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孙子兵法 精髓 > 第5章 先自保而后全胜军形篇(第2页)

第5章 先自保而后全胜军形篇(第2页)

另外,匈奴兵将一直不把李牧放在眼里,一心想着俘获女子玉帛回去享受,猛然受到赵军凶猛的进攻,阵脚很快被打乱,纷纷拼命后退;李牧看到匈奴队列一乱,立即命令军中击鼓,中军主力也冲杀过去。李牧左右翼出击获胜,单于本来已经惊恐不安,眼看中军又冲杀过来,鼓声、人群喊杀声、战马嘶鸣声滚滚而来,单于吓得顾不得部下,自己掉转马头就跑。主帅一乱,匈奴兵更是一个个只顾逃命,哪里还有力量抵抗。李牧指挥部队,一路追杀。匈奴逃兵中途遇到李牧埋伏下的军队拦击,前后夹击,匈奴兵被杀得落花流水。这一仗,杀死匈奴十几万骑兵,缴获了无数马匹。

李牧大败匈奴之后,又趁势灭了在赵北部的匈奴属国檐褴、东胡、林胡等王国,迫使单于向遥远的北方逃去,完全清除了北方的忧患。这次战役以后,过了十几年,匈奴兵还不敢来入侵赵的边境-

◎攻守相辅,进退自如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孙子兵法·军形篇》

如果预测判断到我军不能够战胜敌人,那就采取守势防御;如果预测判断到我军能够战胜敌人,那就采取攻势作战。采取守势防御战术,是因为我军兵力不足,战略上处于劣势;采取攻势作战战术,是因为我军兵力强大,在数量上多于敌人,战略上处于优势。善于防守的将帅,能把用于防守的兵力巧妙地隐蔽在各种有利地形上,就像埋藏于深深的九地之下,深隐其形,使敌无形可窥,找不到踪迹,不知该从何处进攻;善于进攻的将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和优势,利用各种有利的天气隐蔽军事进攻企图,一旦发起进攻,就像突然从九天高空袭来,迅速猛烈,使守势之敌猝不及防。如此这样,懂得战争中敌我这对矛盾的相互作用,善用攻、防两种基本作战方式,知道如何更好地隐蔽自己,保存实力,把握隐形与显形的时机,无论攻守,就既能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又可彻底消灭敌人,取得完全的胜利。

精读

进攻与防守是战争运动的基本形式,孙武在本篇中就“攻”与“守”进行了专题论述。他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孙武在这里就攻与守的作用、条件、特点和目的进行了全面的表述,其核心思想是根据敌我力量的不同,灵活运用作战的基本形式,掌握攻守之宜,能攻善守,以达到保存自己,取得全胜的目的。

在作战中究竟是采取攻,还是守,这要以自己的军事实力为依据,在相对比后做出正确的决策。原则应该是当攻则攻,当守则守;否则,当攻而守,当守而攻,则均为“败兵”之道。总的看来,孙武在攻与守的作用问题上,特别把防御看作是“自保”的作战形式,把进攻看作是取得胜利的作战形式。但孙武在这里所谋求的胜利不是一般的胜利,而是“全胜”。

防御战,是战略研究的起点。当势劣力单时,就不得不用守法。守与攻一样,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战斗形式。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把“防御”比喻成盾牌,他说:“防御这种作战形式决不是单纯的盾牌,而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由此看来,这种作战形式的内蕴比进攻形式还要丰富。

孙武描述防守的全胜战略时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是说我军的防御形式如藏于深深的地下,使敌人无法窥其形态。敌人无法探知我方信息,我方尽知敌军信息,胜利之券也就必操我手。

从战术上讲,进攻的利大于弊。进攻战,在中国春秋时代已构成了体系性的战争形式,内容十分丰富。许多古代军事家的著述多谈论到进攻战,这主要是因为从战争的利弊看,进攻几乎总是有利的。因为进攻可以把战祸带到敌国的领土上,消耗敌方资源,使本国免遭破坏,并能提高我方士气而使敌方产生恐惧情绪。然而,主帅必须考虑到,发动的入侵性进攻必然会激起对方抵抗的力量,尤其是关系到对方国家命运的时候。进攻达到入侵程度时,战线虽然在敌国的领土上展开,但却是相当危险的。因为那里的山川要塞必然有利于防御而不利于进攻;那里的民众强烈的反抗入侵者的情绪,也会使进攻者无法安身。

进攻战中所遵循的运动原则为出其不意。在本篇中,孙武形象地描绘了善攻者的形象,“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是说善于进攻的军队的行动如在高不可测的云天之上,使敌方无法探知我方行动的动向,我方则可以寻机而动,出敌不意地取得成功。因此,奇袭式进攻手段令古今中外军事史上的进攻者爱不释手,发展成为军事艺术中一门独特的学问。

要在作战中取胜,必须妥善处理攻和守的问题。孙武认为,兵力不足就防守,兵力有余就进攻。防守时要十分严密地隐蔽自己,进攻时要打得敌人措手不及。这样,就能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

