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抵御黄巾军对涿郡的袭扰,官府放开了对民间豪强的限制,允许他们组织民团自带干粮上前线,刘备因此而起家。
嗯,哪怕是有着大商人资助,他起家的时候也就一两百人,多是跟随他厮混的游侠少年,那些人,如今还跟随在他身边的寥寥无几。
现在,也只有关羽,张飞,简雍以及寥寥几个老卒。
董卓之乱的时候,曹操逃出洛阳,在陈留起兵,当时主要出资的是当地的巨富孝廉卫兹,史书记载,获得兵甲五千余人。
更别说,讨董失败,曹操被徐荣击溃,全军覆没,当他返回陈留老家的时候,获得了宗族支持,短时间内,又有了数千部曲,兵甲齐全。
你品,你细品……
出身背景是多么的重要,投胎投得不好,同样在事业的起始阶段,不同之人简直有着天渊之别。
很多时候,出身不好的人也就会自惭形秽,被现实毒打之后滋生绝望,选择了放弃,唯有极少数人方才会像刘备那样百折不挠,如果不死,终究会给自己打下一大片的江山,和曹操相比,可知刘备的不易。
总之,在东汉,宗族的力量非常的强大,百姓大多以血脉为基础聚集而居,在战乱四起的时候,坞堡也就取代了普通的村落。
以前的村落有门有坊,有楼台,但是,防御不足。
现在,都有着城墙有着望楼,就像是一座小县城。
并且,几乎家家都有着兵器,青壮会在族老们的组织下保卫自己的家园。
不仅宗族,官屯的所在也是如此,就拿杜亭来说,以杜亭为核心,靠着唐河有着好几个官屯,都有着院墙有着看楼,上面还有方便弓手射箭的垛口,平时,屯民们就居住在坞堡内,出外耕田的时候都会带着武器,有专门的人负责瞭望。
因为物资欠缺的关系,这些院墙不可能像城墙那般高大,即便如此,单凭杜亭的力量也不可能重新建立,这些居住点都是以前的村落,还有着一些村民,没办法离开的村民。
当地的居民对刘封的安排只能接受。
毕竟,外面的田地那么多,很多还是熟田,人力不够,没办法耕种。
刘封的屯田采取的是自愿原则。
村民们可以保留自己的耕地,但是,那些荒芜的田地会被收回,交给招揽的流民耕种,官府出种子耕牛农具等,田地里的收获官府只征收三成的公粮,七成归百姓所有,如此,屯民也就勉强能够养活自己。
在北方,曹操的屯田可是五五之分。
屯民们也就勉强能够活下去罢了,所以,劳动性其实不高,尤其是曹操采取的是强迫的屯田政策,甚至,将自耕农从他认为的危险区域迁移到安全地区屯田,相当于剥脱了那些人的财产,迫使那些人不得不为他工作。
至于在迁移途中,无数人死在路边,以至于造成妻离子散,白骨累累的景况,他也当看不起,还真是应验了那句话。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两相对比,民心在刘。
以后两千年,多是扬刘贬曹也就是很合情合理的事情了。
总之,由于是大规模的集中居住,如果只有十多名盗匪潜入,基本造不成危害。
因为这些屯民都有着武器,在农闲的时候还要进行战阵操列,和北方的屯田一样,新野的屯名也有着编制,有着屯长,军司马,校尉,中郎将等职务,当然,在前面都要加上典农两字。
所以,这群家伙若是前来,必定是百人以上的规模。
有着这规模,有着兵甲,发起突然袭击,倒是有可能攻下一个屯所,哪怕不能攻下,也会造成杀伤,破坏生产。