也不必大费周折。你也知道,两个糟老头出门,要是没个引路人,真的是寸步难行。”
王长辉见两位老人面容和善,话语真诚,便点点头,取过纸笔,写上自己的手机号和工作单位的地址,递给了那位老人。
“莎句……王长辉……”老人轻声念道,然后欣喜地说道,“莎句也是好地方,十二木卡姆的故乡,到时王先生若有空,带我们去见识一下这维吾尔民族的文化瑰宝如何?”
“愿意效劳!”
见两位老人如得到心爱之物的孩童一般兴高采烈地离去,王长辉在心里肃然起敬:如此高龄,还能乐此不疲地追逐一生所爱,真是难得。
唯有真正的热爱,才能让人生永远焕发光彩和青春吧。
在这一刻,王长辉有些遗憾自己到了这个岁数,都还没找到自己真正所热爱的东西。
他怔怔地看着正眉飞色舞向严秋月讲述自己在台上表现的王晓楠,心里忽然有了一丝欣慰:“女儿真是幸运,在这样的年纪,就找到了喜欢的东西。”
这段小插曲并没有给王长辉留下太过深刻的印象,两个老人的嘱咐,也仅仅给当时王长辉的心里溅起了一朵小水花。
很快,他的生活和心绪就如水面一般归于平静,甚至有些死水微澜。
女儿的事总算没有辜负,季昌全的古服饰量产还是未知数,王长辉已经失去了继续在上海待下去的理由。
大赏活动结束两天后,他回到了莎句。
此时的他,手里已经没有了具体的工作。
江南书局已经完全移交,前指指定了专人和设计师唐玲对接,负责书店的建设工作。
唐玲匆匆来过几次喀什,主要是把关设计的落地,一直待在书店里,根本没有时间去莎句和王长辉汇合。
“你来喀什看看。设计图纸的效果已经70%呈现了!”这天,唐玲兴奋地给王长辉打去了电话。
“我……最近很忙,抽不开时间,等书店落成,我再来参观。”王长辉说谎的时候,时间很空闲,状态很空虚,心也很空洞。
他完全有时间去喀什,只是他害怕当自己看到丝路之光书店的时候,泪水会流光。
他本以为自己可以放下,但人一旦失去了曾经付出一切全力追逐并引以为傲的东西时,要想填补它留下的巨大空白,伤心和泪水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这些空泛的东西只能做祭奠之用。
除非,用另一件需要自己全力以赴的事业。
这段时间,王长辉想了很多,越想就越有些羡慕哈迪尔、吾斯曼、卡斯木和唐玲了。
他们有自己的热爱和追求,并为之奋斗不止。
即便暂时一无所有,但内心始终是充盈的、富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