守是有条件的。必须具有防御的基础力量,才可以创造取胜条件,以求全胜。

进攻是与防守相对的战争形式。近代西方有军事家把进攻分为三个类型:一是所进攻的是一个大国的全部领土或大部领土,即入侵战争;二是所进攻的只有一个省,一道防线,即是一次普通的进攻;三是进攻的只是敌人的一个阵地,即攻击战役或战斗。

进攻的基本条件是能抓住机会。如在敌人恐慌惊惧时,巧妙调集兵力,聚而歼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战果。趁敌退却和调换阵地时,加以进攻,是歼敌最难得的机会。在我军防守严谨时,也要随时注意寻求进攻的机会。可见进攻作为一种战争的指挥原则,并不是随意可为的决策,要在确实把握本军军力充实的基础上,把握战机,依时而动,抓住机会,才能采取进攻行动。

进攻的猛烈性是进攻的主要形式。在进攻战中,“主动”是将士行为的指南。主动常表现为“先发制人”,所以战争中最初的奋力一击,是战争成功与否的分水岭。猛攻就是奋力相击的形式,在进攻中,你投入的力量越大,进攻越猛烈,你自己的损失就越小。进攻的猛烈性,决定了进攻战术的连续性。在我方实力雄厚时,在适当的形势和条件下,进攻者应发动连续不断地进攻,可使对方没有喘息的余地。必然能取得胜利。

总结孙武关于攻守相辅相成的军事思想,可作如此概括:有余则攻,不足则守;先稳守势,再谋攻战;立足于攻,胜由攻来;攻中有守,有所防范。

案例

公元198年冬,曹操消灭吕布,大体统一河南。次年春,袁绍消灭公孙瓒,统一河北。至此,在群雄混战9年多以后,北方诸雄基本覆灭。袁、曹两大集团的对抗成为历史必然。此时,袁绍兵力约有十几万,其中精兵约10万,战争资源较充足。曹操总兵力约数万,远少于袁绍,且装备落后,战争潜力较差,但“士卒精练”,很有战斗力。为专力拒抗袁绍,曹操在消灭吕布集团后,积极谋划,进行战争准备,先后进兵河内,派刘备东出徐州,谋求创造有利态势。袁绍亦深知曹操不凡,在消灭公孙瓒,发布进兵许都命令之后,也进行了半年的备战。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袁绍向各州郡发布檄文,声讨曹操。2月,率10万大军进军黄河北岸重镇黎阳,官渡之战爆发。

面对袁军气势汹汹而来,曹军主力主动后撤,利用官渡有利条件构筑主要防御阵地。为了掩护主力渡河,袁绍令大将颜良为先锋,率部渡过黄河,将曹军刘延部围困于白马。4月,曹操率官渡军主力北上解救白马之围,用荀攸之计,先到延津,佯示渡河袭击袁绍侧后,调动袁军来战。袁绍听说曹兵在延津企图渡河,果然分兵西应,削弱了白马对面黎阳的兵势。曹操分散袁军兵力成功后,率轻兵隐蔽,兼程奔袭白马。颜良发觉时,同曹军相距只有十来里,只得仓促迎战。颜良被曹操部将关羽斩杀,袁军溃败。曹操以获胜之兵迁移百姓,沿河西撤。

5月,袁绍率主力渡河至延津,一面在延津以南构筑营垒,一面派出刘备、文丑追击西撤南下的曹军。曹操下令勒兵安营,使骑兵解下马鞍,把马放开,并将从白马缴获来的辎重运往大路以引诱袁军。文丑、刘备率骑兵五六千先后追到,部众开始争抢曹军丢弃的辎重,阵势顿时混乱。曹操见时机已到,令约600名骑兵全部上马出击,大破袁军,斩杀文丑。同时,令于禁、乐进率步骑5000,从延津西渡河奇袭袁军后方,焚毁袁军各处囤积物资库20余处,胜利而回。初战虽胜,但迫于袁军之势,曹操引军退守官渡。

大将颜良、文丑被斩,袁军大为震惊,放慢了前进速度。7月,汝南郡黄巾义军的刘辟倒向袁绍。袁绍利用此有利时机派刘备率兵突击曹军后方,支援刘辟,郡县纷纷响应。曹操派曹仁带骑兵攻击刘备,迅速收复各叛县。袁绍再派刘备带本部兵马到汝南,与当地武装龚都等会合,攻击曹操后方,曹操遣蔡杨攻击刘备不胜。此时,刘备已经想自立门户,不再为袁绍效力,因此其行动并没有达到袭扰曹操后方的目的。袁绍又令偏将韩猛率部切断曹军官渡以西通道,在鸡洛山(今河南密县东北50里)被曹仁击败。从此,袁绍不敢再分兵出击。

根据曹操兵粮少的情况,沮授劝袁绍打持久战,以守为攻,拖延时间以消耗曹军。袁绍不听,挥军进至阳武。8月,各军营齐头并进,以数十里宽的作战正面逼近官渡。面对袁军稳步推进,曹操令部下分别立营对峙。9月,曹操率军出击袁军失败,退回城垒固守,袁军起土山地道实施强攻,激战异常。此时,曹操兵少粮尽,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赋,多叛归袁绍。曹操想撤回许都,被谋士荀彧所谏阻。这时荀攸报告说,袁军运粮车将到,运粮将韩猛勇锐而轻敌,如果袭击他的粮车,一定能够获胜。曹操令徐晃、史涣截击。二将在袁军右翼侧后的故市(今河南荥阳东北),烧毁韩猛粮车数千辆,再次获胜。

10月,袁绍又派运粮车大规模运粮,令淳于琼等五将率领万人北上迎接,淳于琼等护送运粮车至袁绍大营以北40里的乌巢(今河南封丘以西7公里)宿营。沮授因上次粮草遭到袭击,这次粮草更多,关系到全军安危,建议令蒋奇部赴乌巢外围掩护,袁绍不听。谋士许攸鉴于许都空弱;劝说袁绍留部分军队在官渡相持,率主力绕道袭击许都,使曹操首尾疲于奔命。袁绍又不听并斥责许攸。许攸反叛袁绍,投向曹操,将袁绍粮草辎重屯集地乌巢守军不严的情况告诉曹操,并建议以轻兵出其不意偷袭乌巢,烧掉袁绍粮草和辎重。曹操果断采纳许攸计策,留曹洪、荀攸坚守官渡营垒,亲自率5000精锐步、骑兵前往偷袭。沿途冒用袁军旗帜,骗过袁军盘查。到达乌巢,包围淳于琼营,大肆放火。拂晓,淳于琼出营迎战,见形势不利,退回保营。曹操挥军攻杀,大破淳于琼,烧毁了乌巢全部粮草,并割下袁军千余人的鼻子及牛马唇舌,送到袁军大营,袁军十分恐慌。

袁绍得知曹操偷袭乌巢,采纳郭图建议,命令高览、张邰率重兵攻击曹操本营,仅以轻骑兵增援淳于琼。高览、张郃率重兵攻击曹营,无法攻克。郭图为委过于张郃,向袁绍进谗言。张郃等怕诛,临阵投降曹军。

曹操乌巢得手回营后,根据张郃投降等征候,判断袁军陷入混乱,立即发起全面反攻。袁军听说乌巢粮草被烧,张郃投降,军心混乱,士无斗志,在曹军攻击下全线溃败,袁绍只带领800名骑兵仓皇渡过黄河。

◎胜于无形是一种大智慧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孙子兵法·军形篇》

古时候所说的善于打仗的人,总是战胜那容易战胜的敌人。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没有卓异的胜利,没有智慧的名声,没有勇武的战功。

精读

“胜于无形”是我国古代军事家孙子提倡的一种博弈境界。他认为,对领导者指挥打仗而言,预见胜利没有超过普通人的眼界,不算最高明;指挥部队力战获得胜利而天下人都叫好的,也不算最高明。就像举得起毫毛算不上大力士,看得见日月算不上目光特别敏锐,听得见雷声算不上听力特别好一样。真正最高明的人,他取得胜利的局面就是应该既显不出智谋的名声,也看不出勇武的功劳。

所谓“胜于无形”就是独具慧眼,见微知著,未雨绸缪,事先采取对策,以消弭祸患于无形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智者往往能做到这样。

在现代商战中,每个企业家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决策,既有全面性的战略决策,也有局部的日常决策。如果不能做到忧患在前,预占先机,见微知著,未雨绸缪,临时抱佛脚应对危机难免不在忙乱中出错。忧患既给人警醒,又给人明智。那么,作为一个企业家又该如何从同行的危机意识中得到借鉴,为我所用呢?

清朝末年大德通票号的伙计高钰聪颖机灵,善于交际,票号就叫他在外面跑业务拉客户,他善于通过其他人了解客户的性格和癖好,然后上门揣摸他们的心理,投其所好,到了一定火候,才提出建立业务关系的要求。这样,他拉到的业务和建立的客户群最多,深受大德通票号的管事们的器重。经过20来年的努力,他成为大德通票号的总经理,是当时各大票号中最年轻的总经理。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首先是义和拳众风起云涌,其次是慈禧光绪仓皇西逃,最后是八国联军占据京师。京师的工商业经营遭受严重的挫折,百货昂贵,市面萧索,票号、钱庄、典铺纷纷倒闭,许多票号也遭劫,李宏龄曾描述当时的状况为“事起仓猝,为国家未有之大难,亦为商界未有之奇变,方事之殷也,区区商号,如一叶扁舟,浮沉于惊涛骇浪之中”。当时几十家京师分号与总号的联络都完全中断,只能根据各自的情况随机应变,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